新时代背景下高师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
——以山东省三所高师院校为例

2021-12-20 05:55张瑜轩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微格师范生生物

张瑜轩,刘 飞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生物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使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既能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从而为其以后从事生物类的教学工作奠定一个稳定扎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重视并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升其教学技能。目前,高师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虽然已有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棘手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群的建构不科学、师范生对于开设的课程评价较低、对于基础的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正确看待其中的问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优化实践教学,改革不停息,创新不停止。[1]

一、高师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更全面充分地把握高师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山东省3 所大学的生物教育专业2019 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向山东三所(以A、B、C 代称)高师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185 份,回收率为92.5%,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81,有效率达到了97.8%。

(一)高师生物教育专业课程

1.总体来看,三所院校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量不足,而且与生物教学联系性不是很密切。

2.调查所选取的三所学校学生认为教育类课程“好”的占比,分别为32.4%、20.6%和28%;认为“一般”的分别为56.8%、74.6%和62%;认为“差”的分别为10.8%、4.8%和10%。由此可知,三所学校的学生对目前教育类课程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3.教育类别课程学习效果方面:在教育理论学习中,在选项效果好、一般和差中,一般占比最多,均达到了一半以上,A、B、C 学校占比分别为54.1%、60.3%和80.0%;在掌握教育技能、教学方法方面,好、一般和差三个选项中,同样是一般占比最多,达到了一半以上,A、B、C 学校占比分别为62.2%、68.3%和68.0%。对表1 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高师学生对目前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评价普遍较低,学习效果较差(见表1)。

表1 三校师范生认为学习教育类课程所掌握的效果

综合来看,高师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类别课程评价并不理想,无论是理论知识、技能学习还是实训教学,与学生预期相差较远。

4.A 学校生物教育专业课程在第六学期设置了生物新课标解读板块,因此学生对生物新课标的最新理念和思想也有所了解,高达60%;相比较而言,B、C 学校鲜少设计新课标解读,因此学生大都不了解新课标内容,且占比高达65%以上。由此说明,B、C 两所学校不是很重视生物新课标解读板块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特征以及其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二)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

1.有很大一部分师范生缺少甚至没有锻炼的机会。这一比例在三所学校均超过了50%。

2.教学手段与教案设计。很大部分师范生对于微课、慕课缺乏充足的了解,认为其和平时授课并无太大差别,只需将自己所教内容呈现出来即可。他们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时,对于其中的原理和运用目的一知半解,且教案设计过于形式化。这一人群所占比例达到52%。

3.学生对于模拟教学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其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且帮助较大,认同这一观点的学生占为27%;认为“少许帮助”、“无帮助”学生占比分别为15%和12%。由此可知,学生们对于模拟教学的效果评价一般。

二、解决高师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明确生物教育课程群的结构、功能

课程群的建立目标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即一专、多能和五会。其中,“一专”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多能”是指除了可以胜任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可以教授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以及综合实验活动等;“五会”包含五种技能,分别为会授课、会说课、会开展实验、会全程自己设计调研活动、会创新。基于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从教学实际和课程设置出发,对课程板块进行整合,将知识进行梯度化呈现,从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知识的重构。[2]

生物教育课程群旨在建立2×3 的课程结构体系,将生物教育类课程的结构进行分类,形成学生核心技能与拓展能力双向提升的局面,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并进,从而构建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群具体来说就是指由多个单门课程形成的一种生态教育“群落”。由于自然生态群落存在优势种和劣势种,同样地,课程群也有属于自己的优势种,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核心课程。[3]生物教育课程群的优势种是指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也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的核心课程,是开展其他课程的根基。由此我们得知,课程群是将人才培养与课程结构相结合的课程系列,具有单门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相较于单门课程,课程群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其具有群体效应和互补效应上。

课程群的建立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先修课与后修课等之间的关系。在第2、3 学期需要分别组织一次见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战演练,站在教师的层面进行授课,通过现场教学来验证课本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下一学期的学习开展明确方向;第4、5 学期的课程相对比较集中,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技能的关键阶段,涵盖了一定数量的必修课、选修课;第6 学期为学生准备了2 门选修课,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生物教学技能提升的机会;第7 学期主要内容是教育实习,对学生以往学期的所学知识效果进行检验,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最后,为学生设置了学期末的教师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并通过针对性的辅导,为他们的理论学习与见习活动提出科学性的策略。

