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2016-11-10 01:13张怡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设计应用

张怡琳

摘 要:随着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渗透于城市建设的每一角落,融入于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装置艺术在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社区人文景观、满足市民居住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上海旧区邻里空间往往忽视景观改造与文化提升,多样化艺术形式融入邻里空间的力度不够,造成城市景观的盲点。虽曾多次尝试并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但仍遗留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关键词:装置艺术;邻里公共空间;设计应用

伴随着当下急速加快的城市化步伐,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置艺术的介入不应再仅仅停留在传统艺术审美的价值范畴内,而应更加注重其视觉艺术的社会功能,并以城市文化相对缺失的旧城区为重点介入区域,实现邻里空间景观改善的社会价值。

邻里空间装置艺术的界定,首先需要对于其全面的梳理与归整。然而,邻里空间装置艺术的界定取决于邻里的特殊性。其中包括:1.亲民性:装置艺术介入邻里公共空间,体现艺术平民化,用一种相对于柔软的方式,宜于居民理解的审美表达,也是邻里空间装置艺术最基本的根源;2.普及性:作为邻里空间装置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到大众化的普及性,作品灵感来源于邻里生活,并引发邻里居民的关注度;3.功能性:立足于邻里空间的物质基础,满足大众趣味,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4.参与性:公众参与介入的全过程,表达个人意愿,与设计者乃至作品本身产生互动合作;5.文化性:体现大众文化,强化民众的归属感,传递邻里的人文关怀;6.渗透性:由于旧区邻里空间紧张的居住状况,无法实现大面积的空间展示,局限了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渗透到邻里空间中的各个角落,丰富空间的层次;7.群体性:必须满足邻里公共活动交往场所的需求。那么,通过对于其特色性的梳理能更好地为良性的介入做准备。

邻里公共空间艺术形式的介入,是基于社区生活为基础的艺术,是以社区人群的交流与对话为特征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设计师提出了“社区艺术”这一概念,并迅速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迅速发展了一系列的运动。西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渗透到都市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007年12月,美国芝加哥市发布了《芝加哥公共艺术计划指南》,明确了公共艺术管理的具体要求[1];1999年,英国城市推进组织发布了首个《通往城市的复兴》的研究报告[2],引导以社区建设为基础的公共艺术发展方针,在城市中融入艺术的设计思潮;澳大利亚班尤尔市制定的《公共艺术政策2010-2015》政策,指明了在这五年期间班尤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指导策略。而在法国,许多公共艺术项目由政府推向基层,长期发展一种自上而下的策略方向[3],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大潮正不断得到广泛普及。这些颁布的条例与艺术家的创作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映,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一种形式[4]。同样,也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基础。

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络绎不绝地涌现出许多新型的高级居住区,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城市邻里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设施的功能和硬件技术方面的设计手法已经基本完善之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心开始逐步投注到邻里环境、社区建设、居住心理、公共交往、居住文化等层面上来,精神领域的需求被引入居住区的整体设计中。

尤其一些相对于人居密度较高的老城区,这些区块大都呈现出整体景观单一、硬件环境设施较为老旧或是空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分配不均衡、配套邻里公共服务性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内涵的缺失等问题。雅典宪章将人的居住活动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显然,人的需求是重中之重,在邻里空间景观设计中应该依据与人的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社区的人文因素、审美因素等综合考虑满足邻里空间中人的需求。装置艺术的介入充当了城市生活中“调味品”的作用,它可以塑造更具有活力的邻里公共空间,装并认其先天的场所性特征,以雕塑、公共设施、建筑、壁画、影像艺术等开放的形式,给人们邻里生活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在现今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刺激下,城市景观的设计师们也开始热衷于关注邻里空间人们精神的渴求,在设计中考虑到视觉艺术对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并留下思考。与此同时,许多城市也开展了先锋运动,深圳市作为我国最早出台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的城市之一,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先后出台了《文化艺术奖助条例》、《公共艺术推动自治条例》等相关公共艺术观念的制度,确保了城市文化艺术建设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我国的装置艺术从公园、广场、街道、走入了邻里空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通过对国外一些先锋城市作品的研究,邻里空间装置艺术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亮点之一。多元化的形式、多变的色彩空间,以及公共参与性的体现,构成了人们对于艺术介入感官体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对于装置艺术如何介入邻里公共空间设计师需要放到居住区的整个景观设计中去考虑,对其形式上的突破,和情感意境的等方面进行分析。作品“去大海的路上”(图2)位于Bat Yam社区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整个空间定位是给周围生活的居民互动或是展开公共活动,其中融入了一系列的矩形框架和非固定式家具,为方便这里的年轻人举行公共活动而添置。人们可以通过框架中的不同元素,实现更多新形式的互动从而激发更多此类活动的创意和机会。由于本案例的场所使用人群定位不同,鼓励都市年轻人参与都市集会和沙滩游戏等活动,这些设施方便了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于空间进行改变。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中,装置艺术介入邻里空间仍处于初探阶段,旧区邻里空间景观环境的改善,在与窘迫的现状相对应下,上海也先后开展了邻里空间装置艺术典型的实践性活动,如上海大学曹阳新村的公共艺术实践案例、瑞金二路的毛线装置展、普陀区华池路的弄堂涂鸦“画展”等(图3)。尽管这些实践性案例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无可非议的是,它们共同关注到了社会广大弱势群体的居住状态,这就使艺术真实地介入到了城市的居住空间中。

装置艺术的介入给居住区的景观增添了新的气息,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官的体验。红树湾是坐落于深圳市的一个大型社区,整个园区是自然淡雅的风格,审美意趣独特,设计师保留社区名称的特点,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蜻蜓雕塑栖息在人工湖面上,“母与子”的对话,表现童年时光美好回忆的向往,一切和谐的画面与社区的景观环境交相辉映。

邻里空间的艺术氛围发展,并非划等于几次实践活动就能改善的,针对邻里空间物质形态的营造,居民不同程度地关注,以及政府、艺术家、企业、公众乃至整个社会在相关政策及人力物力的各方扶持下,构建邻里空间文化发展的健全体系,维系旧区邻里空间景观艺术性的提升。尽管目前国内邻里空间装置艺术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实际资金的筹备、后期的维护等,需发展可持续的、长久的设计策略,但其终将成熟发展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邻里装置艺术的长久发展是需要通过政策、人力、财力等综合因素,并高度协调统筹。在符合设计原则的前提条件下,物质与精神方面营造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功能与需求,最终构建出符合现代都市居民生活需求,同时又极具艺术文化气息的邻里公共景观。

参考文献:

[1]凌敏.《芝加哥公共艺术计划指南》述评[J].公共艺术,2013,(02):12.

[2]张羽洁.英国公共艺术政策浅析[J].公共艺术,2013,(02):17.

[3]刘文沛.源流与参照——公共艺术政策初探[J].公共艺术,2013,(02):7.

[4]张玲,韩亮.国外社区艺术发展状况初探[J].公共艺术,2012,(04):38.

作者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设计应用
节能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探究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