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保障策略

2021-01-13 00:50秦江波
知与行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

秦江波

[摘 要]全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塑造学生完善品格、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新时代课程思政具有人文立课、寓德于课和价值引领的特点,但目前实践中还存在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自为政、课程思政理念未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课程思政没有形成基因式嵌入等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当注重确定思政工作目标、找准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建立和优化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并建立新时代课程思政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建设路径;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5-0051-0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同时,明确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指示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课程思政研究从以定性研究为主逐步转变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的内涵[2-3]、概念[4]、路径[5-7]等方面。

全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塑造学生完善品格、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系统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需要,是当前的必然选择。目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保障策略,对于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功能,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思想的成功实践,是唯物辩证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应用。总体把握课程思政内涵,优化课程思政功能,理清课程思政结构和要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与首要前提,可为课程思政向纵深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课程思政的起源、发展、概念、本质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采用系统思维方法,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一)课程思政的起源和概念

20世纪80年代,课程思政的早期思想就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校学习与今后工作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联系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去。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讲述本专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理论、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统一起来。”2017年9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育人责任,总体回归教育本真,准备总体推进和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同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陈宝生部长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示范引领和带动全国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在地方实践层面,上海于2014年启动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实践,推动全课程育人。而后,北京、武汉和山东等地也陆续启动课程思政改革。重庆市教委2020年9月出台了《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组织专家召开了重庆市课程思政推进研讨会,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近期又在研究制定《重庆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各地的课程思政实践积极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课题。

概言之,课程思政是从战略高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教育课的思政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涵的思政资源。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德育融入各门课程中,扎实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思政功能来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从属关系。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是推进思政教育的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推进思政教育;专业课程发挥的思政育人功能则是次要的,专业课程有自身的学科任务和特性,所包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也不同。从角色地位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课程载体、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拓展延伸,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思想价值、政治方向和教学方法发挥引导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从教育方式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属于显性与隐性的关系。课程思政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隐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是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政育人目标、任务及内容,是隐性的思政育人。而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了相应的思政课程来专门推进思政教育,有着较为完善的学科、教材、教学及管理体系,因此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都是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工具,均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政治合格、品学兼优的后备人才。尽管如此,二者却又不尽相同:课程思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课程观,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十分巧妙地有机融合到专业课中,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思政课程则主要代表高等学校为了确保思政目标而专门开设的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理论性和计划性。

(三)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是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的集成,其本质内涵是立德树人。当代大学学科分类逐渐细化,专业边界愈益明显,产生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二元对立”的情况,不同学科的教师存在互相排斥的“门户之见”,导致各学科融通的系统性教育思想匮乏,部分学科偏离立德树人的本真,教育逐渐分化割裂,走向自我欣赏的工具主义。然而,世界本身就没有绝对的界限,所有学科、专业和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各学科间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萌生了明确的立德树人思想,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上升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课程思政”这一重大理念的推出,是社会主义中国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的实践探索和具体举措。课程思政借助各个学科、专业和课程而展开,其本质特点就是让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上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人文立课

人文立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其实,课程思政就是指在所有课程中挖掘和冶炼各种思政元素,如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素养和职业素养等,其中排在前面的是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也就是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爱。所有学科、专业和課程的教学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都在实施教书育人,其内容本身就包含了人文素养,只是由于课程的不同而使这种素养在不同程度上隐性化了。实际上,所有课程都能成为课程思政的载体,只是形式和内容难易程度有别。完善的教育教学既包括知识传授,也包括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浸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体所主张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高等学校教师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涵盖的人文精神,充分采掘相关课程的思政元素,自觉有效地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把对人的关怀浸润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再认识和再理解。全体教师不仅要“守好一段渠”,还要“种好责任田”,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功能。所以,课程思政是彰显课程原有的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提高,它注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探究人文素养,从而让知识传授更有意趣、教学手段更趋丰富、能力培养更加务实。

(二)寓德于课

寓德于课是课程思政的首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立德是课程思政和整个思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课程思政借助课程媒介,既立德于课,更立德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将德寄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德既是立国之基,也是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向来既注重从政以德又注重以德修身。教师不但要做授业解惑者,还要做传道之师,这当中就涵盖了立德这一根本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人师”和“经师”的有机结合,既要善于“授业”和“解惑”,也要将“传道”作为使命担当。立德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任务,也是专业课等其他课程教师的责任和任务。当前,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均衡协调发展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目标就是要立德。高等学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培养输出德才兼备之人。立德是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课程思政要实现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

