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21-01-13 12:18陆雅炯
考试周刊 2021年97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课程则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此,首先,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继而以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思维为研究对象,其次,探讨了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最后,围绕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点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一、 引言

健全的人格是初中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希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也稚气未脱,人格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人格教育就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发挥好不同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历史课程则是最为主要的课程之一。初中历史课程融汇了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化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目标,而道德教育则是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第一步,这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归属。立德树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备健全人格则是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

(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演变为更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历史实证、家国情怀五点内容构成。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健全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国情怀,既属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显著增强,人格发展趋向定型。与此同时,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冲击时,从小娇生惯养的初中生就显现出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弱点。比如规则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来,因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初中生行为失范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如盗窃斗殴、校园欺凌、破坏公物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对这个角度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三、 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

(一)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历史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历史为例,初中历史课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历史知识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德育元素在学生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全人格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先秦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拼搏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的培育大有裨益。

(二)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感慨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记录,也包括对历史的研究与总结,而历史经验则是历史研究与总结的成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认知,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中国成为列强欺凌、鱼肉的对象这一惨痛社会状况,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从“戊戌六君子”的沸腾热血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这一群众性的爱国运动。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驱动学生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潮流之中。

(三)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历史思维是民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思想表达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标志性的历史思维。比如,“大一统”思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通过种种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使得“大一统”思维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多次分裂,如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等,但最终均走向统一。

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一)在课前导入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前导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直观形象的视频、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在活跃课堂氛围以及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铺垫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出发,选择针对性的导入元素,发挥好课前导入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都江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时至今日,仍然在灌溉、防洪、排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一学生的地理概念尚没有彻底形成,仅凭书上的内容和图片容易使知识扁平化,不能使学生对都江堰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专业的介绍都江堰构造的视频向学生展现都江堰的全景以及修建者李冰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在内容讲授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内容讲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教师要将人格教育与内容讲授紧密地衔接起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初中生出现了好逸恶劳的问题,怕吃苦、怕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初中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无所适从。教师要以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首先,在内容讲授时,教师自己要感情充沛,能够根据讲述内容变化自己的音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当讲到大泽乡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教师的整个感情应该昂扬向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引用的素材精心挑选,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升华课堂。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西汉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时,“以德化民”的措施就可以选用“缇萦救父”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能够体会子女与父母的骨肉亲情,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找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同学分享,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成语故事耳熟能详。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起到必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可。

(三)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泛滥趋势,并且,逐渐从学术界向社会大众中蔓延,对社会思潮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潮,以否定历史,将历史虚无化为主要特征,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中,有意识地关注“问题”,忽略成就,更不惜以歪曲、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扭曲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混淆视听的目标。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影视艺术中泛滥,如在各类平台均获得高分和良好评价的某影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无限拔高李鸿章的形象,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历史知识储备有所欠缺的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讨论的作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议题。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时,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是“坏”进行区分。要教会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思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前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强、参与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开展方式。比如,通过对粮票、布票,筒子楼等的相关介绍等,使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在组织活动时,通过学生前期的采访记录,讨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自发地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能理解现在“光盘行动”的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知青公社等实地去进行探访,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人格教育是当前初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在学生时期乃至未来人生道路上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历史教学则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经验、历史思维等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将其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个维度采取好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加班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Z2):11.

[2]刑晓清.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J].教育艺术,2009(7):78.

[3]梁瑞忠.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桂花.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8):33-35.

作者简介:陆雅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