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阳 王文学
[摘 要]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全会和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拳头经济”。县域“拳头经济”的提出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发展县域“拳头经济”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拳头经济”的概念体系、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明确。结合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情况,初步提出了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标准;提出通过构造要素、造血、动力、保障四大系统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县域“拳頭经济”;推进机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5-0023-09
一、县域“拳头经济”概念体系
(一)县域“拳头经济”定义
县域“拳头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发展基础,集中优势资源和发展要素,注重各类优质要素跨界配置,瞄准主业、精耕骨干,聚拢五指、集中发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较强竞争力的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版块”。从实践看,县域“拳头经济”的发展体系主要以拳头产品、拳头品牌、拳头企业、拳头产业的“线性”培育和发展为主体。
县域“拳头经济”作为引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其推进逻辑是量与质、量变与质变,初步集聚“量的积累”,市场选择“适者生存”,最后实现“质的飞跃”,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市场需求、产业调整、发展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变化,支撑“拳头经济”发展的产业、企业、品牌、产品等内质特征也在调整。因此从微观上说,“拳头经济”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优质要素集合。
(二)县域“拳头经济”特点
县域“拳头经济”具有规模大、多元化、动态化、现代化、带动性强的特点,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的、引进培育优选形成的、扶持壮大优胜形成的、战略新兴优先发展形成的;其形成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扶持、组织领导、资金引导、资源汇集、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等“拳头力量”。为避免同质化发展、同层次竞争,克服县域资源短缺的困难,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不是仅局限在一个县内或市内,跨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资源调配也是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
(三)县域“拳头经济”分类标准
按照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成熟度,本文将县域“拳头经济”分为“显性拳头经济”和“潜在拳头经济”(具体的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
将符合全部标准的县域经济称为“显性拳头经济”,将只符合指标2、指标3、指标4的县域经济称为“潜在拳头经济”,其他的县域经济我们认为未形成“拳头经济”。
二、县域“拳头经济”实践依托
(一)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依托于丰富的资源禀赋
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的发展与当地资源优势密不可分。一是与自然资源关系紧密。比如,龙江县立足于风能资源优势,引进了中广核风力发电项目,发展环保新能源产业;依托铜矿资源优势,引进辽宁葫芦岛市宏达钼业有限公司,发展资源型铜产业。二是与品牌资源关系密切。比如,甘南县借助“中国向日葵之乡”独特品牌优势,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强力推进恢复葵花籽生产,引进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其引进葵花休闲食品加工、焦糖葵花、葵花饮用品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甘南洽洽分公司成为安徽洽洽集团旗下最大的独立分公司。三是与工业基础关系紧密。比如,宝清县立足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核心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强力推动煤炭精深加工和粮食精深加工,引进了神华国能宝清煤电化和万里润达粮食仓储及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形成了宝清县“拳头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依托于强劲的微观动力
“拳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作为县域“拳头经济”的微观动力,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粗略统计,2018年黑龙江省县域“拳头企业”146家,同比增长12.3%,增长速度较2017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木兰县“拳头企业”19家,同比增长18.8%,增长速度较2017年提高29.9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县域“拳头产品”121个,同比增长17.5%,增长速度较201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其中,孙吴县“拳头产品”22个,同比增长46.6%,增长速度较2017年提高26.6个百分。“拳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强劲的增长势头,为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依托于坚实的空间基础
园区是聚集产业的重要承载平台,是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也是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基础。从调研情况看,“显性拳头经济”的县(市)均具有省级园区,均在园区建设上下足功夫。比如,龙江县共投入4.2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甘南县在经济开发区A、B两个区的基础上,打造双河农场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为入驻企业免除后顾之忧。孙吴县以黑河(孙吴)健康产业园区为依托,构建了食品、药品、纤维、新材料四个特色产业园,在此基础上又启动了实施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亿元的汉麻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安达市委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对万宝山精细化工园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使园区总体布局更加科学,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四)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依托于强大的品牌效应
