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琳
(江苏开放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00)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上升到了战略层级的高度。《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强调的“三全两高一大”,除了提及资金的投入和信息化硬件的建设等基本要求,其中的“两高”建设更是着重强调了提升师生全员信息素养的目标要求,让师生共同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中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教育信息化从宏观来看是指在整体教育领域和体系中,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发展;从微观来看,仅针对教学环节,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通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简化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整体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开放、共享、便捷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局限,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由学生来主导、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及拥抱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于信息搜索、分析、评价、应用的能力的高要求与严标准,进一步激励了高校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精准获取信息和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汲取信息技术养分。
在教学领域中,信息素养可以分为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可以概括如下: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确信息需求;二是获取教学资源途径,即从哪里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对应的是信息源的确定及信息检索和评价;三是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包装,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呈现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即信息的批判应用和创新。
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概括如下:一是有效理解课堂活动任务,即接收信息需求;二是根据任务的关键信息、教师的提示及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即信息源确定和信息获取;三是结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理解在信息检索结果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效优化自身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信息的评价和应用。最终,在教学信息化的不断优化和转型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教育成果实现双赢局面。
得益于教育信息化1.0,全国大部分高校在校园的硬件和软件上已经基本建设完善,但大部分教学信息化依然停留在关于教学管理、PPT等日常授课的多媒体应用及相关仿真实训软件的层次上。对于真正参与到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由于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授课习惯、不同学科类别等问题,使得信息素养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不同高校教学侧重点不同,仍然需要不断开发培养,形成更为健全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2.1.1 新型信息技术不普及,与学科专业脱节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实际能让教师掌握、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并能够在教学课堂得到应用的信息技术,还是极为有限的,这中间跨越了不止一两个台阶,可实施性、可复制性相对有限。每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宣传,但是真正落地、深入推广的较少。此外,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天差地别,高校应在信息化技术运用过程中,将适合的信息化技术与适合的学科相匹配,实行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进信息技术的落地与实践。
新型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学科教育上,教师日常应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往往受限于授课压力和学生参与度,难以有效运用。除非参加信息化教学等专业比赛,才能在专业性与参与度上得到一定的保障,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与培训,否则在实际的教学、授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与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无法将二者有效结合,最终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1.2 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部署
高校的基本信息化硬件、软件已经得到基本保障,但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科前沿知识的不断更新,大部分学科专业的教师主要在专业学术理论、学术发展方向和学术应用实践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钻研,而对于信息化手段在自身授课体系中的应用并没有进行更新,也没有参与过相关的系统性培训,导致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频率及技巧不够完善。
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出现时,往往仅是由学校或者外部机构组织宣讲,将该信息化教学概况向教师进行简要介绍,而不是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体系化的培训。这种一次性的信息化教学宣讲,对于教师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信息应用意识及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处理能力不够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个概念并不陌生,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导权,教师更多的职能是将传统教学的教材转变成微型、独立、互联、开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是如何正确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求知欲,并在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育信息化既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变革,也是对高校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升级。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建设,教学环节资源合理的分布设置,都是教师通过“创造—再创作—创新”模式不断丰富课程的过程。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拘泥于现有教材,而是围绕知识点重组教材,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打造。教师要学会检索、开发、制作、整合各种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信息素养在现阶段的信息化教育过程中落地生根。但实际情况是,仅凭专业教师一人之力,这样的教学资源信息化转变和处理能力是完全不够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2.1 不同地域学生信息化素养发展不平衡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不充沛的问题。在面对信息化教学时,部分学生产生了恐惧拒绝的心理,与班级其他同学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仿真模拟实训环节掉队。在信息技术基本手段都不熟练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并处理利用信息,还是存在一定难度。
2.2.2 利用信息化搜索替代创造性思维
教师发布任何课堂任务或者课堂训练,部分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检索到相关答案,并不加任何个人的主观思考、分析与思索,直接照搬使用。信息化检索在节省了这部分学生的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压缩了他们思考的区间,套用搜索的结果,不加任何思考、分析而直接运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反而弱化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评价和再创造、再运用的能力,用简单的信息检索替代了创造性的思维。
合理设置学生的学期课程,设置文献检索相关课程,可尝试从学生入学开始,结合专业课进程,根据信息化课程的难易程度将信息化教学融入专科课进程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优化、不断更新的课程,仅仅一两门课并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化手段,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养成信息化思维理念。每学期,教师应将相关的专业课和信息化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给学生制订目标、设置任务,让学生把信息化手段和专业有机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普及、培养各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手段,专业技能是学生创新创造应用信息化后的效果提升,将两者有效提升,会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潜在创造能力。
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牵头为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配备相关的信息技术人员,建立信息技术人员轮岗制。信息技术人员可以来自学校的资源建设中心,也可和外部的媒体制作公司合作,与一线教师结成对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互补队伍。积极号召高校内外机构、教育系统、科研院所共同参与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使教师与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编码、技术开发等工作相分离,集中精力做好、做强、做精以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本职教育工作。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相关信息技术需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培训下更合理、更高效地完成信息的检索、处理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一轮信息化合作教学结束后,教师对信息化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的信息素养在日后的其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会得到更好的反馈。
学校和各机构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比赛或培训,如:学生的模拟实训或者信息化竞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实录比赛。这些比赛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教学资源的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应具备较高的标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一定要求,便于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各类比赛、竞赛、培训等的组织与参与,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目的,并形成一定的比赛周期和培训计划,集中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教师静下心来分析、探索、钻研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有效整合的新思路、新模式与新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和限制,积极尝试,预留试错空间,在准备比赛的阶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与基础课程中去,切实、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信息化比赛的过程中全程亲身参与,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呈现形式,挖掘学生对信息的潜在需求,培养学生有效识别信息、充分评估信息、创造利用信息的各类信息处理能力,并由此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校可尝试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企业了解信息技术在市场、技术、消费者等方面最新、最迫切的应用场景,与企业共同建立信息技术“实验室”,一方面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前瞻性与战略性。以金融行业为例,当前金融行业也在大力推广金融科技(Fintech)。高校也有相对应的金融、管理专业,通过与更贴近市场和消费者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由企业提出实际经营过程中金融科技发展及推广存在的问题,由高校从理论、学术及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到解决方案,实现双赢局面。一旦模式成熟,可以复制到高校的各个专业中,使高校教育信息化转型更具实践意义,也为高校学生毕业、就业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它既是今后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区别高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素质。教师应积极借助各类平台,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其日常教育工作中,学生也应该充分汲取信息技术养分,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实践及创造能力、综合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