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涵,刘铭昕,雷 田,张兴月
(1.成都师范学院,成都 611130; 2.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成都 610011)
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对社区服务工作进行规范,在文化惠民工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社区开展学习、科普等多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成都师范学院校团委于2006年建立了16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其中包含校级青年志愿者总队、14个二级学院的14个志愿者分队和smile献血分队。注册志愿者达10 500余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社区志愿服务辐射成都和温江德通桥社区、凉水社区、学府社区、天府家园社区、游家渡社区、鱼凫路社区等31个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累计达到10 000余人次,服务社区居民达7 000余人次,开展了许多高质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涉及助老、助残、助学等6大类,包含爱心帮扶、探访老人、儿童课外辅导、手工培训、动物保护、“三下乡”社会实践等20余种形式活动。
近年来,随着温江区的高速发展,美丽金温江正在建设形成,社区服务逐渐专业化与多元化。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的主力军,穿梭于社区各个角落,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之中。成都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根据自身专业特性开展了许多的特色志愿服务:惠民社区课后辅导活动、金马互助学堂活动、天府社区430课堂助教活动、德通桥义教活动等社区助教活动,还有天府社区探索新世界、涌泉社区数学大世界等专业实验展示活动,以及惠民社区老人合唱团活动、金马镇康馨园敬老院活动等关怀服务空巢老人活动。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在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教育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丰富创新,在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育模式。成都师范学院把党建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相融合,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入党积极分子为后备力量,招募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优秀学生代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同时,结合青年人特点,推出“青年社区志愿服务队”,打造属于青年人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以践行奉献精神为根基,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形成个人与组织双向促进的效果。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队积极与街道社区对接,搭建了多项志愿服务岗位,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服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志愿服务体验与反馈促进了志愿者事业的加速发展与成长,但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中,发现被服务者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定位不明确、志愿服务吸引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事业中具有互通与相似性。下面将从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本身和社区对志愿者的认同感两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至于大学生志愿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不仅挫伤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成都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人身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个人财产安全等存在隐患。此外,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们并未以组织的名义集体购买保险,而且在与社区对接的过程中,部分社工有意泄露、贩卖志愿者身份信息,志愿者个人隐私得不到充分保护。
在团队实际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存在流动性过大的问题。成都师范学院志愿者组织套用政府机关的管理方式,自上而下层层管理、年年换届,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且每支社区志愿者分队没有固定的服务社区,导致每学期的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得不到延续。综合上述两方面情况,导致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流动性过大,流动的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与流动的服务社区进行沟通后的反馈不能得到有效传递,致使每学期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不能最大程度地改进与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事业无法有较快的大发展。
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志愿者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开展服务经费严重不足。志愿者往返社区产生的交通费等相关费用无法完全报销;活动以降低经费开支为前提,社区服务中所需物资得不到有力的资金保障,导致活动前期的准备、构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资金问题长期困扰无法解决,对志愿者积极性造成了打击,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事业不能持续发展与壮大。
由于志愿服务是完全自愿的行动,缺乏约束性,而且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存在差异。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目的不明确,服务意识不足,带有从众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新鲜感下降,志愿者积极性逐渐消散,导致小部分志愿者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不遵守纪律,使队伍出现无序现象。
社工和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的工作是多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双方对对方职责了解不够,缺乏沟通,导致双方包容性不足,社工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认同感较低。大学生社区志愿者队伍在与各社区对接中,出现了社工要求较无理、对待志愿者态度不友好的现象,导致志愿者对社工反感,动摇了志愿者的服务信念。社区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意义,较低的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率和社会认同感,打击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长足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是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的一部分,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相关法律政策。
其一,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将传统传媒与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大力宣传志愿者保障法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在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矫正社会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的错误认知的同时,为团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通过社区负责人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资料分发以及线下普法讲座宣传,使社区居民理解并认可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
其二,学校组织负责人不仅需要对社区志愿者进行社区活动的培训,还需要对参加社区活动的志愿者进行思想定位引领,让志愿者们清楚自身定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志愿者的认知度,还能在精神层面给予志愿者们一定的慰藉。
为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事业有较快的大发展,针对解决流动志愿者服务流动社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在组织层面,要做到及时反馈社区意见及建议,做到信息共享。在进行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换届工作之前,各社区服务分队应先上交上一学年的社区服务信息和志愿服务情况,并通过“社区服务交流会”实现资源集中与共享。
在交流会后,组织再根据社区服务分队的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人数来统一分配服务社区的个数。服务该社区的分队一旦确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应尽快与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与社区确定后,需要签订相应的服务年限合同(合同期间制定相应的规则)。待合同到期后,可根据之前的合作情况选择是否再次续约。
由于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是公益性的组织,其参加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无偿性的,因此,很难自行解决活动经费的来源问题。为保障资金支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拓宽筹资渠道。
从政府层面,大学生所提供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是对政府职责的补充,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省委、市委可以建立志愿者服务资金保障专项,让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社会层面,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文化,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服务精神、什么是志愿服务文化,增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成立一个捐助志愿服务的资金机构,吸引民企来注入资金,把志愿服务的事业做大做强。
志愿服务是不求回报、基于信念、自发进行的公益活动,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志愿者加入团队后,对其进行完善的志愿培训,使其了解志愿服务的准则与要求,培养志愿服务意识,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灵活多变地思考并处理问题。
在大学生志愿者接触社区志愿活动前,应先与相关专业社团、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服务前期的培训,并在服务中给予其专业知识指导,强调注意事项。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一方面,可以肯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的付出,让他们的努力得到精神的慰藉,从而维持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弘扬志愿服务事业,使志愿精神蔚然成风。此外,还应制定新的奖励机制,以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
从学校第二课堂学分出发,增大社区志愿者服务学分所占比例,强调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和热情;从物质精神层面出发,学校与社区应协商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考核,给予表现优异者证书嘉奖,并适当增大嘉奖比例。
社工与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之间,要相互了解对方职责,大家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培训时,可以邀请社工一同参加,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做到有问题一起解决,构建和谐社区一体化。
对于大学生社区志愿者而言,要多与社区的居民及负责人加强沟通,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加强志愿者对社区活动的专业性培训,做到社区文化多元化,提升居民对志愿者的满意度。
对于社区社工而言,要努力提高居民参与志愿组织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社区的建设。社工应配合宣传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带来的积极影响,逐步扩大社区居民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了解面,培养居民的公共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居民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认同感,营造一种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对社会的积极引导作用日益突出。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增强服务信息意见反馈,保障资金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健全大学生社区志愿知识培训体系与奖励机制,与社工共同建立合作机制,解决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中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区志愿者,要不惧困难、勇于突破,努力促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