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煜
[摘 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本。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的批判视角,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轴心”展开了对资本的批判:通过剖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通过剖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分配关系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通过剖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无限增殖的秘密。正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进而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矛盾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规律的演示,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资本批判;资本;雇佣劳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5-0013-10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本,这部著作的创作时代正值19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为了争取权益而开始进行革命运动。在1847年,为了让工人阶级对当时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能有更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武装工人阶级,马克思在德意志布鲁塞尔工人协会中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他通过对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分析,深刻地揭露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揭示出无产阶级和資产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马克思在1849年将这些演讲稿整理之后,以社论的形式陆续刊发在《新莱茵报》上,并命名为《雇佣劳动与资本》。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的批判视角,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轴心”展开了对资本的批判,这一“轴心”关系具体表现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分配关系以及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正是通过对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矛盾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了演示,最终揭示出了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 虚假的自由: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平等”口号为雇佣工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幻象,似乎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交换是如此的平等,以至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如此这般的自由景象,而实际上,在这自由的幻象之下,真实的情况是雇佣工人被剥削的事实,而工人的自由也就成了虚假的自由。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虽然在写《雇佣劳动与资本》时,马克思还没有明确地区分“劳动力”概念和“劳动”概念,但是在内容主旨上他已经在有意识地探索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并指认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后来在1891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中,恩格斯对该文本作了必要的修改,并在导言中强调:“我所作的全部修改,都归结为一点。在原稿上是,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在现在这一版本中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1]318这一修改对全部政治经济至关重要,因为恩格斯再次肯定了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对“劳动力”概念与“劳动”概念进行区分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而言,在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这一前提下,如何考察“劳动”这一商品的价值成了难题。如果把劳动作为一个商品,无法直接衡量它的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只能通过衡量维持工人生存及其繁衍后代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确定劳动的价值,可是工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依然是由创造这些资料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结论就成了劳动决定劳动的价值,这种同义反复是毫无意义的。更让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无法解决的是:在同等的时间内,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他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相等的量。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明显高于维持他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同时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并且只要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来探讨劳动的买卖和价值,就无法摆脱这一矛盾,而这也成了古典政治经学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困境。马克思指出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他们自身的劳动力,资本家以分散的时间段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在这段时间内支配工人的劳动力。并且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人出卖的是自身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的原因。
首先,作为工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劳动,它不能单独存在,而工人劳动的能力表现为劳动力。由于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在市场上刚刚雇佣工人时,工人还没有进行劳动,因而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并作为一种商品被进行买卖。其次,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实体。如果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劳动是工人出卖的一种商品,而且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一般劳动决定的,就会得出劳动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再次,劳动力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可以创造出高于自身更多的价值。工人的劳动力不仅能在一天里创造出高于它自身和所消耗的价值,并且随着管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劳动力每日所创造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增加。最后,雇佣工人只有同生产资料结合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工人必须先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任由资本家来支配和使用他的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因此,作为工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劳动是无法被直接出卖的,工人所出卖的就是他自身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
(二)“自由交换”关系下掩盖的剥削实质
资本主义社会让无产阶级获得了最大范围的“自由”,即工人可以凭借个人的意志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任意的资本家。这相对于过去奴隶不曾拥有人身自由相比,似乎是莫大的进步,工人可以在无人干涉的情况下自由选择雇主。工人与资本家看似是平等的“自由交换”关系,然而实际上在这种关系下掩盖的是工人被剥削的事实。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是无产阶级必须获得人身自由,工人在法律上与资本家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二是劳动者不能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无产阶级之所以是无产阶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能够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他们一无所有。换言之,一方面,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雇佣劳动与奴隶的劳动不同,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奴隶本身就是商品,奴隶主一次性地购买了奴隶及其劳动力,并可以任意再将奴隶贩卖给他人,奴隶只能服从。雇佣劳动与农奴的劳动也不同,农奴占有较少的生产资料,他只出卖自己的部分勞动力,并且他不是从地主那里取得报酬,而是向地主缴纳供奉。相反,自由的工人可以任意出卖自己。他可以将自己生命中的时间零散地卖给出价最高的资本家,并且工人可以随时离开去投奔另一个资本家,同理,资本家也可以任意辞退工人。这就成了雇佣劳动与资本所进行的一场“自由交换”。然而,另一方面,雇佣劳动本质上是被剥削的非自由的劳动。一无所有的工人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其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工作,被工作所“绑架”而无法挣脱。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并没有完全获得自由,而是被剥削的对象。
由此看来,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以缔结契约的形式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看似是白纸黑字般地表现了雇佣工人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实际上,他将面临在生产过程中受尽剥削压迫的境遇。所谓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过是被迫出卖自己的生命时间以维持肉体的生存,所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平等交换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