品牌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象和灵魂,更是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比如,五常大米品牌的确立使五常水稻价格逐年上升,稻农收入不断增加、企业效益逐步提升,品牌价值得到不断攀升。2020 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98.6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识产品排行榜前列,名列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连续4年蝉联大米类全国第一位,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拉动作用。肇州县在地理标识产品“肇州糯玉米”品牌效应的引导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打造了糯玉米循环产业链,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青冈县玉米产业风生水起,以“糯”和“甜”打造全国第一个玉米区域公用品牌—“青冈玉米”,为当地玉米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提供了一条有保障的高品质通道,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县域“拳头经济”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
(一)县域“拳头经济”推进机制
1.县域“拳头经济”形成机制。从有关县(市)经济发展实践看,县域“拳头经济”发展机制主要是在各地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劣势的基础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改班子不改调子的“拳头决心”,瞄准市场需求,找准发展主业,集中优势要素,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形成“拳头力量”,攻克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发挥一击即破的“拳头威力”,利用“拳头产业”的带动性和引领性,以“接链、补链、强链、延链”为途径,扩大“拳头效应”,最终以“直拳速度”带动黑龍江省县域经济朝着更有速度、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县域“拳头经济”推进机制。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推进县域“拳头经济”发展需要要素系统、造血系统、动力系统、保障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发力。
一是要素系统地推进运行机制。县域“拳头经济”的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创新等,其推动县域“拳头经济”运行的路径有两条:①将人才、资金、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要素,通过量的增加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②将人才、资金、科技创新作为技术生产的关键投入要素,而不是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通过提高生产率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通过“质”的提升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
二是造血系统的推进运行机制。造血系统主要包括新企业、新产品、新品牌等,其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路径有三条:①通过研发培育新的“拳头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支撑企业发展,使企业成为“拳头企业”。②通过培育有竞争力的“拳头品牌”,一方面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发展成为“拳头企业”。③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新的企业,经过精心培育形成新的“拳头企业”。随着新“拳头产品”、新“拳头品牌”、新“拳头企业”不断进入县域“拳头经济”的运行系统,就像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使县域“拳头经济”可以健康持续地运行下去。
三是动力系统的推进运行机制。动力系统主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县域“拳头经济”框架下发展的园区建设包括区域内园区建设和跨区域园区建设。园区的建设为企业的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由于园区的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高度便利化,推动了县域“拳头经济”的高效运行。园区就像是不断运转的发动机将“拳头产品”“拳头品牌”“拳头企业”“拳头产业”不断汇集,转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四是保障系统的推进运行机制。县域“拳头经济”的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构建、营商环境等,其保障县域“拳头经济”运行的作用有三个:①组织领导保障了县域“拳头经济”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和落实,使县域“拳头经济”协调发展。②制度构建保障了县域“拳头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和延续性,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③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广大干部的担当等,使县域“拳头经济”稳定、公平、透明运行。
(二)县域“拳头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启动方式和推进机制,其发展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大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推动和园区集聚四种类型。
1.大项目拉动型发展模式。大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对当地经济具有强劲的拉动力,还有利于当地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拳头企业”。大项目拉动型发展模式得以推进,最重要的就是各地方政府要借助产业战略布局积极争取上大项目、结合自身优势谋划大项目。通过大项目的拉动效应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企业集聚效应,再加之外部系统共同推动县域“拳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省19个“显性拳头经济”县(市)中有9个县(市)的发展模式是大项目拉动型,占比47.4%。比如,安达市始终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发展要素,以项目建设推动基础夯实,以链条延伸推动产业壮大,以规模集聚推动结构优化,经过不断梳理整合、优化提升,确立“2+3+N”现代化的县域“拳头经济”体系。
2.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县域“拳头经济”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激发企业的动力和活力,借助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不断集聚,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并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县域“拳头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19个“显性拳头经济”县(市)有2个县(市)发展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比10.4%。比如:青冈县以亚洲单厂最大玉米淀粉加工企业龙凤玉米公司为核心打造玉米百亿产业园;以全球最大亚麻、汉麻纱生产加工企业金达集团为牵动打造汉麻百亿产业园;以全国前十位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铁骑力士长林公司为引带打造畜禽百亿产业园,如此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使县域“拳头经济”产生“滚雪球”效应。
