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荣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美育培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美育,语文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崇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美育;策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学校美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培养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才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人生、发展思维,还应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具体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由此可知,美感教育在教学中不仅能培养知识、提高能力,还关乎学生德行,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的责任重大,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和美感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感知字里行间的美情美景,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初步具备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并在学习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学者的各种表述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实践感受到乐趣。学习鉴赏活动是学生逐步感受美的事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美好言行、高尚情操,最终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要单纯“教语文”,而要通过驾驭课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文时,启发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柏、清泉、山石、竹林、莲花、渔舟,这些景物各有美感,而诗人巧妙搭配,既有明月遍撒清辉的静态描写,又有清泉石上流的动态刻画,动静结合。翠竹、莲花、浣女多彩的衣着交织的色彩之美,雨后山林空气中的清凉,这些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诗文中的朦胧美、宁静美、动态美、含蓄美都展现出来。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这一美丽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有独特的一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这些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拓展了想象空间,提高了审美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与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当一个人因为厌倦的缘故而失去观赏美的东西的愿望时,欣赏那种美的要求也不能不消失。”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审美愿望。浓郁的情境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辅助影视画面等方式辅助课堂阅读教学,通过画面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如《沁园春 长沙》中美丽壮阔的秋景,《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天的描写,这些大部分学生不曾用心领略过的情境,单凭读和想很难理解,而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景物,能够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识别和发现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探求作品中的美,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风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豁达的胸襟和个性。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优美的散文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学可采用情景、美读、水彩画等方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提供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在教学中,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就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先播放《荷塘月色》的曲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景物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再让学生把通过美感与想象产生的景象用彩笔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蕴美,由此引起的审美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三)通过学习实践,加深审美体验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之前,我布置学生查资料、收集图片,从媒体上扫描、剪辑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图像以及当时“三·一八”惨案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运用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融音乐、声响和画外音为一体,适当地再配以文字说明,营造出特殊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领悟文中人物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与伟大。在这样的教学铺垫之后,再对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进行提炼和概括就水到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得多。
(四)正确引领,培养道德情操
中职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的评价还不十分准确。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文章,结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如不畏艰难、机智勇敢、奋不顾身为新中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楼台,从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国壮阔的疆域上无数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热爱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历尽波折返回百业待兴的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把奖章深藏在箱底,把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的张富清……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美育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培养与教师的情感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标中定义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主导者,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导演,能够适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受到触动,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以自身饱满的情感、强烈的感受感染学生的身心。教师是美育的传播者,学生是美育的创造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渗透美育,有助于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渗透美育,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只有自身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慧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本身更要开阔视野,广泛阅读,提高审美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统一,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輔相成。
参考文献:
[1]谢国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凤琴.语文教学与美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孙宏华.语文美育的必备条件[J].科教纵横,2011,(4).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