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冯丽,李鑫鑫,曾 妍,杨 钒
(1.成都师范学院,成都 611130; 2.四川大学,成都 610207; 3.达州巨全双语学校,达州 635000)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应当发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所规定的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文娱、心理、创新、创业、公益、学术等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有着重要的补充。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对象广泛性、活动多样性与自主性、时空开放性等特点,有效弥补了新时代大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实践缺失。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辅相成,使得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全面的促进作用,进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型人才。
第一课堂旨在用理论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第二课堂则利用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自身行为的指导和调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影响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做出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对培育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大学生价值观主要是个人层面,如: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第二课堂活动会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的形式,既注重显性教育方法,又看重隐性教育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大中型集中活动和小型分散活动,从横向和纵向分别拓展,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布局,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阵地。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敬业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来进行。第二课堂是这一模式的载体,能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1]。”第二课堂活动要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必须与社会生活接轨。只有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碰撞与冲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检验才能最终形成价值观。所以,在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培育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教育与引导。要使学生对价值观“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增强认识与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将理论结合实践和时代背景,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理解,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开展“学党史、跟党走”的红色活动,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年志愿者分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了大学生和社会的接触,以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行动规范和价值取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对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课堂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主要从理论上进行教育和传播,很难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和领悟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并将其践行。第二课堂在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覆盖面广、实践性强、贴近学生现实、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能够全面培养学生,但如今第二课堂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第二课堂运行制度后,缺少对学生活动运行的管理,缺少对于制度的不断更新,使得第二课堂虽有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但并没有真正的办法可以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所需的大量时间及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日常开展受限;另一方面,需要指导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给予学生思想和理论上的指导,因为教师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导致自身精力不足和意识薄弱,很难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注重价值观的培育。
要在第二课堂活动的日常开展中挖掘并培育育人价值。学校要具备一定的设施设备支撑能力,但目前来看,学校在第二课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活动开展及组织运行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目前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及相关指导老师的讲授作为理论指导,缺少专业性理论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二是第二课堂建设发展缺少资金支持。目前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依托社团开展,而社团主要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经费来源较少,多是依靠学校的一部分投入,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受限,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发挥的作用较小;三是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化,缺乏创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形式感,对于活动的开展形式重视度要大于内容,往往总是应付性地开展活动,缺乏内涵,创新性不足,致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不足,参与意愿降低,高校第二课堂不能充分作用于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高校学生群体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群体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的高校学生群体主要以“00后”和“95后”为主,他们与“80后”和“90后”不同,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2],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合作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眼高手低现象。这些特点使得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难以融入群体生活中,对活动的开展而言较为困难,而且由于学生群体的合作意识不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很多活动难以付诸实践,想法落不到实处。
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反映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和需求状况,会影响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能够引导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二课堂有着丰富的形式内容,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参与实践,承载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成为了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第二课堂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来指导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层面上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健全学校第二课堂的管理和运行制度。要优化管理制度,形成专门机构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并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要健全第二课堂管理配套制度,理顺关系、明确权责,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培养和管理,推动工作实效;要明确第二课堂分类管理指导,根据活动分成不同的类型,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形成专门的管理体系,提升社团自身建设水平,保证组织的合理、有序、健康运行。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要设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专项经费,加大活动经费保障,支持活动正常开展;要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设施,将已有资源进行统筹合理调配,为活动提供办公场地、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保证社团有正常的硬件设施支持社团发展。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第一课堂是学校的核心,第二课堂易被忽视。为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要合理调节二者关系:一是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因素和不同的价值观培育功能,使两种教育资源相互协调,争取最优配置;二是建立学分制,针对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制度,用学分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三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造性地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培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价值观培育。
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不仅要关注活动目标的完成度,还要进行意见调查并及时对活动结果作出适当调整,从而形成良好的闭环效果。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反馈机制可有效促进高校第二课堂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明确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建立合理的调查-反馈机制,适时地开展调查-反馈活动,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活动的优缺点进行反思,通过学生所反馈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优化活动,使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有章可循,能够得到充分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全面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必然受到挑战。将自媒体创新应用到学生活动中已是必然的趋势,各高校应通过实践来探究自媒体在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的创新应用。
其一,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类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可利用趣味短视频学习、有奖竞答的方式开展活动。个性化的新媒体能够使较为单一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以赛促学的方式也可以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其二,丰富活动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性,使得活动可以从不同时间和角度进行宣传,进而加强活动的影响深度。
其三,提高学生参与度。可利用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等开展活动,多种多样的线上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交互性。
依靠官方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教育宣传功能,让广大学生都能了解到需要开展哪些活动,以便更好地选择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对新思想、新知识进行传播,积极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引导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要求,要将价值观放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将它与民众探索民族发展统一起来,赋予价值观在实际发展中的当代意义。第二课堂作为重要载体和一种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应当得到重视和发展。高校则应发挥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发挥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