(二)生物教育课程群成员课程的内容定位

1.核心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既是一门核心课,也是一门传统课,虽然课程名称经历过几次变更,由此带来了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学时数等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并未变化。高校在建立自己的课程群时,包括的内容众多,如课程标准解读、对于教材的分析、科技活动以及教学研究等,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在此背景下,需要对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时不应平均用力,而是要抓住重点。对于本门课程来说,重点内容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分别是课程问题以及教学问题。在课程问题中,主要工作是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对教材进行分析,此时建议用时为12 个学时,包括的教材版本主要来自初中、高中这两个学习段;对于教学问题,则指的是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这部分也建议采用12 个学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教案等的编写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内容。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在内容方面应具备系统性,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应对专题内容进行相应的介绍。本门课程包括的专题内容有生物实验以及相关教学、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等,通过这部分内容来加深师范生的认知。

2.实践类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又被叫做微格教学,是一门实践必须课,也有的学校将其作为实践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制定的选修课程。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为特殊,需要配备相应的实训室,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让其和核心课程相辅相成。该门课程涉及到了专题和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并加以指导。

对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课程定位,则要与微课教学区分开来。因为这两门课程是需要进入教学现场,是实践方面的必修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既可以设置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前面,也可以是后面。其中教育见习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们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石,帮助其建立相应的认知冲突,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教育实习则是对于学习的相关课程的一种综合类应用。

3.选修课课程定位

选修课程与核心课程相比,虽然重要性次之,却必不可少,因为它是核心课程的必要补充、拓展和延伸,为学生选择课程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实际上,课程群下的各课程之间联系紧密,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将会提高课程群建设效率和效果。生物教育课程群主要是对各个课程进行分析,找到他们的衔接点,使其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系列,既减少了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或者是脱节遗漏,又更新了学生们的认知系统,使其更为结构化、完整化,是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之举。

(三)重视微格教学,加强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指的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以图+文、声+像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是师范生和在职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教学技能,教育界又将其称为“录像反馈教学法”。微格教学的目标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通过将教学过程全程录像,进而开展科学性评价,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重视微格教学,能够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从而让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锻炼实践技能,让教学有了依据,目标性更强。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让学生的学习不再盲目,而是更为科学和合理。[4]

1.通过查找资料、文献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优化教学环节,强调微格教学原理在实际生物课堂中的运用。

2.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应多点开花。如有的学校教师非常重视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在此期间做预习效果汇报。学生可以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播放自制的课件和视频,结合语言讲解汇报内容,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从而让课堂充满科技元素和创新基因。

3.增加微格教学的时长。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为技能训练模块的开展提供契机,将微格教室的利用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实践的机会。

4.完善教学评价。微格教学不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在学生试讲完之后,专业教师应通过录像对比进行评价,小组其他成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这样能够获得更为客观的反馈信息,促使学生及时性地改正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微格教学名副其实,发挥应有功效。[5]

(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圆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在校期间,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如教学观摩活动等,熟悉当下的教育环境,分析生物课堂。学生也可以申请做教师的助手,跟随教师步伐组织教学活动,参与辅导个别学生、组织小组活动、批改作业、设计教学环节等过程中,提前适应教师角色。

如教师在教授“细胞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教材、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通过分析,细胞的基本结构这部分知识可分为4 个课时授课。教师可首先制作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以此做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自己做带头人,教学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测。

如对于“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教师可遵循章节备课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讲解并汇报。

第一,准备阶段。将第3 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课,依据教材顺序分为10 个题目,之后,将学生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长领取题目内容,再将题目分成多个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要求:在预习时,所有学生均要参与。每组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回报本组学习成果,讲解时间控制在5-8 分钟,互动问答环节为3-5 分钟。汇报时,不用拘于一种形式,而是要百花齐放,如有的学生小组采取的是PPT 汇报,有的则是模型展示、还有的分角色来扮演……。汇报结束后,由学生共同投票选出优秀的小组。

第二,授课阶段。课堂伊始,教师导入新课,结合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为学生呈现知识内容,之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试讲。这一环节结束,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启发他们的思维,以问题来促使学生深思,深化其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观察学生学习,对其学习态度、方法、过程等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记录学生在问答环节中出现错误的地方,同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这样的示范教学,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还较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教师可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多元评分机制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建设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

一是建立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了教室,有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场所。首先,基地领导应积极配合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基地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水平,如派遣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再次,关于基地的选取应遵循“就近原则”,便于学生对于学校、基地以及二者和自己的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与基地之间的互惠关系。

二是注重与实践教学类学校的合作关系。高师院校应积极走出去,通过与实践教学类的学校建立联系,为其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服务,此外,又可以提供教师培训、相关设备的使用甚至是开放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如高师可开放本校的标本馆,让来自基地的师生能够免费参观、学习,对于基地教师则可进行培训。具体的培训项目可包括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培训等,也可以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共同承担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共享。此外,高师院校可邀请一些来自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模式等,也可以派学生们到实践基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进行课外辅导、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等。

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并合理开展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师范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吸收,也能使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顺利完成学生向准教师的过渡。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时代背景,正视现存的问题,探索更多新型、高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生物师资。

猜你喜欢
微格师范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第12话 完美生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