二、 不公的划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分配关系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不公平的分配关系。马克思通过对工资的实质及类型的分析,对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收入对比,揭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本质。
(一)工资的实质和决定因素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以商品交换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了工资的实质。当商品的交换价值以货币的形式所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同理,货币所变现出来的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工资只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价格的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
[1]330马克思指出决定工资的一般规律和条件与决定商品的一般规律和条件相同,因此,他通过分析决定商品的一般规律和条件进而得出决定工资的影响因素。
商品的价格受供给和需求二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在这里分析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三种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第一,卖者之间的竞争,会降低商品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时,同质量的相同商品,以最低价格出售的卖者会获得最大的销路,所以商品的价格就会被卖者自行压低。第二,买者之间的竞争,会提高商品的价格。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买家之间哄抬价格,使得商品价格被提高。第三,买卖双方的竞争,卖者想尽量抬高商品的价格,买者想尽量压低价格,这种竞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上述两种竞争情况胜负,也就是买者阵营内部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卖者阵营内部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内部竞争较少的那个阵营往往会成为影响商品价格的胜利者。
显然供求关系只能作为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生产费用才是真正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对于一个资本家而言,“他是以生产费用作为零度,根据他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在零度上下的度数来测定他的利润的升降的。”[1]335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有时会低于或高于它的生产费用,并且会影响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因为资本总是倾向于投入获利更高的生产部门。但从各个生产部门的总和上看,各类商品的交换都是根据其自身的生产费用而进行的,因此,生产费用成了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而生产费用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生产费用的构成包含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所消耗的原料和生产工具,而它们都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时间;二是直接以量的时间所进行计算的直接劳动。因此,适用于商品价格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工资,工资的实质就是劳动力的生产费用,主要包括了工人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繁衍后代的费用和技能培训的费用,而这些费用是由创造劳动力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就如同供求关系影响一般商品的价格一样,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些竞争关系也会影响工资的高低。
总之,工资作为资本家所使用的一种巧妙的统治方式和支配手段,让雇佣劳动关系获得了法权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外观,而实际上隐藏着资本与雇佣劳动不公平的分配关系。
(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马克思在剖析完工资的实质之后,又通过对工资形式和资本家所获得利润的解析,拨开层层面纱,揭示出工人与资本家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指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不公平的分配状况。
从工人方面看。资本家在计算自己商品的生产费用时,一定会把工人的工资算进去,因此他们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也会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一项劳动所需要的训练时间和技术含量越少,工人的生产费用也就越低。最低工资就是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生存及繁衍后代的费用。当然,最低工资的额度不是就单个的工人而言的,而是就整个工人阶级而言,整个工人阶级的工资的波动范围是与最低工资额度相当的。进而,马克思继续分析了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以此来解释工人被压榨的事实。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获得的货币价格是名义工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名义工资来判断工人工资的多少,还要看工人所得的这些货币能具体买到的商品量即实际工资。但是无论是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都无法完全表示出工资所包含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全部关系,因此还要分析相对工资。所谓相对工资“是由它和资本家的赢利即利润的关系来决定的”[1]347,由于资本家的利润和工资都是由雇佣工人的直接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它所表示的就是:在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工资和利润都是这新价值的一部分,因而二者的关系就是此消彼长、互成反比的。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的快速增加,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并且工资被提高,但工资的增幅远远比不上资本利润的增幅,从而导致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差距被拉得更大。
从资本家方面看。他所拥有的商品价格要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补偿为进行生产而预付的原料、生产工具及其他劳动资料的损耗;第二部分,补偿给付工人的工资;第三部分,剔除以上两种费用所剩的余额即利润。第一部分是对已经存在的价值所进行的补偿;而第二部分工人的工资和第三部分利润都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出来新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上文所提到的工资和利润互成反比的事实。从收入的再生力上看,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交换得到的工资被用于消费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永久性的,不会再生出新的价值或力量,但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所占的份额即利润这部分却具有着强大的再生力。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言人,成为资本增殖的执行者,他不会单纯地享用所获的利润,他一定会将利润再投入到生产领域中,成为再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增加还会使得机器的采用更加广泛、分工更加细致,劳动更加简单化,工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工资也就越减少。资本家的收入则随着生产资本的快速增加越来越多。
总之,资本家以支付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为掩护,制定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看似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但真实的情况是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了工人所创造价值的剩余部分(即后来马克思科学论证的剩余价值)。因此,社会财富分配得更加不公平,资产阶级随着资本的增加对工人阶级的支配权力也随之增加,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之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扩大。
三、增殖的秘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资本批判思想的最本质内容是:在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揭示出了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从而揭开了资本增殖的秘密。
(一)资本的本质:历史性的生产关系
《雇佣劳动与资本》之所以往往被认为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关节点,就在于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通过对生产关系历史本性的深刻把握,第一次全面透彻地剖析了“资本”概念,揭示出了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
第一,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历史本性的剖析。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已经不仅仅出于人本主义立场,而是深入到資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中。他指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在这两种关系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抓住人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就必须要深入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而马克思认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1]340所以,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基础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即通过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建构出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并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总体改革。”[2]如此一来,生产关系的历史本性就被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来了。
