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思考

2021-01-09 10:01:47蔡海珠
科教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

蔡海珠

摘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形式。有效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扶智,精准助学千万家;趣味课堂进农村社区,书香传承满乡村;挖掘乡村历史,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针对此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笔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乡村振兴合作中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58

ThoughtsonCollegeStudents’VoluntaryServiceActivitiesinRural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erving the country people in three aspects" projec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of a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CAI Haizhu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who doing voluntary work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for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ombining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s.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so that it can helpingthepeopleand stayingawayfrom poverty.Openingavarietyofinterestingclassesfortheruralinordertocreate a better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village for establishing a way of "the red b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progra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doing voluntary work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operatio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rural revitalization

习近平2019年7月23日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來,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落实于社会实践中,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体制机制,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程项目做实做细。

1大学生志愿服务于乡村振兴中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CNKI,中国知网)中以“三下乡”为主题的文献有8584篇,以“大学生志愿”为主题的文献有5678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主题搜索文献共 3465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为主题的文献为639篇,以“大学生乡村”为主题的文献共456篇,以“志愿乡村”共45篇(截至2020年10月17日),如表1所示。总而言之,面对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学生在整个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作用尚是微乎其微,要实现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作用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还应进一步深化探索和研究。

2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2.1强化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是公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具有多种实践教育和德育的功能。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是实现国家复兴梦的重要人力资源。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一种有效路径,可强化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深入了解,体验社会实践,激发爱国爱社情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联合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工作实效,有效发挥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了校社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治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①青年强则国强,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作用,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统一,立足新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新变革,展现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及新气象新作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书写新时代新华章,共同助力乡村形成文明美丽富饶的社区。

2.2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多年的历史因素,乡村社区人口外流,剩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居多,这让乡村社区有效治理提出了不少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②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是我国国家治理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乡村社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治理目标,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离不开注入社会以及青年大学生的力量。

3本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亮点

3.1助学助梦助学子,精准帮扶千万家

协同该县阳光志愿协会精准扶贫、精准助学政策解读,在开展本次全县15个乡镇贫困家庭走访核查情况前期,实践队同该志愿协会共同组织了活动筹备、政策培训等准备。具体开展如下:(1)精准识别:协会会员或者认识需要资助的贫困家庭的群众,首先向协会提供相应的贫困学子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助残、是否有社会政府资助等信息,分因病致贫、因丧失劳动力致贫、因突发性事件致贫等各种致贫种类,以筑梦助力乡村学子为目的。(2)精准核查:该县阳光志愿者协会选派会员同实践队随机分配到全县各乡镇乡村家庭走访核查。通过家庭走访、资料核查、邻里谈话等方式核准该家庭的实际情况并登记造册。(3)精准帮扶:走访核查贫困家庭后,根据贫困程度给予相关资助。(4)精准跟踪。所受资助对象由相关工作人员一对一对接定期回访,跟踪该学子家庭发展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成长成才情况。

对于贫困家庭的帮扶,既要扶贫也要扶智、扶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输出的中坚平台,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本次实践队协同该县阳光志愿者协会精准资助筑梦活动中,实践队由高校9人的力量扩大到了近50人,同时借助各村委会、中学力量加大该政策宣传力度,国家奖助贷政策覆盖全县10几个乡镇,国家奖助贷政策进中学进农村进贫困学子家庭,实现精准一对一解读,倾情助力贫困学子上学,解除贫困学子心中之忧虑,感怀社会国家之温暖。

3.2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构建专业渗透、全员参与的长效教育机制。以学生专业为依托,大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通过实践推进专业学习,以专业发展落实到实际实践之中,以实践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丰富乡村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金融防诈骗调研和知识宣传给社区居民传递了金融知识,增强居民的金融防诈骗意识,宣传金融知识,积极引导当地村民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科学理财。同时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关心社会时事热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答居民关于金融方面的疑惑,充分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3知识滋润留守儿童,书香传承满乡村