3.品牌推动型发展模式。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给拥有者带来溢价、生产增值等收益。县域“拳头经济”品牌推动型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品牌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更高的需求认知度,促使区域内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目前,19个“显性拳头经济”县(市)有4个县(市)发展模式是品牌推动型,占比21.1%。比如,宁安市通过大力实施品牌计划,构建国家地标品牌兰岗西瓜、响水大米、宁安大蒜等,培育企业品牌响水米业、渤海韭菜、古塔田园、阿妈牧场等,叫响区域品牌远东菜篮子、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中国大厨房等,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推动县域“拳头经济”拔节生长。
4.园区集聚型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园区的比较优势,对资金、人才、企业产生“洼地效应”,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园区生产经营,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效益、集聚经济,强力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目前,19个“显性拳头经济”县(市)有4个县(市)发展模式是园区集聚型,占比21.1%。比如,宾县把国家级宾西经开区作为引领“拳头经济”发展的核心,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为“拳头经济”发展安上强力“引擎”。2018年,宾西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7.1亿元,税收3.2亿元,以不到全县0.5%的土地,创造了97.5%的规上工业产值和43.7%的税收,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四、加快发展县域“拳头经济”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发展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带动县域经济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财政实力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聚要素、精耕骨干,聚指成拳、合力攻坚,通过构建要素、动力、造血、保障四大系统,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的效应,推动龙江县域经济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在构建县域“拳头经济”要素系统上发力
1.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人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优势。但是,黑龙江省县级普遍面临着需求人才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人才发展投入少、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不够等问题。因此,应根据县域“拳头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使用与人才引进等方面拿出“杀手锏”,抓住“重点人群”进行政策宣传和推介,形成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人才发展“虹吸效应”。一是选育本土人才。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每年选拔一批年轻人才到大专院校、高职院校深造,重点培养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设计人才等。探索实行二年高中教育+1年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扩大高中毕业生就业。开展新型企业学徒制,培育中、高级技术工人。如,借鉴陕西省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创业、技术培训。建立“返乡创业意向项目库”,围绕意向库谋划项目,吸引本地人返乡创业,并创建创业保险和补偿机制,分散创业风险。对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高层次“蓝领”的本地户籍返乡工作人员,其配偶、子女、子女的配偶均可按照同层次对口安置,集聚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本土型人才。二是引进外域人才。对于直接引进的急需人才,提供免费住房,给予其子女县内重点小学、初中择校权利,其配偶、子女一次性安置权利,择校权还可顺延给子女的子女,形成一人引进、全家安排工作的政策。创建县域“拳头经济”人才专项基金,用于直接引进人才的薪资补贴、安置费用、科研启动经费等支出。各县(市)设立人才引进办公室,对引进的博士和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政策落地服务。三是柔性人才交流。建立省内共享的县域“拳头经济”柔性人才交流库,吸纳国家级、省级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入库,打造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蓄水池”,给予入库人才固定金额的补助。实施“岗编适度分离”政策,利用事业单位编制招聘引进人才,如,牡丹江市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岗编适度分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措施。四是发挥人才作用。开展企业家“省县牵手”活动,由统战部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定期组织省里企业家与县域企业结对子,传经送宝,互通信息,共同进步。开展“夕阳辉煌”活动,鼓励支持退休的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为县域“拳头经济”发挥余热,帮助县域企业改造升级、培植产业、开拓市场等。
2.发挥资金第一营养作用。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营养。目前,黑龙江省县域财政相对薄弱、县级企业融资难、县域经济可利用的资金单一,造成县域“拳头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资金均“捉襟见肘”。一是筹备建立县域“拳头经济”发展基金。综合省级财政力量、县级财政力量、转移支付力量、社会资金力量,筹备建立县域“拳头经济”发展基金,对资金参与主体按照投资收益进行分成,基金主要用于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品牌提升和新产品研发等,鼓励名优企业加入发展基金成为会员,并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业务。二是创新金融产品。调研中发现,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复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就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二十项政策措施》,特别是支持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服务。扩大县级金融机构金融权限,推行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新型贷款业务。探索网上办理抵押登记,推行固定贷款额度循环使用机制。开展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业务,通过贷款到期后年审的方式推动有条件的银行机构推出无缝续贷产品。鼓励各县(市)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机制,探索金融产品“定制化服务”,根据金融机构权限和企业需求建立融资项目库,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线上普惠金融产品,迭代风险模型和贷款流程,运用大数据为企业“画像”,识别有效融资需求,增加服务县域企业能力。三是建立县域“拳头经济”企业信用评级系统。通过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接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相关部门数据库,争取建立全覆盖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使金融机构能及时拿到企业的真实信息,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发挥省证监局上市辅导功能,对有上市需求的“拳头企业”进行提前辅导,并深入企业帮助完成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一对一地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相关政策,国有企业也参照执行。