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本质的揭示。在对生产关系历史本性的剖析过后,他进而揭示出资本的本质:“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341这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将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理解,他们认为资本是具体的财富和生产要素。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视域内,资本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而不再是单纯的物,他对资本的理解已经深入到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了。资本的这一本质是在传统劳动关系向现代雇佣劳动关系转换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转换过程完成的标志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并不断增殖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1]340。因此,资本只有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生成并不断增殖。尽管资本的外在形式多样,如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商品以及交换价值、社会量的综合都可以被视为资本,但是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不会改变。既然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同样具有了历史性的特点。换句话说,资本既然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而存在,那么它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前提、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终将被超越的必然性。
(二)两极相联: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关系的深刻剖析,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包含着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和暂时性方面的理解。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方法,不仅仅强调矛盾的对立,更加强调矛盾的两极相联,这种两极相联的矛盾方法被马克思充分地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中。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1]343。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与雇佣劳动二者关系的考察正是运用了两极相联的矛盾方法,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既当作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性对立,又当作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相联加以考察分析,从而揭示出资本能够得以不断增殖的秘密。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是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性对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运动,是以劳动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的对立运动。”[3]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揭露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指出工人越劳动越贫困、资本家越来越富有的事实,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即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作为矛盾的两极,一极是源源不断积累起来的资本在不断地扩大其统治的权力和范围,一极则是越来越贫困的雇佣工人不得不受资本的奴役,“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而非现象”[4]。这从根本上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榨、贫富差距拉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等社会现象,都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关系中对立一面的外在表现。
资本与雇佣劳动在同一经济关系中的两极相联。资本与雇佣劳动处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互为各自存在的前提。一方面,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死劳动,只有剥削活动劳动才能成为资本,如果资本不去剥削劳动力,它就会失去生命力而走向灭亡,而资本要去剥削劳动力,它就必须要购买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向资本转化,资本再投入到生产领域进而扩大规模再生产出资本与雇佣劳动相对立的生产关系,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让资本的权力和统治范围持续增大。另一方面,雇佣劳动以资本为前提。雇佣工人想要生存必须要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也只能在资本家那里获得就业机会挣得工资以换取生活资料。如果雇佣工人不投向资本家,他便没有了收入来源,因为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生产资料。因此,雇佣劳动离不开资本,因为雇佣劳动的命运取决于资本;反之,资本更不可能离开雇佣劳动,因为离开雇佣劳动的资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走向“枯竭”。由此看出,资本能够无限增殖的秘密就在于对雇佣劳动的无限剥削当中。
四、《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资本批判思想的理论意义
《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从现象层面深入到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层面,是马克思早期资本批判理论的升华,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超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然而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困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将资本定位在“物质实体”的层面,并认为资本是非历史性的永恒存在。马克思在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超越。
第一,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冲破了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藩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将资本仅仅理解为物化的实体,没有洞察到资本的本质规定。他们关注的是作为“物质实体”的资本,忽略了资本之所谓资本的“灵魂”——历史性的生产关系。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是“物质财富”,可以用来生产和交换而获取利润。他们对资本的实体化和物质化理解,导致他们颠倒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认为资本凌驾于雇佣劳动之上。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他们的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为资本和资本家在现实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和绝对统治进行辩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理解,就会把生产关系以及其支配的资本所拥有的全部规定性,看作资本本身的内在属性和规定性,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不能透彻地认识资本的真实面目而盲目地迷信和崇拜资本。如此一来,资本所体现的历史性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就被湮灭在“物化”的表象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实质也就无法被真正地揭示出来。
马克思冲破了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藩篱”,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出发,将资本理解为历史性的生产关系。马克思通过黑人在一定关系下成为黑奴、纺纱机在一定关系下成为资本的例子,指出了如果不从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阶段上来理解资本,就无法反映出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历史本质。“对马克思来说,资本之为资本并不取决于构成资本的‘物质材料’,而取决于形成资本的‘社会关系’。”[5]所以,资本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历史性的生产关系,它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
第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破除了资本“永恒性”的魔咒。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关于经济制度的价值判断方面,认为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合乎理性和历史永恒性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优越的制度,即使在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来解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从批判封建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落后性开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代替封建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然后又从促进一般的社会发展的这一积极方面来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般规律,从而得出资本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试图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其阶级立场和受历史发展的局限,因而不能从否定的方面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更无法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在自身的发展中走向消亡的境遇。
