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

2021-01-09 10:01:47叶琳
科教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小学

摘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在严峻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以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强国为核心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小学创新教育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奠基环节。为此,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有潜力的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得不去直面和厘清创新教育普及化发展、创新主体性参与、学段结构化衔接和全方位创新文化氛围培育等核心议题。

关键词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小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57

TheCoreIssues ofInnovativeEducationDevelopmentinPrimary andSecondary Schools undertheBackgroundof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

YE Lin

(College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AsChinesemajornationaldevelopmentstrategy,thenational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wasput forward under the grim new situation which many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the core.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improving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refore,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potential basic manpow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to face and clarify the core issues such as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subjectivity, the structural connection of learning perio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ll-round innovative cultural atmosphere.

Keywords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novative education

教育本身是一種社会现象,而且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社会系统,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广泛、复杂和内在的相互关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如此。进入21世纪,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竞争格局巨变、我国经济也进入结构增效升级阶段,有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有面临差距拉大的危险。在此国内外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被李克强总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集中阐释、2016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加以贯彻落实,2018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两会期间深度解读和重申,最终为这一战略思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营造环境,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因其是儿童至青年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使得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手段,[2]在教育的可塑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小学创新教育更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奠基环节。为此,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有潜力的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和落实如何使学生具有持续不断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如何引导中小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又要保存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如何鼓励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一切有益的创新,增强学生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如何使创新教育不停留在知识教学浅层,而是深入学生科学和精神文化素养深层等等问题。归纳起来,也就是需要中小学直面和厘清创新教育普及化发展、创新教育主体性参与、学段结构化衔接和全方位化的创新文化氛围培育等核心议题。

1核心议题一:以个体的终身发展需求为本,促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普及化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命题,这一命题的实现与相应的教育状况息息相关。2005年以来的“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深刻反思在于: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的教师一言堂和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教学已经严重地桎梏了心智尚处于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和个性等的发展,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成为悬在教育界头上的一个巨大的问号。暂且不论科学课教学由非科学教师担任、副科课程被语数英等文化课挤占等情况的发生,仅仅限于科学课、第二课堂、竞赛类活动等狭隘范畴的教育拓展、“教育表演”或精英式的“功利教育课”,就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对每个个体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社会公众接受优质教育旺盛的选择性需求。

2核心议题二:坚持长期有序发展,协调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学段结构化衔接议题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终端,既是前面各学段发展的高地,同时也是各个阶段‘后遗症’的集散地。”[4]当今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青少年学生缺乏想象力、思考力广为诟病,其中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各学段对于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衔接和评估检验,未能及时、分段、分步消化每一学段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应该达到的水准。加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教育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迫切提升需求,这些实际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倒逼中小学教育要强化学生思考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倒逼教育要从宏观层面整体加快协调大、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学段结构化有效衔接与探寻教育结果的实效性。

创新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不可能单独依靠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门学科能够达成目标,这就更增加了创新人才培育目标达成的难度。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各个学段的人才培育目标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这不意味着各学段的教育可以割裂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5]“各行其道”“各自为政”。大、中、小学本身就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层级和不同阶段的教育,创新教育更应秉持这一理念,跳出“速战速决”思维和“各行其道”“各自为政”的保守思维,坚持持久发展原则,将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统一到大、中、小学一体化总体工作规划上,切实把社会需求、各学段整体规划、学生需求、甚至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就各个学段创新素质要求加以明确,在课程理念、内容设置、创新人才培育范畴、专业师资培养、活动形式以及考核评估标准等方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各个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体现出系统的递进连贯性,更要努力形成全面整体、综合推进、优化衔接的教育体系和目标追求,确保各项创新教育目标要求落细落实,以打“组合拳”的方式,推进各学段创新教育的一体化长期有序发展。

3核心议题三: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强化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参与议题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身就是基于经济发展增速过程中要素规模驱动力在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背景而提出的。活动主体中的人,成为创新引领发展的关键核心因素,因此,做人的工作至关重要。创新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更是更为复杂的发动人和共同培育人环节,需要各方面人员积极主体参与。

受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为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和教育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主体意识,协调推进整体工作,将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展开。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雅思贝尔斯曾提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6]“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7]即如何“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8]所以,为了更好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的共同积极参与。

中小学上至管理者下至师生和家长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大意义,跳出“零和博弈”思维、跳出“为创新而创新”的本位思维、更要跳出“保守”思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将创新教育视作学校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和产物,视作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核心部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多个主体积极协调,将外部支持保障与内部积极主动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学校上下联动、校内外全员积极参与的局面,充分调动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自觉、角色自觉和行动自觉,直面创新教育实然现状与应该追求之间的差距水平,配合工作,并积极投身其中,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真追求上重新审视创新教育的存在价值问题,鼓励人人创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一切有益的创新、增强学生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再创造者,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各人不同的却又饶有变化的才能,来實现每个个体追求未来幸福生活和共同促使社会进步的学校教育功能。

4核心议题四:立足情趣浸润,营造全方位化的创新文化氛围议题

我国古代著名儒学代表人物荀子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周围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是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在这一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和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社会和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隐性课堂。对于正处于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可塑造性极强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积极的创新文化浸润,虽然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环境优势,开展对创新文化的整体性思考和持续性推进,通过搭建文化平台、拓宽教育渠道等方式,贴近学生需求,带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员全方位育人,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创新文化深入学生外环境的方方面面,“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8]讲好双创故事,教会学生守正创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大胆创新实践,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吸引更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挥创新精神,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来自家庭、校园等多方面创新文化的熏陶和辐射效应的影响。这不但能够有力地规避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仅仅学校单方面“单打独斗”的碎片化格局,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增加学生间创新意识及行为能力相互影响的辐射效应,对创新教育实效性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总而言之,中小学创新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中小学只有认清自己在创新教育中承担的角色和核心任务,真正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高度注重顶层设计、从教育的本真目的和根本任务出发,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优势,结合当前创新教育改革成果,制定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教育方案,发挥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应有作用,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创新教育的普及化,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文化氛围,提升创新教育实效,才能逐步实现中小学创新教育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重要奠基作用。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6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NDB05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叶琳,米俊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省属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20(2):64-65.

[2][5]黎大志.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5):42.

[3]钟秉林.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1.

[4]李丽.找准学段衔接的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山东教育(高教),2020(6):3.

[6][8]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7]荀况.荀子[M].谢丹,书田,译注.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2.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中小学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7:15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1:41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48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4:20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07:53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0:31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