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敏
[摘 要]化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敏捷的化学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思维导航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合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教学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氛围;思维导航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常常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跳出常规思路的束缚,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对问题作出试探,因而,常常可以从中产生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的想法。猜想是化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是创新的前奏,没有猜想的提出,探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甚至应提倡学生奇特的、与众不同的猜想。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让他们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呢?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有质疑,允许学生有保留看法,允许学生与教师辩论。这样更容易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开始绽放,各种猜想才会油然而生,从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如教学《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在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 ,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将这支燃着的蜡烛熄灭?”此语一出,学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
生1:用嘴吹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生2:用湿抹布盖灭,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生3:用剪刀剪掉烛芯,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其中有位学生说: 用水缸盖灭,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我马上意识到如果我直接说出这位学生猜想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行,对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我让其他学生认真地思考并讨论:“你们认为他这种方法能达到灭火目的吗?在现实生活中可行吗?”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能达到灭火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行。教师绞尽脑汁只想了十几种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一会功夫,竟想出了几十种方法。
在猜想过程中,猜想的结果经过科学验证,有对有错,猜测结果正确时学生自然很高兴,但一旦有猜想错误,有些同学就会产生消极心理,丧失自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有畏惧心理,很难敢再进行大胆猜测。以这节课为例,如果当学生说出猜想时,教师马上说出此种方法现实生活中不可行,继而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原本预设的方式思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相反,教师尊重学生的猜想,当经过论证发现猜测出错时,要引导学生不能灰心,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大胆展示自己的猜想。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勇于猜想,教师给学生猜想的空间,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猜想
猜想是学生创新的幼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对同样的问题自然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猜想可能是缜密的,符合逻辑的;也可能是稚嫩的、不完善的、错误的。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猜想,让他们有勇气说出自己的各种猜想。虽然有时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猜想的过程是合乎逻辑的,智慧的火花常会在猜想的瞬间被点亮。同时,种种不同猜想的结果又是学生攻克重点难点的需要。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个反应时,判断什么是氧化剂、还原剂时,学生猜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都是氧化剂”,这个猜想是受到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影响。教师对这一猜想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与碳还原氧化铜有什么不同,回顾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然后再作出新的猜想,这样合理地进行鼓励性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猜想的信心,使学生体验思维自由飞翔的快乐,从而在猜想中萌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带有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究。初中生好奇心极强,但缺乏理性认识,通过鼓励性评价,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猜想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猜想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科学的、创新性的猜想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学生有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就会对猜想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设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让学生喜欢猜想;当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时,学生领悟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会进一步提高。猜想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在化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勤思会思、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猜想
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猜想的准确性,更要注重学生的猜想情感体验。化学新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趣味小实验等,教师在实验前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猜测实验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用趣味小实验加以证明。例如:验证浓硫酸特性——脱水性的趣味小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猜测在棉布上滴加浓硫酸的实验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出现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实验加以实施验证。再如:教材趣味小实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实验,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内容。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提出猜想。趣味小实验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也为学生的大胆猜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常性的锻炼,可能让学生学会猜想。
四、尝试进行思维导航,让学生合理猜想
猜想不是杂乱无章的胡思乱想,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对猜想情景提供的信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而是漫无边际地异想天开,甚至胡思乱想。猜想虽然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但猜想必须包括问题的所有可能,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猜想既符合科学的原理又要具有创新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猜想的质量。猜想的形成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联系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性的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设计出让学生具有争辩性、创造性,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这样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例如:“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種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 。”这一问题的答案具有发散性和争辩性,答案不唯一也不固定,教师可先提示酚酞试液遇到酸碱溶液变色及酸碱中和反应,再让学生发散思考。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结果的强烈欲望。再如,在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①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变质?你有何感想?②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后,瓶内溶质有哪几种可能?③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④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⑤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如何除杂?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主动实验加以验证。
总之,猜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人而异,积极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创造猜想的条件,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科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参考文献:
[1]杨生动.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2]詹文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培养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6).
[3]付会英.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04).
(责任编辑 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