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赛飞 陈海燕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建议在初中化学授课的过程中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文章主要以粤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分析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化学;设计应用
一、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意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只有从心灵出发,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一种新型的授课理念应运而生,它就是互联网教学。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初中学生都认为化学课堂中的内容枯燥无味,而通过将微课教学引入至初中化学的课堂中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文章以粤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对互联网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知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科学、系统的“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才能够进一步深刻理解物质的生成、检验、分离和转化。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经常会混淆化学反应条件的相关知识,究其原因是学生尚未找到正确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本研究以教材中的化学反应知识为例,对如何对该内容进行互联网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二、 互联网技术搭建实景课堂的核心价值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通过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更是能够将冗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经过调查发现,相比于普通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并且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初中化学的课堂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更具针对性
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互联网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将冗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细化为不同的分类,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使用互联网软件来进行学习能够加深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大大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压力,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三、 当前互联网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学校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频率不高,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中发挥出微课教学的真正价值。不仅如此,由于初中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这也导致了其在开展互联网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由此可见,以上种种因素均使得互联网教学模式无法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中得到广泛推广。这就要求学校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帮助教师掌握足够的技术手段。
四、 互联网教学的实践原则
本研究以粤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的知识为例,对如何有效开展互联网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应当注重两大原则,分别为:第一,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依托教材进行相关教学。
(一)教学设计应有针对性
在对《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进行讲解时,授课教师首先需要利用短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化学反应条件的具体含义以及本质。实际上,化学反应条件指的是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反应的问题、催化剂等外在条件,还包括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具有何种形态、浓度多少等内外条件。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化学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善于抓住科学的本质,并为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通过PPT的形式为大家将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呈现。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带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条件”,分别为:第一,反应发生;第二,反应快慢;第三,反应结果,具体如下表所示。
反应发生1. 化学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2. 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发生进行调控1. 不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与组成的不同,因此,其化学性质各不相同2.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发生反应1.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而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2. 燃烧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快慢1. 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2. 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能够对反应速度的快慢进行调控1. 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重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2. 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的其他因素有:催化剂、温度,以及反应物的浓度等1. 木炭在两种介质(氧气与空气)中的燃烧速度各不相同2.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或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快慢不同
反应结果1. 化学反应的发生伴随有新物质的产生,整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 通过改变物质的反应条件能够对反应程度进行调控1. 不同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不同的新物质2. 对于某些物质,如果改变温度、滴加顺序以及反应物的浓度,那么最终的反应产物也各不相同1. 常见物质(氧气、酸、碱等)的化学性质与反应2. 碳与氧气在充分燃烧与未充分燃烧时产生的物质并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表1的知识框架仅能够为学生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而初中化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是需要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化学试剂的用量、化学装置的安装以及化学操作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授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为学生绘制思维脉络图(图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知识内容。
通过表1与图1展示的化学反应条件与思维脉络图能够发现,授课教师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需要立足于化学反应这一学科大概念,并以此为线索搭载相关知识内容,最终为学生展示一个耳目一新的化学学习思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知识点间的纵横关系,并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新思路。
(二)基于课程教材开展互联网教学
在整个初三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化学反应条件的相关知识内容。因此,授课教师有必要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规划学习进程。针对“反应发生条件”这一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就需要在开展互联网教学的过程中依托教材内容进行如下规划。
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第一,反应物;第二,外在条件1. 学习某些具体反应的发生条件2. 将具体的化学反应条件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并发现一定的反应规律
将化学反应条件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进行关联1. 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二氧化碳2. 与实验室制取氧气做比较,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学习,从而构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利用化学反应条件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 对比实验中不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2. 能够将知识运用至实际个案中,利用化学反应条件调控化学反应的发生
通过表2能够看出,在对“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进行教学时,授课教师应当将整个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为:第一,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受反应物以及外在条件这两方面影响;第二,将化学反应条件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进行关联;第三,利用化学反应条件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三方面由浅至深、由特殊至一般再由一般至特殊的学习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纷繁复杂的化学知识系统化,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两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条件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想对整个内容进行讲解,就需要将其细分为两个维度(反应物以及外在条件),再将每一个维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具体的反应条件知识,更是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清楚知识体系内的不同分支。
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的内容时,授课教师始终不能够脱离“化学反应”的其他下属内容,例如化学反应的常见现象、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学生能够在学习化学反应条件的过程中对化学反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二,处理好具体知识与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从具体事例中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再将一般规律运用至具体事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因此,在讲解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模块内容时,授课教师需要围绕知识框架和思维脉络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知识内容,有利于改变由琐碎的事实、现象堆砌式的学习现状,使具体的知识学习更为高效。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掌握具体的反应条件知识,并善于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了解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内在联系;此外,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将一般规律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达成知识建构的目标。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课后反馈应及时记录
经过调查发现,部分授课教师在开展互联网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馈。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授课教师就需要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实景课堂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根据班级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改进授课方式。不仅如此,在课后环节中,授课教师还需要积极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看班级中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授课形式。例如,在化学反应这一模块中,授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后对学生展开提问,查看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 結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发现,随着互联网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教学的优势。虽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互联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适当改进,就能够将互联网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从而为初中化学的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不仅如此,互联网教学还能够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以“化学反应条件”这一教学模块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初中化学教学,以期能够促进中国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竞.互联网时代初中化学校本家庭趣味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84-85.
[2]黄宁,孙鑫.“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45.
[3]沈维孝.初中化学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49-50.
[4]缪更俭.互联网资源对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19(4):126.
[5]王振藩.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文存阅刊,2019(21):111.
[6]张丽.“互联网+”时代,探索微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0(1):78-79.
作者简介:
熊赛飞,陈海燕,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