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志,宋 博,陈 露
(南阳职业学院,河南 西峡 47455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和具备良好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如何更有效的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政课程”是每个高校的必开课程,其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这四门课[1],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程思政”虽然是一样的字,但含义却有所差异。“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委在2014年率先提出的在高校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育人的教育新理念;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课程教学各环节,是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崭新课程观。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引领,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宗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优势互补,构建全员全课程的育人体系及育人理念,是一种育人理念与育人体系的深度建构。
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进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相关政策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急需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中药学人才。但从目前来看,中药学专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课程思政是全部教师参与的过程,但目前高校“思政”队伍的主力军仍然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思政”如同孤岛一般,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并没有转变思想,“德育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事”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对于高职院校中药学及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程每学期一般只有32个学时,而专业课和公共课相对较多,仅通过每周1次课的时间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所有授课教师共同参与才有效果。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作出一些改变,但由于自身德育能力有限,没有很好地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或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往“德育”上靠,还有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部分教师各自为营,自说自话,形成了“两张皮”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准则,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但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注重专业和技能,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南阳职业学院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复杂,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及职业能力参差不齐,若只强调技能,那么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不能满足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
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与倾向。纵观当下中药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发现专业课成绩与实训课总评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面,而思想道德的评价仅仅体现在几张思想政治试卷中。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也使得大部分教师放低了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学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继承与发展兼顾、教学与转化同行等鲜明特色。对中药传统文化与价值的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熏陶。但目前以南阳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许多高职院校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严重脱节,蕴藏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德”基因被抑制表达。
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员,许多高职院校与大型医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者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也确实培养了一批能够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劳动者,但在“工具论”价值的主导下,导致了教育的分裂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例如:在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在校企合作中,部分学生觉得企业在获取廉价劳动力,一些企业又觉得学生缺乏职业意识,校企合作没有形成更好的长效机制。
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提出,契合了时代对高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的全过程,在工具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层面追求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根据目前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改善。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进行课程思政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为使所有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定期为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培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形成全员、全院、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将其与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科研方向等相融合,将自己的德育意识与能力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许多专业课程里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慧眼识珠,深度挖掘,如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在“中药鉴定学的任务”这一章节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明白中药材的鉴定对临床用药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在“中药鉴定的依据”中,中药鉴定的依据是《中国药典》,其鉴定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法律知识,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操守。
中药学专业课程中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所有教师应不断探索,及时梳理,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同时,定期开展“立德育人交流会”,相互探讨,及时补充与修订自己的思政资料,将其以更合适的方式融入到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的培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学生的培养方向与定位。因此,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应组织教师去相关的医药企业等进行考察交流,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素养与技能要求,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只有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方可通过。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加课程思政模块。可以通过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考核。在学生方面,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如专业技能与知识和职业素养占比为7∶3),以此来检验教师的德育效果;在教师方面,随机听课,定期检查思政知识的发掘与存储,使该部分内容占教师综合评定的10%。
在校园文化的宣传、环境和精神层面都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在宣传方面,可以校园的楼道、报刊栏、广告栏等地方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如四季养生、中医药发展史、中药药性等;在环境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开辟出 “中药栽培园”,种植常见的中药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塑造中药文化氛围;在精神层面,播放中医药方面的校园歌曲,如《本草飘香》,还可以定期开展中药小讲座、知识竞赛等,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融入血液中。
校企合作是增强学生工匠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要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定期带领学生到中医药企业进行参观,与企业一线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文化。可邀请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开展学术讲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在具体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的职业精神。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要求的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坚定信念,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德育水平,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落实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