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对广西8所职业院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论述职业院校学生中医文化自信现状,认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认同度较高,但中医文化知识较为缺乏,学习主动性欠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缺失,宣传力度不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不足;中医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欠缺,家校合作不足,缺乏有效引导等,提出职业院校可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科教育教学渗透、第二课堂实践、家校合作等做法宣传中医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院校 中医 文化自信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12-04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医文化界学者从呼唤传统文化复归以振兴中医药文化,发展到当下提出“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性命题,彰显出中医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呈现出中医文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借鉴西医经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把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传承、发展好,已经成为我国中医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青年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就必须树立起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卫生类学校与非卫生类学校的情况,以广西8所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卫生类学校与非卫生类学校各4所,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现状、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中医文化的传承问题,为宣传中医传统文化、提高中医文化自信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广西8所职业院校(高职院校4所: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院校4所:广西中医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2017—2019级在校生共949人,收回有效问卷8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14%。其中男生289人,女生519人;高职学生401人,中职学生407人;医护类259人,药学类149人,非医护药学类400人。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调查采用的问卷为自编《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中医文化自信现状调查》问卷。预测为纸质版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则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含性别、学历、专业三个方面;二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相关调查。第二部分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现状,共11题;第二,职业院校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共4题;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对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共2题。问卷构制初步完成后,课题组邀请2位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并请10位职业院校的学生对问卷进行试填,根据专家建议和学生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结果与讨论
(一)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相关知识薄弱且学习主动性欠缺
1.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现状
在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现状的调查中,如表1所示,有30.2%的学生表示对中医文化非常感兴趣,65.3%的学生表示感兴趣,二者合占95.5%。48.5%的學生认为中医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47.2%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58.9%学生认为职业院校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医文化,3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中医文化,二者合占98.4%。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在“你是否了解中医文化”的调查中,只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中医文化,说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虽然十分认同,但是了解不多。
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中医文化认同现状的四个方面在性别、专业、在读学历层次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这四个方面在专业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2、表3所示),其中“你认为中医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影响”及“你认为职业院校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中医文化”在性别和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你对中医文化是否感兴趣”“你是否了解中医文化”在性别和在读学历层次上无显著性差异。
2.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作用的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75.5%的学生认为中医在诊疗中的作用很大,79.0%的学生认为中医在养生中的作用很大,67.3%的学生认为中医在近现代抗击传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很大。可见,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医的作用表示较高的认同度。同时,在对中医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看法的调查中,70.0%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对其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中医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在性别、专业、在读学历层次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和在读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中医作用的认识情况的三个方面在性别、专业、在读学历层次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这三个方面在专业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你认为中医在养生中的作用如何”与“你认为中医在近现代抗击传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如何”于在读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你认为中医在诊疗中的作用如何”于在读学历层次上无显著性差异。“你认为中医在养生中的作用如何”及“你认为中医在诊疗中的作用如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你认为中医在近现代抗击传染病工作中的作用如何”无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
3.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主动了解中医文化,75.2%的学生表示会偶尔主动了解中医文化,14.9%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了解中医文化。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主动性欠缺,积极性不高,有待进一步引导,调动其积极性。
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主动性在性别、专业、在读学历层次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在性别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在读学历层次上无显著性差异。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知现状,设置“你阅读过以下哪些中医书籍?”的问题,其中有31.8%的学生读过中医四大经典,55.4%的学生读过中医科普读物,63.8%的学生读过中医教材。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医相关书刊的阅读量较少。
(二)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职业院校中医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不足
根据访谈调查,被调查的4所医护类职业院校均开设有中医方面的学生社团或协会。但是,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关于中医方面的学生社团或协会?”的调查中,有28.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是否有关于中医方面的社团或协会,其中医护类和药学类专业分别有27人、34人,共计61人选择“不了解”,占医护药类专业学生408人的15.0%;65人表示所在学校没有中医方面的学生社团或协会,占医护药类专业408人的15.9%。可见,即使在卫生类学校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中医方面的学生社团或协会并不了解。
