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妹
【摘要】小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来自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在面对生活或者学习问题时,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自身的情绪,以及小学生的相关能力等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进而更好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教师应在教育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失范”行为给予有效的引导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失范”行为;教育策略
一、小学生“失范”行为
小学生“失范”行为,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而违背规范的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这个年龄段的行为、感情及认知能力都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会产生低于教师的期望值的现象。比如,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应当是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课,但是学生却非常喧哗。对于小学生“失范”行为来说,其判断依据也应当由教师来决定。比如,上课的时候不应该交头接耳,但是学生却不遵守纪律,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教师就需要对其行为予以矫正。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确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规定的内容。此外,由于一些小学生对于周围的环境是非常好奇的,在相应的活动中会主动对周围进行探索,也就会出现很多的失范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的规定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其认知能力不是很高,因此,教师需要对“失范”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适当地进行批评,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行为模式来作出具体的对策。
二、教师应对小学生“失范”行为的策略
对于小学生的“失范”行为,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应对策略,对其正确的行为进行引导,进而更好地确保其在这个年龄段养成正确的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对相关的“失范”行为进行说明指导。因为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暗示,而是应该对其明确态度,告诉小学生不应当这样做,并且为其示范正确的做法。如,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而是和周围的同学说话,并且制造了很大的声响。教师应该对其予以及时的制止,并且告诉他,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讲,要保持自己的良好习惯,也不应该打扰其他同学听课。因此,小学生在教师的明确教导下,相关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小学生的“失范”行为,并不都是错误的,有时候只是因为小学生在相关的活动中没有达到教师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行为是可行的,因此,应该对其予以顺从的态度。比如,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弱,也不能严格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活动。但是,教师看到学生们玩得尽兴,便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一点时间或变动游戏规则,提前引导,而不是对其予以强行制止。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天性,在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失范”行为并没有恶劣影响,教师应该放宽心态,用更加平和的态度予以对待。
有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去干预小学生的行为,但应该通过创造相应的情境对小学生的一些“失范”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在相应的环境中,会学习到一些更加真实的内容,对于教师在某些方面的教导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育的模式,教师自己也参与课程当中,并且以和小学生相等的身份与之相处,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对小学生的“失范”行为等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能够为小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当而产生相关的问题,比如情绪不稳定与其他的学生产生冲突,对周围的同学不友好等。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尤其是需要更好地安抚学生的情绪,以更加亲切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了解学生面对的问题,及时制止冲突。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校期間,教师就是自己的家长,因此对教师会有更强的亲切感。教师需要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温和、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友好的相处,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也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改变其“失范”行为,小学生这个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打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来作出相应对策。
除了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室外活动中,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对于在小学生游戏或者户外活动中,他们产生的一些“失范”现象较为严重的,应该采取批评方式予以解决。因为教师长时间对某个学生进行温和的教育与引导,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认为“失范”行为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依旧是我行我素。教师应当适当提醒学生对相关问题予以重视,并且给出有效的惩罚,保证其日后不会再犯。比如,在开展相关体育游戏中,学生之间因为一些小问题产生了摩擦,但是在教师的劝解下并没有完全消除他们之间的误会,教师就应该对态度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为学生树立一个行为原则,也能够保证学生日后在相关行为中更正自己的“失范”举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从一个不正确的行为转向另一个正确的行为中来。无论在何时都要以身作则。在教学时需要规范用语,在课下也应当保持良好的行为形象,能够以正确的师风师德来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教师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保持自律。在升旗时、开班会时,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多种方式齐头并用,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的“失范”行为来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能力以及个性来作出针对性的策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每一个小学生还原到更加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做一个合格的监督者和管理者,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吕金峰,李重阳,李自龙.网络吸毒案件特点及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3).
[2]唐旭昌.新媒体环境视阈下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探讨[J].理论界,2017(4).
[3]陈淑丽,柏杨.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6(3).
[4]金庆昕,王茜.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5).
[5]胡晓晨.用默顿失范理论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J].长江丛刊,2016(3).
[6]肖峰,窦畅宇.网络失范的哲学分析[J].理论视野,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