3.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县域多维度的科技创新是支撑“拳头经济”发展的筋骨。目前,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发展存在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产学研合作滞后等问题,限制了科技创新对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设立县域“拳头经济”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围绕县域“拳头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每年确立3—5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实施科技创新“两头抓”行动。依托引进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建立县域“拳头经济”企业、个人“微创微改”奖励制度,鼓励支持企业、员工对生产技术、产品工艺等进行不断的“微创微改”,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三是建立县域“拳头经济”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通過争取国家支持和省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资金,建立县域“拳头经济”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提高分成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外资进入基金,并完善基金的投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回报模式等。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由一次性投入变为连续投入、滚动投入,由事后投入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投入,并且增加事前、事中投入的比例。
(二)在构建县域“拳头经济”造血系统上发力
1.强化新产品研发。目前,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面临着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大路货多、营销手段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各县(市)应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建立县域“拳头经济”新技术、新工艺项目库。搜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建立面向县域企业开放的客户端,方便企业查询与产品研发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撮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二是鼓励市场主体增加研发投入。发挥县域“拳头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省级财政出资引导市场主体重点增加研发新产品投入,在新产品注册、生产等环节为县域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县域市场主体建立自己的实验中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对因建立自有实验中心申请贷款的给予贴息支持。三是针对产品使用“痛点”创新研发新产品。各县(市)协助县域企业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收集产品使用“痛点”完善产品设计,在优势产品上发挥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提升产品的品质。四是强化营销推广。借助各种展会、洽谈会、对接会展示推介县域“拳头经济”优势产品。对县域企业进行现代营销手段培训,对于纳入“拳头产业”的优质产品,安排专人入驻企业协助推广。
2.强化新品牌打造。目前,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发展面临着名优品牌少、品牌创建运营能力不强、缺乏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品牌等问题。因此,通过打造新品牌推动县域“拳头经济”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引导市场主体注册商标。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到县域企业聚集区开展品牌建设宣传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商标注册服务。以建设国际高标准名优品牌为目标,鼓励县域企业从生产工艺上、品牌管理水平和效率上对标国际标准,优选一批县域“种子”企业,出国考察学习或国内培训,打造高质量品牌。二是做好品牌发展规划。以“完善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原则,梳理自身优势和劣势,精准发力,制定品牌發展措施和时间表,做好品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品牌,以园区为主体建设一批像法国波尔多、美国硅谷一样著名的区域品牌。三是推动品牌价值资产化。将“拳头品牌”纳入到知识产权交易范围内,实现“拳头品牌”资产化,使拥有“拳头品牌”的企业享有品牌抵押权。
3.强化新招商机制。目前,黑龙江省县域“拳头经济”发展面临着大项目招商难度大、产业层次低、已有项目带动性差等问题。因此,要紧紧围绕发展“拳头经济”招商,按照“拳头产业”图谱招商,不断强链、壮链,实现规模化效益。一是明晰县域“拳头经济”招商引资重点。对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大与广东对口合作的效应,紧抓大企业,针对企业诉求一一破题,谋划大项目,开展联合招商和推荐招商。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招商,围绕既有市场需求、又能发挥当地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招商,按梯次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渐培养成县域“拳头经济”的新“骨干”。二是设立1+X的招商引资专班。专班下设数个招商工作组,针对符合自身产业定位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开展驻点招商,拿出“看家本领”,做实“点对点”“以商招商”“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等招商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招商。配合驻点招商组研发招商APP,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项目落地、企业运营、招商优惠政策等,并进行时时更新,为驻点招商组提供最新的“家底”情况。三是支持各县(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各县(市)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前10名的县(市),按照投资额的固定比例给予转入地方政府一次性奖励。在已经落地的新企业中,对于前10名企业的实缴税金地方留存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并给予企业下一年流动资金贷款省级财政贴息支持。