马克思驳斥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资本“永恒性”和“资本主义是人类终结”的论断,马克思通过生产关系的历史本质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仅仅是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最后的“终点”。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无法从否定的方面来论证资本必然走向消亡的局限,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利益矛盾天真地当作自然规律,因而达到“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是古典政治经濟学家们没有自觉到这一点,也没有实现自我突破,最终只能由马克思点破迷津。马克思将资本视为生产关系,而任何生产关系都会经历从产生走向发展进而走向消亡的历史过程,那么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同样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由此资本“永恒性”的魔咒就被破除了。因此,从对资本的理解程度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资本理论。
(二)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中的关键节点
《雇佣劳动与资本》既是对马克思早期资本批判思想的系统总结,同时也为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因而这一著作在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关键节点的重要作用。
首先,《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资本批判思想是马克思早期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升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对私有制的批判而开启了他的资本批判之路,提出通过共产主义行动来消灭私有财产,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认生产关系是一般社会关系的核心,并分析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将资本批判思想进一步深化,但是仍然没有揭露出资本的本质。一直到《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才正面阐发自己的资本批判思想,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作为逻辑主线,揭示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揭示工资的实质,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和资本无限增殖的秘密。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资本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资本批判研究中的最高成就。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联结是更高层次上的统一。这缘于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已经深入到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当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经济关系具体表现为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他从社会关系中确立了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历史本性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作为一种历史性生产关系的真实本质;通过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描述展开了对资本的批判,从而揭示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说明社会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的做法,不仅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二者的逻辑联结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统一。
再次,唯物辩证法成为马克思进行资本批判的核心方法。唯物辩证法包括:两极相联的矛盾方法、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方法、节奏与位置的结构方法和生成与条件的历史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展开了资本批判。他运用两极相联的矛盾方法,论述了资本与劳动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产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的根源。他运用总体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而不是局限于研究某一个资本家和某一个工人,他还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扩大,资本只会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越来越多的人会沦为雇佣劳动者而遭受剥削和压迫。他运用历史方法强调在分析事物和现象时要充分意识到它们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对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对立作了历史性的分析。由此唯物辩证法成了马克思进行资本批判的核心方法。
最后,《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资本批判思想为后来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对工人出卖劳动力的分析、对资本家利润来源问题的探究、对再生产过程的描述,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等重要理论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也一直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以来的一个中心问题。这样,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为核心的资本批判成了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科学逻辑路径。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性地建构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详细地论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力转化为资本,而资本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增殖的,揭示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和劳动过程的统一。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也指出,《雇佣劳动与资本》同《哲学的贫困》一样,已经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雇佣劳动与资本》所阐述了诸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要点,也为马克思后来写作《资本论》作了不可替代的准备。因此,就马克思的整体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展来看,这部著作可以看作《资本论》的序曲。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理论阐发还不是全面透彻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时,虽然使用了工人的“劳动能力”“创造力量”等概念,但是在谈到工人为了生存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所使用的还是“劳动商品”这一词语,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出“劳动力”概念和“劳动”概念。这也说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正在进行中,一直到《资本论》中,马克思才真正地提出了“劳动力”这一概念。但从马克思整个的资本批判思想发展历程上看,这部著作继承了早期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研究成果,是构建成熟的资本批判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五、结语
在当代,资本所展现出来的强劲生命力与它所带来的诸多困境和严重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一幅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资本在创造着资产阶级的财富的同时也在助长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在开拓世界市场打破世界各国隔阂的同时也引起了民族国家的相互竞争与对抗。资本在消灭封建制度的桎梏、举起自由文明大旗的同时却将通往自由彼岸的大门牢牢锁住。资本这一矛盾体总是将所创造的东西与自身相对立却不能够自己“解围”,因而资本最后的结局必将是在自我限制中走向消亡。然而,资本并没有迅速地走向消亡,时至今日,资本的运动依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逻辑和主要动力。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与旨趣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雇佣劳动与资本》作为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的关键节点。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资本,超越了古典政治经学和黑格爾对资本的“实体”理解。他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些对象性的存在作为社会关系的展现来加以分析和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揭示了资本作为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两极相联的矛盾关系。进而马克思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削被奴役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指出了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资本批判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它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超越,成为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它不仅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到了理论武装的作用,同样对当代剖析和考察资本以及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J].党政干部学刊,2008(6):3-5.
[3]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4.
[4] 包大为.猎奇与消费:消费主义的博物学样态及其批判路径[J].学术交流,2021(2).
[5] 白刚,蔡子鸿.资本的张力——从“古典经济学”到《资本论》[J],理论探讨,2015(6):42-45.
〔责任编辑: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