此外,在“你所在的学校或班级是否开展过有关中医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的调查中,仅有8.5%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在“你是否参加过与中医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的调查中,仅有6.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有25.7%的学生表示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融入有关中医文化的内容。从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可见,在职业院校中,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对职业院校中医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基本情况在性别、专业、在读学历层次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其于在读学历层次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你是否参加过与中医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你所在的学校或班级是否开展过有关中医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你所在的学校或班级是否开展过有关中医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职业院校中医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欠缺,家庭引导不足
在对中医传统文化了解途径的调查中,有566人表示从课堂或课本了解,占70%;555人表示从课外书籍、课外活动中获得,占68.9%;631人表示从网络媒体处了解,占78.1%;仅282人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占34.9%。可见,在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家校合作不足,家庭教育较为欠缺,缺乏有效的引导。
(三)职业院校学生对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1.造成中医文化缺失或自信不足的原因
对造成中医文化缺失或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中医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首当其冲,占81.6%;其次是缺乏课程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的结合,占74.0%;接着是缺乏对中医文化学专一栏再转栏的重视,占70.9%;此外,缺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较大的影响因素,占53.1%;最后是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教材,分别占比49.6%、49.5%。
2.职业院校学生关于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
通过开放式提问方式调查职业院校学生对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认真传承中医文化,提高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多开展与中医相关的宣传与实践活动,让每个人都了解中医文化,鼓励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普及日常生活所需的中医知识,使广大人民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让中医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不乏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中医的客观性。
三、建议
(一)加强宏观指导力度,提高学习中医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加强宏观指导力度,重视中医传统文化学习
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医药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文化,非中医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学习。但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也自带职业导向的特点。因此,在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上,不同的职业院校采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尤其是中医药职业院校,需将中医文化融入办学理念,落实好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将中医文化中“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融入办学理念,做到尊重人类发展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主力军,对中医文化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访谈发现,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出现理论型和技能型分化的现象。从事理论教育的教师因缺乏临床实践或田野调查实践,讲述内容不够生动;而具有实践经验和掌握民间技艺的大师又难以走进校园。因此,可将两者有机结合,一方面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增加中医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的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医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共同探讨、传承中医文化。
3.推出中医精品力作,引导中医传统文化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55.4%的学生读过中医科普读物,但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校需要精编、选编系列中医科普读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文化。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有关中医文化的系列微视频,通过公众号、网页推送,让更多的学生在线上线下都能接触和学习中医传统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交流
1.加強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医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可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营造中医传统文化氛围。首先,通过校园文化长廊的布置与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经典;其次,引导学生诵读中医经典,弘扬中医文化;第三,引导学生参与药食同源研究,在日常饮食中了解中医文化,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
2.强化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注重和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依托社团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网络交流、主题讲座、知识竞赛、义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切实帮助社区居民,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此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因此,也可以通过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例如,中医药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药膳馆、康体保健中心,建设壮瑶医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使本校学生零距离接触中医文化。同时,可以开放教育基地,与非医药类院校进行交流,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
3.促进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在交流中提升中医文化自信
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使中医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逐步构建起中医话语权。在国际交流中,学校可通过国际交换生的互动方式,或走进国际合作医药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文化的传播,使更多的人知晓中医、使用中医,同时进一步提升中醫文化自信。
(三)重视推进家校合作,促进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中医文化自信
1.重视推进家校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要重视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医文化的学习中,家庭教育较为欠缺,因此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如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家长课堂、主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推进。
2.有机融入中医内容,实现课程育人实效
非医药类院校可通过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开设与中医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在文化基础课中渗透中医文化。医药类院校既可在文化基础课中融入中医传统文化,还可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中医思维,使其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3.探索现代化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主动性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引导大家认识中医文化经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中医文化的学习。例如,广西中医学校的师生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开展“你好呀,中药”系列活动,举办“卖萌中药创作大赛”,学生采用中药原材料,结合绘画,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在创作中学习中药知识。同时,通过线上投票活动,让广大师生在参与投票的过程中学习中药知识,吸引了一大批非中药专业的学生,扩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
本文通过对广西8所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现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科教育教学渗透、第二课堂实践、家校合作等方面宣传中医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明强.中医文化自觉的历史演进与当下新特点、新趋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王春花.论中医青年文化自信的培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S1).
注: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中医文化自信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编号:19002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丽坤(1985— ),女,广西武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现就职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刘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