(三)在构建县域“拳头经济”动力系统上发力
目前,县域园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理念落后、要素集聚功能不强等问题。因此,县域园区应把握好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契机,谋求转型发展。把园区作为“拳头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利用3—5年时间,把“规模化”园区打造成“功能化”园区。
1.建立不同功能“拳头经济”园区。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建立小企业孵化园区、企业加速园区、产业化园区,将县域园区打造成县域“拳头经济”的“孵化地”“加油站”。匹配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在县域园区内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申报、企业内审、政策对接、法律咨询、融资担保、股权设计等全周期服务。建立县域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整合各类资源,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品牌宣传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政府机构、专业人士交流分享经验,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同时,县域园区建立专职物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贴心”的管家式服务,全面促进企业在县域园区成长发展。
2.建立跨区域“拳头经济”园区。为避免同层次发展、同层次竞争,在区位相近、资源相似、符合“拳头经济”识别标准的县(市),考虑设立跨区域的县域“拳头经济”园区,并给予省级园区待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培养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对于规模大、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园区,可以申报国家级园区,真正做到举全省之力发展“拳头经济”。
3.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多角度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县域“拳头经济”园区内的企业给予实缴税收地方留存的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并对于符合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园区内企业,延长优惠时限,加大返还力度,购买先进设备的给予设备投资补助。对园区内企业车间经认定符合省级“数字化(智能)车间”、企业新晋成为规上工业统计对象的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二是多点发力的配套扶持政策。制定县域园区招商负面清单,内资、外资企业均享受同等待遇。县域园区内企业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再下调10%的政策,并给予企业电力设计、电力施工、电力材料采购权。县域园区内企业生产用水按工业用水价格标准的85%收取,免收水资源费。对于进入孵化园区的初创企业,前5年的场租、水电、物业、取暖等相关费用全免。三是多渠道用地调整政策。从存量中“盘”地。梳理目前县域园区土地使用情况,通过租赁、收购、收回等方式,挖掘县域园区自身土地潜力。从建设中“省”地。鼓励企业向县域园区聚集,集中集约安排工业用地。同时,从严审核企业入园申请,对不符合县域园区发展理念的企业,拒绝入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从政策中“要”地。发挥县域“拳头经济”跨区域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全省园区用地指标为基础,进行县域园区急需用地指标置换。在不触碰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从省级层面积极与国土部门协调,为县域园区争取更多的调剂农用地转用指标。
(四)在构建县域“拳头经济”保障系统上发力
县域“拳头经济”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因此,应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基础上,从县域“拳头经济”发展制度化、长效化的角度,进一步细化保障机制。
1.建立高层次的组织保障。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应把发展“拳头经济”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点对点提出推进措施。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拳头经济’是经实践证明的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现实选择”,在谋划工作思路上聚焦“拳头经济”,在工作推进上聚焦“拳头经济”,在招商引资上聚焦“拳头经济”。要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进一步摸清潜力“家底”,聚焦重点、聚力难点、聚智痛点,筛选优势“大个”,精心培育“当家”產品、“主角”企业、“主攻”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地标。
2.建立长效化的制度保障。县域“拳头经济”不能有短期思维,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要建立长效化的制度保障,研究出台加快县域“拳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县域“拳头经济”利益分成机制实施办法、县域“拳头经济”考核奖励实施办法、县域“拳头经济”招商引资指导意见等。同时,将县域“拳头经济”发展考核情况,纳入各县(市)干部业绩考核体系。
3.营造有活力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县域“拳头经济”活力的重要基础。简政放权要由“放权”阶段转向”放开放活“阶段,扫除一切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心甘情愿投身到县域“拳头经济”建设中,开发县域优势、潜力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使县域拳头经济始终处于更新阶段。要继续简化办事流程、审批流程,普遍推行审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实现办事“只跑一次”,探索“跑零次”“上门服务”改革。
[参 考 文 献]
[1] 姜国忠,郑瑛琨. 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类型初探[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3): 46-48.
[2] 刘小宁,仇荀. 优化黑龙江区域经济布局的对策思考[J]. 理论探讨, 2010(6): 84-89.
[3] 叶兴庆. 新常态下应继续释放城乡间资源再配置效应[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1): 62-70.
[4] 刘吉超.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 企业经济, 2013(2): 154-158.
[5] 罗庆, 李小建, 杨慧敏.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2010年[J]. 经济经纬, 2014(1): 1-7.
[6] 闫恩虎. 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思路探索[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4): 27-31.
〔责任编辑: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