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符号学在河南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再生

2016-11-10 00:40杨琳康李长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符号学文脉河南

杨琳康 李长春

摘 要: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领域城市自身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日渐缺失的问题。总结河南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成果,提出河南地域建筑传承的方式方法,剖析建筑地域化概念,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传承传统建筑风貌肌理与精神内涵,又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建筑形式,从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及其文脉。

关键词:符号学;建筑;河南;地域性

一、符号学在建筑领域的内涵及运用

(一)内涵

符号学最初脱胎于语言学,由于其强大的实用性,迅速扩展至其他学科。它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符号的来源、符号的用途以及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

将符号学理论引入建筑领域,就是将主观中抽象的、难以把握的符号加以客观化、形式化,使这种经验可以运用到建筑的创作设计中,被人们直接掌握、理解和接受,使建筑获得生命,充满生机。

(二)运用

英国建筑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总结前人经验,提出符号学是由符构学、符义学以及符用学组合而成。符构学是研究符号的组成结构关系,符义学是研究符号的表征意义,符用学则是研究符号的来源、用途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学领域,对于符号学的运用研究大多是前两个方面,符号元素的组织结构和符号主体的表层含义,对于符号的诠释包括人对建筑的心理需求以及历史文脉的方面还相对缺乏。因此,我们在熟练掌握符构和符义的基础上,重视符用的作用,使传统建筑符号借助其形式或形象的部分建筑特点,如彩画、雕饰、斗拱等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使中国现代建筑具有民族文化和时代发展的双重含义。

二、河南建筑地域化解读

(一)建筑地域化与文化根基

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首先就要了解其所处的地域及其范围,它是所处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建筑设计的文化根基,是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原文化涵盖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核心,河南地域建筑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原建筑文化的主体;因此,了解中原文化是研究河南地域建筑的文化视角。

(二)河南建筑地域性特征

1.建筑风格

河南由于地处中原腹地,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墙体较厚,材料多为土制或土坯制,利于保温。因此,建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厚重。由于降水量相对较小,所以房屋的屋顶较平,坡度不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人规矩、平和、务实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建筑特征体现出来。经过长期的沉淀也造就了当地人民简洁、实用的建筑审美。从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提取代表河南建筑符号的细部,例如黑活屋面、硬山顶、女儿墙、垂花门等形态。用于点缀现代建筑,使其充分地展现河南建筑的朴实无华、沉稳大气和兼容并蓄。

2.建筑色彩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原地区特有的建筑油饰、彩花。由于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受到等级制度的制约,皇亲贵族多使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绚丽多彩、富丽堂皇,民居多用青灰色、黑色、本土色,显得雅致。这些均成为当今我们在进行河南建筑地域化创作时的色彩符号。

3.建筑群体布局

河南传统建筑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由于河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是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对称布置。个体建筑之间用廊子相连接,群体四周用围墙环绕。

三、河南建筑地域化的探索

(一)河南地域建筑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形式是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面建筑,并出现多个单体建筑联结形式。如浙川下王岗遗址。

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夯土建筑,宫殿为廊院式,奴隶依然沿袭着穴居的居住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水平明显提高,出现了大量板瓦、瓦当。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唐宋时期的建筑木构架采用模数制,建筑组合更加复杂,装饰繁琐,色彩绚丽。

元明清时期,建筑型制更加严格,结构整体性加强,构建趋向简化。砖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硬山顶建筑的发展,挑檐减小,建筑型制达到高度制度化、模数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的发展也进入近代转型期,河南地区的建筑也随之出现转变。但是这种过渡不是自发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根植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因而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排斥与冲突中逐渐融合,形成文化的多元性,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兼容并蓄的的局面。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时期。河南地区在建筑创作上表现出欧洲新建筑运动及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

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信息化的到来,建筑向着智能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正如郑州的裕达国贸大厦、郑州火车站、河南电视台大楼等。

(二)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传承地域建筑探索的过程中,河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现了二期纪念塔、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优秀建筑。然而,从全省范围内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文背景在新世纪的巨大变化,导致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大量的高楼大厦在设计时并未深挖河南地区历史文脉,使得河南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严重制约了河南建筑地域化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迫切需要与地域传统、历史文脉和生活习惯相融合,使建筑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河南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一)河南地域建筑的价值分析

河南现存地面的传统建筑异常丰厚,现存古建筑有1000余处,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类型上的多样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它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性,在艺术造诣上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是建筑价值、文物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统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积淀的经验和智慧沉积于建筑营建过程中,这是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把现实生活结构在一个空间组织中的典型反映。

(二)河南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地域建筑遗存进行保护的观念已日益受到重视。河南传统地域建筑数量庞大,它是一种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宝,然而由于其年代及历史的特殊性,极易遭到损伤和破坏,是不可再生和无法取代的珍惜资源。因而,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其实施合理的保护显得异常迫切。

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对于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来讲,其发展策略及模式与一般的城市有所区别,以“发展是目的,保护是前提”为宗旨,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有效地延续城市的文化生命。例如河南拥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河南人民对于塔式建筑有着特殊的情节,具体体现在现代建筑中有中原福塔和千玺广场,两者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嵩岳寺塔”,后者人们甚至因其形象亲切地称之为“大玉米”。它们是城市地域文化和现代技术材料的完美结合,成为了郑州的标志性建筑。

符号学理论对地域传统符号的提取,进而运用于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方式方法使优秀建筑频出,它展现出了对材料、环境以及人文的充分尊重。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符号变换。就是建筑在整体上保持不变,细部符号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例如在整体上我们仍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置格局,但在建筑细部上我们可以使传统的木制材料换成钢条,使河南传统建筑风格与时俱进,与时代特色相融合。

第二,空间传承。就是说符号的设计元素来源于传统建筑符号,然而在设计原则和构造形式上有所改变。这种构造方式往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营造出一种趣味性的氛围。例如打破传统封闭的院落式格局,适当开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

第三,文化隐喻。就是将地域性符号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使符号简洁化然而又富有某种隐喻的含义。例如将河南传统的建筑符号解构重组,然后经过抽象的加工处理,用现代技术手法将传统建筑意境融入现代建筑和环境之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运用符号学理论的意义

在符号学思维指导下创造出的城市建筑能够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有效地激发城市居民的各种活动,建立人们对于建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传统的建筑中抽象出建筑符号,继承其表象之下隐喻的历史、文脉、意境等,并将其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融汇,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使河南地域建筑的辉煌得以重现。

五、结语

我们研究城市地域建筑设计,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绝对不是盲目地排外跟守旧,而是希望我们的传统地域符号再现及创新,使传统建筑在新的时代仍然能够大放异彩。地域特色退化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解决地域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再生问题,不仅对于河南文化底蕴的再现,甚至对于重塑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美学观念,对于人们找到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迎尔.符号理论与建筑的符号性[A].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第四卷)[C].天津:天津科技术出版社,1999:133.

[2]王瑞云.地域性符号的分析与提取——以江南园林景观为例[D].江南大学,2009.

[3]舒波.符号思维与建筑设计[D].重庆大学,2002.

[4]周拥军,郑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7,(02):54.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符号学文脉河南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