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介绍基于文化的地域性、思想的传承性、教育的先进性、民族的融合性、政策的优越性,实施紧扣“一条主线”、建设“两支队伍”、依托“三个平台”、打造“四个课程”、达到“五个提升”的“12345”工程,以期为地方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文化 学校特色 民主课程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20-03
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部分,课程文化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对学校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通过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正面价值,可以进一步优化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创建于1952年,是南宁市国有公办完全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名字命名的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现有高中和初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5公顷,共有教职工265人,学生3382人。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介绍其民族校本课程,以期为地方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民族课程的缘由
(一)文化的地域性:本土民族文化丰富
一万年到几千年前,壮族先民的足迹遍及岭西。西汉以前,壮族是岭南百越的重要部落,他们的祖先被称为西瓯、骆越等,今天的壮人就是他们的后裔。秀美壮丽的广西山水,天成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勤劳、善良、勇敢的壮族人民。壮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丰厚的壮族文化又培养滋生出壮民族文化教育,为学校开发民族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思想的传承性:校名以著名教育家——壮乡乡贤雷沛鸿先生名字命名
雷沛鸿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爱国的教育革新家。他曾赴英、美留学,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他学成后毅然回国办学。雷沛鸿先生的教育思想照亮了八桂城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街街巷巷,他的民族教育思想体系为壮乡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以雷沛鸿的名字命名体现了民族性和传承性。
(三)教育的先进性: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校本课程最能凸显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学校是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一直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充分挖掘、传承民族文化。
(四)民族的融合性:师生民族构成涵盖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
目前学校师生的民族构成,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其中,少数民族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58%,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59%。各民族之间相敬相爱,和睦相处。多民族的融合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五)政策的优越性: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和帮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南宁市教育局等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学校大力支持,为学校民族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由此可见,在开发与利用地方民族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二、民族校本课程“12345”工程简介
(一)紧扣“一条主线”
学校以壮乡本土文化元素为主线,充分挖掘其教育內涵和教育价值。越韵僚风,八桂流芳。壮乡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名扬中外的铜鼓、山歌文化、花山岩画、“三月三”歌圩节、五色糯米饭等享有盛名。有些民族体育项目、民族音乐等濒临失传,学校师生开展田野采风,主动联系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抢救民族文化。多年来,学校对壮乡的民俗、民风,特别是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开发了十几种校本课程。
(二)建设“两支队伍”
1.建设有鲜明办学思想的领导班子
首先,转变办学观念,达成特色办学共识。学校每年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参观其他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学习其办学经验,以期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学校实际工作,寻求办学突破口,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思想。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将学校的民族性摆在突出的位置,推动民族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完善,发挥引领作用。最后,树立质量意识。通过民族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深层次实施,激发学生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建设具有学科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学科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微型校本课题的研究,开设民族校本课程,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民族校本课程的影响力。
(三)依托“三个平台”
1.依托广西民族博物馆
学校邀请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到校开设民族文化赏析课,同时广西民族博物馆也招募学校师生作为志愿者到馆学习和服务,并培训师生掌握一些民族工艺品制作方法。校馆合作丰富了学校民族校本课程的内容,拓宽了民族校本课程的渠道,提升了民族校本课程的层次。
2.依托区、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与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历来关心并支持学校的发展,其领导多次来学校视察工作,并给予指导和支持,提供学习民族、民俗、民风的景区或场所。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了学校民族校本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3.依托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
学校多次邀请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晶辉、副会长黄冬鹏等工艺美术大师到校开设讲座(大师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示泥陶、书画、篆刻、壮刀、刺绣、剪纸等作品,同时也组织部分师生代表到一些民间艺人作坊参观工艺品制作流程,激发学生对民族校本课程的兴趣。
(四)打造“四个课程”
1.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成立了鸿舞团。该社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天赋,精心打造以民俗、民乐、民歌、民族舞蹈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民族文化。学校通过开设社团活动课程,大力培养民族艺术人才。
2.校本选修课程
学校体育组教师深入基层,通过采风、学习,自编了体育校本选修课程。首先开发出抛绣球课程,然后逐步开发出毽球、珍珠球、天地球、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13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中,抛绣球这一校本课程被南宁市教育局采用,推广到全南宁市中小学体育课,作为中考体育的选考科目之一。
3.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各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开发出《从诗经到刘三姐》《壮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赏》等10多门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选修教材,并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京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广西东兰山歌的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从花山岩画看壮族先民生活”“关于壮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粽子)继承的现状和展望”等80多个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学校民族类研究课题已经形成了微型课题、市级课题、自治区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层层递进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自治区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31项),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4.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三月三”是壮族较为重要的节日,为充分利用壮族的节日文化这一课程资源,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型的校园歌圩文化节活动。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有竹竿舞比赛、民族知识抢答、歌圩一条街欢乐行、一班一民族的风情才艺展示、师生壮乡美食团圆宴、民族歌舞大赛和篝火晚会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五)达到“五个提升”
1.校园文化环境的提升
学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楼宇建筑风格参照壮乡少数民族住宅特点而建,校园里有铜鼓、绣球、祥云、刘三姐雕塑、迎客歌歌墙等民族文化景点,各楼宇的大门悬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联,每一副励志的对联都充满着民族的情感和正能量。
2.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提升
教师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成果突出: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民族健身操”进入了南宁市体育中考科目名录,学校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自治区级立项课题“民族体育在高中课改中的实验与应用研究”顺利结题。
教师开发民族歌舞校本课程成绩斐然:民乐队演奏的曲目《辉煌》(原创)荣获南宁市金奖(第一名)、广西中学生艺术会演一等奖;大型舞蹈《温飘贝哲》(原创)荣获“魅力校园”第四届全国展演金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鸿舞团节目《骆越欢歌》(原创)与《天琴神韵》(原创)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舞蹈类金奖与银奖。
3.学生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展现出自己的歌舞、绘画、民族体育、手工编织、印染等特长和潜能。学生承担的民族文化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县三声部民歌历史发展的研究”荣获广西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二等奖。
4.对外交流能力的提升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壮乡民族文化教育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近年来,学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所兄弟学校校长、教师来校学习、交流,还接待了日本、越南、法国、泰国、新西兰等国外教育参观团来校考察交流,并与泰国孔敬市瓦卡郎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为民族校本课程建设搭起了对外交流的桥梁。
5.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18年荣获南宁市教育局高三毕业班工作成绩卓越奖、优秀奖。学校课题“广西民族地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获得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并顺利结题。2014年6月23日和7月7日的《当代生活报》“教育关注”版块对学校民族课程文化建设特色做了专题报道。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八集央视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采用了学校壮拳操、跑操等活动场景。2019年学校承办了南宁市庆祝“壮族三月三”活动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
【参考文献】
[1]周雪红.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
[2]廖辉.基于文化自觉的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1).
[3]颜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4).
[4]林国清.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以宁德市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
[5]张翔刚,冯虎.少数民族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贵州省思南中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0(10).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壮乡民族中学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编号:FFB1605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岑家辉(1966— ),男,瑶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