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王家臣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21世纪是创业经济发展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应当逐渐向创业型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环境支撑,可以说创新和创业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要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创业的兴趣逐渐提升,更多学生有创业想法,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活动时同步开展创业心理课程教学,进而提升了学生在面临挫折时的困难抵御能力,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艰辛,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创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是帮助学生提升创业成功率的重要环节,将创业心理培育体系融入到创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挫折抵御能力。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创业心理素质以及创新心理素质,在整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既包括先天基础,同时也包括后天学习训练和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学生创业具备的能力、习惯等综合素质。本研究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分为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人格、意志四个方面。
创新创业意识实际上是学生个体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需求,也是整个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励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高校不断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学生也增强了自主创业意识,但学生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之后追求身心愉快,注重丰富娱乐生活。此外,很多学生在面对未来发展时目标不明确,仅满足于毕业后找到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确保学生完成创新创业活动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知识、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研究发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人际交往和创业知识技能这两方面发展较好,而在领导、应变、创新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需要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仅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团队协作能力也十分重要。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缺乏协作能力,当团队成员存在不同意见时缺乏沟通技巧,不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领导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创新创业人格方面,自信、开朗、乐观、向上是比较适宜创业的性格特征,其中在大学生人格素质中自信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重要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学生人格时需要提升学生自信心,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身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也是决定学生是否选择创新创业,以及在开展创新创业中如何坚持的心理因素。
创新创业意志是指学生个体在开展创新创业时确定发展目标,为实现该目标调整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当前,很多学生在创新创业初期具备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创新创业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学生普遍缺乏耐心、恒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志力,表现为对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持续性地开展创业活动,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有较强的意愿,并且对所创业的内容自信心较强,个人憧憬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创业理想,但是没有正确认识创业过程,尤其是在创业时未能充分认识各种风险问题,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失去方向,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时注重个人擅长的技巧技能,而缺乏团队协作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是在创业初期,确保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团队有效协作,但学生在开展创业时往往缺乏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技巧,缺乏协作精神,一旦成员存在分歧,由于其缺乏融合能力,会导致团队离散。
在创业初期学生对创业具有较强的行动力,为完成目标通常能够超出个人正常承受能力,甚至会为完成任务超常发挥,但在创业时缺乏持久动力。创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缺乏调试能力,面对困难时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一旦无法及时调试心理问题,会影响创业的持续性,导致创业终止或失败。
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性、多环节体系,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心理调试能力,将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自我评估、外部激励、自我培养以及自我提升。
第一,在自我评估阶段。创业初期时需要开展创新创业心理评估,学生可借助心理测评软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认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区分大学生创业群体类型,为后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奠定基础。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常表现为敢于创新、积极主动、独立果断等,可采用卡特尔16pf进行人格测试,分别从学生的自我控制、环境适应、性格等三方面进行人格特征的测试,进而判断学生适合哪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此外,也可借助其他课程更好地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心理自我评估。当前,很多高校陆续开展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及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业意识模块,使学生初步认识自身创业能力,主动开展自我认识评估,如借助霍兰德理论评估自身创新创业职业能力。
第二,在外部激励阶段。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往往并不是自发行为,而是借助外部媒体触发内心想法,进而使创业由想象变为实际行动,因此构建学生创业的外部激发环境也是学生创业心理调试的重要过程。高校应重视课堂建设,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在开展教学时引入典型创业案例,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理念,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开展创业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投入不同的创业活动中。高校可通过竞赛、讲座、宣讲等不同类型的活动,鼓励学生投身不同的创业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其创业意识、动力,以提升其创新创业心理调试能力。
第三,在自我培养阶段。经过自我评估及外部激励后,对于不同创业群体来说其在创业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目标需求,自我培养是不同学生群体的自我发展阶段,该阶段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的关键期,是整个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高校多个部门协作来完成,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可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人物事迹宣讲、故事展播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创业具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基本素质,经过自我评估后能够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将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可适当增加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比如,可通过开展企业人才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育、企业管理课程等相关模块,提升学生创业技能,不断提高其在创业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此外,可开展必要的创业实践环节,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可组织其定期到企业参观或开展实习,通过不同类型的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成果,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企业实际运行,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以满足学生创业的实践需求,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学生可参与生产各环节,一方面能够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寻找不足之处,及时修正缺点,为后续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第四,在自我提升阶段。创业心理提升是学生参与创业的重要环节,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很大挑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学生需要通过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同时,高校也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当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为其提供心理服务和支持,帮助其坚定创业意志。
通过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体系,提出可将该体系分为自我评估、外部激励、自我培养以及自我提升四个阶段。分析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创新创业职业能力,进而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其参与更多社会实践,坚定创业意志,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