(三)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课程思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种思政教育元素既涵盖具体的思政教育理论,也涵盖思政教育隐含的各种精神元素与价值元素。从课程思政融入的抽象内容来看,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课程思政是要借助这种融入来培育学生科学的、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从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内容来看,课程思政拥有容易实现的融合形式与良好的可操作性,从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引领。青少年学生是最需要细心引导与培养的,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价值观。因此,抓好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总之,具体内容和抽象内容的融入都揭示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核心。

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实现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有益探索、有效途径,学校的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和各类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建立协同性思维,产生协同效应,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过去很长时间里,存在着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张皮”的情况,导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孤岛”状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一些高等学校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部分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存在“只授业、不传道”的情况。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长期各自为政,课程思政未能真正基因式地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2)在教学形式上,课堂学生人数太多。当前许多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仍不充足,分布也很不均衡,部分专业师资相对紧张,不能满足学生小班教学的需要。不少课程实行大班上课,课堂互动很少,很难开展课堂活动,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对大学生缺乏感召力。(3)在教学方法上,高等学校教师还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形,往往以机械灌输为主,方式方法简单陈旧,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新时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高等学校课程教学中,需要牢固树立“树人必先立德”的教育教学理念,据以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校正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落实好课程思政。

(二)当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自为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等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里所说的“各类课程”不仅包括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曾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专业课和思政课程都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新时代专业课应当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开展情况极大地影响着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过去较长时间里,部分学校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属于思政课的职责和任务,而自己作为专业课老师,在专业课上只需要讲授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而且,部分专业课教师觉得,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是纯粹客观的东西,没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样的观念直接导致了高等学校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情况。

2.课程思政理念未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很难在课程中具体推行,因为部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之间关联度低,不能真正在专业课中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当然会影响行为态度和工作效果。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学生认为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一般”,一成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融合”,只有两成学生认为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结合紧密”。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先进理念尚未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3.课程思政没有形成基因式嵌入

一些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之间关联度很低,二者需要分开来进行,比如将课程思政“提前10分钟”,或者在课上搞一些互动环节。因此,在他们的课程思政实践中,“思政”与“课程”貌合神离,没有做到水乳交融,课程思政未能“基因式”地嵌入专业课。

4.课堂缺少活力,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课堂学生人数太多,师生缺少互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没有充分吸收讨论式和“互联网+”等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没有发挥真正为学生解惑的作用,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一些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较为欠缺,课程思政乏力。

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确定思政工作目标,找准政治方向

新时代高等学校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高等学校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当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日积月累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之时,我们要不断优化高等学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高等学校校风班风建设,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强化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路径,在以思政课为主要统领的同时注重以课程思政为重要补充,优化思政教育体系。要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所有的专业课程里浸润思政教育。要加强和优化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管理和控制,强化和改善校园宣传,积极打造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和发展要时刻紧跟党中央步伐,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示中揭示了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要遵循党中央指示,紧随党中央方向,紧跟党中央步伐,落实党中央所提出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堅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等学校要始终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科学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准确、政治先进。高等学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环节把各类课程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做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会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今后课程思政的改革任务、前进方向和建设目标,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终极目标、任务和方向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协调好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科学推进课程思政。

(二)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要制定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高等学校教师思政素养以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搭建高等学校协同育人体系,造就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专业人才。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学校的重点任务,借助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扩大思政工作力量,鼓励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积极挖掘所有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高等学校要将课程思政理念不断融入、浸润到专业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当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当代大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为了共同服务和作用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通识课等各种专业类、非专业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互联互通、协同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各学科所含思政教育元素的独特作用。

(三)建立和优化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教育要自始至终把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主体,自始至终专注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根据行业与产业的要求,在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完善专业人才结构,搭建特色专业群,全面优化和落实课程思政,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从而适应新时代国家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建立各种特色专业点,不断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另外,为了培养造就具有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部分高等学校可借助现代形式的学徒制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来创新改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在此环节中同样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落实课程思政。

(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为了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学校需要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法和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开放型的现代版课程思政,不断营造“思政校园”的文化氛围,造就中国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派,彰显思政育人的文化特色,真正实现校园全过程育人的目标。高等学校可经常通过杰出校友专题分享会以及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我国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结合起来,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健康成长为拥有社会正能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五)建立新时代课程思政质量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高等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采取各种措施,保障课程思政顺利推进。一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体制,营造积极的课程思政氛围。二要强化课程思政科研,用科研提升教学。只有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师才能讲透,学生才能悟透。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采取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对各专业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等相关培训,并加以科学考核。四要建立健全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监管、评估、反馈等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与督促。总之,学校要从点到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质量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1-52.

[3]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0.

[4] 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5-26.

[5]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2-134.

[6]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3-14.

[7]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3-14.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