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四步骤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培养幼儿思维品质的作用与分析

2021-01-13 12:18林艳
考试周刊 2021年97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阶段,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分享环节中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蕴含的认知冲突、呈现的可视化记录方式,符合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教学特点,适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幼儿在游戏分享环节中,缺少有质量的思考反思。文章提出通过分组研讨,拓宽幼儿思维的广阔性;画绘所思,提升幼儿思维的独立性;淘沙出金,锤炼幼儿思维的批判性;墙面展示,提高幼儿思维的发散性这四个步骤,提升幼儿在游戏分享环节中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游戏质量。

关键词:游戏分享;思维品质;游戏反思

学前期是特殊的游戏期。游戏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游戏展示出了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游戏也可以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整合性”,这种思维不一定与具体学科必然相关,而是更多与他们广泛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克服幼儿思维的片面性。从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中可知,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中心思维为主的。他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要要求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太难了。而通过游戏,就可以克服幼儿思维的片面性。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应该包含幼儿对游戏的计划、实践和反思。而游戏分享环节正是引导幼儿做好游戏反思、培养思维品质的关键一环。因此,游戏分享的价值和组织形式值得每个教师去深思。

一、 游戏分享环节应注重“说”与“思”

游戏分享环节是幼儿游戏的重要部分。通过游戏分享环节幼儿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事情,接收来自其他游戏小组的经验。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在游戏分享环节就是要让孩子多说,这样就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游戏。

但是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让孩子“说”的阶段,而没有去深入思考在交流中其实更要让孩子“思”。所谓的“思”,即是幼儿在游戏后的反思,对自己游戏过程的整体回看与思考,对自己和同伴游戏行为的审视。在表达和记录中重现游戏过程,理解自己的游戲经历,理解同伴的游戏行为,与自己的思维进行对话。

二、 游戏分享环节培养幼儿思维品质的优势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教育者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关于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已是颇丰,但是很多都聚焦在低年级课堂教学应用之中。赵国庆等人认为“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就是思维发展型课堂的要求。他提出问题情境、认知冲突、可视化(显性化的有效手段)和变式运用是思维发展型课堂的四大核心要素。

游戏分享环节恰有这几个核心要素的实践过程。

(一)亲历的问题情境

真实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需求,使之成为幼儿的学习动机;又可以反应幼儿的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教师推进的有力抓手。

游戏中幼儿的所有游戏经历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反映的是当时当下幼儿最为直观和迫切的需求,是最为真实、自然的问题情境。这样亲历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游戏分享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会更有利于学习的发生。

认识到“儿童在哪里”可以使教师“与儿童在一起”(而不是违背儿童的自然的发展趋势),并且使教师更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回应”。儿童在游戏当中表现出的行为反映了他们的“内在需要”和“深层次的智力发展过程”,解释这些行为可以使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儿童”。

(二)暴露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平衡”因素。由于每个孩子的经验参差不齐,有的是个体的认知冲突。如个别孩子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医院主题中的吊瓶;有的是集体的认知冲突。如孩子在游戏中希望通过打结的方式来连接物体以继续游戏,但是没有幼儿具备这项技能,只能中断这个活动。

游戏分享环节是认知冲突集中暴露的一个阶段。幼儿在游戏活动后的反思期间能够快速回忆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幼儿的认知冲突。这一认知冲突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源泉,能够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能够从这一问题中采取相应的小组活动或集中教学活动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在探索过程中达成新旧知识的整合,建立有结构的知识网络。

(三)丰富的可视化记录

可视化记录是幼儿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显性载体。思维可视化也常常被称为“让思维看得见”。在游戏分享环节有非常多的思维可视化。教师拍摄的各种图片及视频集中展示了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与视点聚焦所在;幼儿记录的游戏故事则表征了幼儿对游戏过程的思考复盘及简单反思;个体或团体交流分享后的思维导图式记录则实现了帮助幼儿新旧经验的知识链接,促使幼儿思维的延续。

三、 游戏分享环节提升幼儿思维品质的四步骤

(一)游戏研讨,拓宽幼儿思维的广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载体,特别是低幼儿童处于出声思维阶段。他们边数边思考,尽可能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也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发展。游戏分享环节要多帮助孩子养成分组研讨习惯,以3~5人为宜,共同在相对分隔的空间围坐,轻声讨论自己在游戏中发生的事情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小班时可以让孩子们围着桌子研讨,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中大班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自己组织讨论,遇到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并用图画记录小组的讨论内容在集体中分享。在小组分享中,每个幼儿都有了更多的可以表达的机会,倾听和讲述的过程能够打开幼儿的思路,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各个角度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画绘所思,提升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幼儿在游戏结束并整理完场地之后可以绘画自己的游戏故事,将自己在游戏中的直接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表征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事情大致分为:在游戏中遇到的开心或成功的事情与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两类,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类记录。后期讲述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图画内容分类讲述,锻炼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如图1所示)。