回归自然,感受自然。服务队精心筹备,选取树荫下为教学大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分组开展识钞点钞(财经专业特色课程之一)、趣味書法、画在我乡、垃圾分类等多种形式课程,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以及学生特长,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热忱,将理论知识融合于游戏比赛中,寓教于乐。实践队给乡村图书馆捐赠各类书籍,便于孩子们丰富内心世界,开拓视野。开展文创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保护环境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星星之火点燃乡村。

3.4强化基层党建合作,发挥红色教育引领

实践队重点驻扎的村庄,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通过走访群众、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实践队调研了关于“解放海南、功在徐闻”渡海作战史。实践队同当地党员志愿者近距离重温红色故事,探析红色经典,聆听乡村党员同志对于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策略、战术分析,深化青年大学生对党群众路线是党的法宝的认同感,是对青年大学生感同身受的一次政治洗礼,提升对党和国家的认可度。

在送政策、送文化下乡过程中,实践队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要注入更多青年大学生和社会的人力力量,需要协同各方资源、资金、政策进入农村社区,共同助力乡村的有效治理。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18-2022年)》的文件精神中指出: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为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为此,笔者针对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延伸至乡村创建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搭建合作协同基地,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强阵地。依托政府、农村社区搭建合作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协同目标,共享资源,以项目化形式搭建合作协同志愿服务基地,制定相关合作条例和计划;设立实践育人基地和党建共建单位挂牌,设计多种主题项目计划,推进双方单位支持、资源共享、人力互认、场地互用,为推进乡村特色发展、盘活文化、促进经济和乡村治理等各方面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整合资金、人力资源等,为志愿服务提供基础保障。积极调动挂牌所在地村委会、商会、企业、政府等各方面人力物力资源,聚合乡贤,凝聚乡情乡音,反哺援助家乡,肩负爱国爱社爱村责任,助推乡村建设综合性发展,以合作共赢凝聚力量,以大爱之心、家国情怀回馈社会,充分发挥当地乡贤的资源力量作用。建立乡村振兴基金会,开启公益慈善事业,为助学、文创、敬老、教育等志愿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由乡镇政府、合作高校牵头,招募志愿者,成立美丽乡村志愿者协会,共同助力项目落地开展。

细化志愿团队招募,强化团队能力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人力资源。高校学生虽是大学生,但是思想价值观、能力等参差不齐。乡村社区治理需要注入有政治、有情怀、有理想、有本领、有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根据鉴麦克利兰冰山模型原理,主办方应建立乡村志愿者能力胜任力研判与培训,专业特长是能力基础,综合素质能力是必备实力。有研究指出: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归为基准性胜任力(志愿服务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志愿服务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式归为鉴别性胜任力(志愿服务态度)。③因此,乡村志愿活动团队宣传、选拔、培训、管理、考核等均须从志愿者“一技之长+综合能力”的考察和任用。建立以传带帮传承机制,保证团队协作的整体性统一性,确保与对接单位的志愿团队成员有良好的承接传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结合专业优势+志愿服务模式深化公共服务品牌化。结合合作高校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特长,针对“三留守”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明确供给层次和内容,推动各项服务的多样化发展,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健康义诊、支教阅读、环境保护、庭院改造等志愿服务活动,重视扶扶志导向,为乡村居民提供多样化多种需求的志愿公共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转变服务方式。顺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为方向,根据乡村社区居民需求的迫切程度提供内容,实现公共服务从“配餐”到“群众点餐”的转变模式,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把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校社协同育人,志愿青春奉献,深化合作关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学有所成!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OL].新华网,2017-10-27.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0-18.

③黄志斌,王兰兰等.大学生振兴乡村志愿服务胜任力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

参考文献

[1]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0.10.28.

[2]蒋超.专业特色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9.21.

[3]朱星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路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7.20.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5: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6:07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