胡泽锴小朋友在游戏结束后根据本次游戏情况进行梳理,发现了没有修补图书的工具,决定下次游戏增加材料。同时发现计时器的使用出现问题。这时,教师就引导幼儿学习怎么使用和看计时器。这一绘画的过程就是幼儿对自己经历的游戏的初步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整体体验以及自己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可以怎么尝试解决等等。通过绘画中的初步反思能够锻炼幼儿思维的独立性,独立地思考自己遇到的事情。

(三)淘沙出金,锤炼幼儿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在观看幼儿的游戏故事以及了解小组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就能有效采撷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将所有幼儿都融入一个集体问题情境中,每个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发挥集体的思维优势,使短时间的集体分享时间实现效益最大化。

集体分享的这一环节需要建立在教师的有效观察以及教育分析上,对孩子的思维批判性地引导也是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个阶段当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儿童,并提出适宜的问题。儿童可以与同伴分享讨论的内容,并能进行轮流和做出适当的回应。教师要引领幼儿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潜在的问题,再引导幼儿分析并解决。以小班烧烤店游戏分享为例。

师:今天烧烤店有很多人不排队,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先请顾客说一说。今天去烧烤店买烧烤的小朋友,谁愿意先来说。

幼1:我去烧烤店,大家都不排队,我一直叫他们排队都不愿意。

幼2:有人插队。

幼:因为他们都很想吃烧烤,所以不排队。

师:哇,你还猜到他们的想法。你们是不是很想吃烧烤呀,所以都想排第一个呀?

幼:是!

师:原来每个小朋友都想快点买到烧烤,所以往前面挤,那大家都往前面挤,就很快买到烧烤了吗?

幼:没有。我一直等都没有。

师:为什么呢?

幼:因为我们要一个一个给。太多人了就乱了。

师:原来大家都排在前面,烧烤店店员就不知道该先给谁。那如果大家排队呢?烧烤店的老板员工知道该先给谁吗?

幼:先给第一个,然后再给第二个,然后再给第三个……

幼:可是队伍太长了,排后面要等很久。

师:排一队,队伍很长,后面人要等很久,怎么办?

幼:可以排两队。

师:我们烧烤店店员有几个人?

幼:四个。

幼:可是我和雨汐是煮的,少卿和佳萱才是拿的。

师:所以排队可以怎么排?

幼:可以排在我和佳萱的前面啊。

教师在倾听中发现幼儿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幼兒自己分析出来了烧烤店拥挤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想先买到烧烤,但是挤在一起也并不能够更快地买到东西,所以更要排队来提高效率。并在最后引导幼儿发现烧烤店的员工分工合作,多排几队能够更快地吃到烧烤。这一层层剥茧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能够有效锤炼幼儿思维的批判性,让幼儿善于分析,勤于思考。

(四)墙面展示,提高幼儿思维的发散性

小组讨论与集体分享后,幼儿的游戏故事以及教师的讨论梳理图例都会在墙面上展示出来。幼儿自由地在闲暇时间过来观看这些自己参与讨论的内容,并且跟自己的反思进行对话,激活更多的思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正是他人的思维引发新思考的印证。幼儿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有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在与墙面上其他人的思维碰撞后就更容易出现其他的巧思。

如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警察局主题中发现扮演警察的幼儿在没有接到报警时显得无所事事,就此引发讨论:

师:警察局没有接到报警时,可以做些什么事呢?你们选择的道具水管还可以怎么用?

幼:可以分队工作,一队2人出警巡视,一队3人训练演习。水管可以拼成一把机关枪,训练射击啊。

幼:我们的烟雾弹也可以用水管直接做呀,很简单的。

幼:还可以做扫毒机、钢叉道具呢!

幼儿在当下的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是初次的建议较为简单,且实际操作中有的并不适合。教师并没有评判,而是将所有的讨论内容都张贴在墙壁上供幼儿多次观看并实践。实践后幼儿发现了更多的警察可以做的事情。如结合近期厦门出现疫情的情况,幼儿在多次的核酸检测中都发现了警察叔叔的身影,他们就再次对“警察没有接到报警时要做什么”进行讨论,增加了自己在生活和电视新闻中看到的警察在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在重要路口的执勤和站岗、在高速出入口的封堵和劝返、为重要的物资运送车或急救车开路、协调人们之间的纠纷等内容。幼儿将这些内容上墙,将个别人的经验在展示的过程中变成了集体的经验,运用到角色游戏当中,极大推进和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推动幼儿思维向更高程度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有价值的和珍贵的。游戏后的交流分享,不仅仅是为幼儿提供“从做到说”的机会,更是应该帮助幼儿实现“从做到思”的飞跃。教师要看到并不断反思自己组织的分享交流过程是否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才能使教育真正向高质量迈进。

参考文献:

[1]赵国庆,熊雅雯,王晓玲.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要素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15.

作者简介:林艳,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集美区杏滨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听”的实践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