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朋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史料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历史思维。本文将从“联系多元史料,保持脉络清晰”“运用真实史料,实现旁征博引”“利用典型史料,达到辩证理解”三个方面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历史思维;意识培养
教授历史知识必须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可以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应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史料是高中历史知识分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核心和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联系多元史料,保持脉络清晰
高中历史知识多样且复杂,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为了使学生对所有历史事件形成清晰和有效的认识,教师必须通过相应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整合记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的清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史料,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探索和探究历史问题,按照发展顺序连贯地联系历史事件形成深刻的认识。【1】
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资料,鼓励学生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课可以使用的史料是比较多样的。除了课本提供的史料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史料。一方面,史料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史料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对于过去的事件,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地位、主观观念和个人地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尤其是在评价史料的选择时,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促进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运用真实史料,实现旁征博引
史料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实、直接地了解历史事件,而且可以使学生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经验教训,将所得的见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历史与生活跨越时空的相互联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对比教学,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史料,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在整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结论和想法。以引用各种来源的形式,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2】
例如,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将“民生变迁”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自主探究,对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民生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教师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入,与史料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能够感受时间变化带来的民生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达个性化的意见。当然,在选择引用、转载、翻译等方式形成的史料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确保与原始史料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致。尤其是从古籍和外文翻译过来的史料,如果原文的意思与表达相去甚远,甚至歪曲原文的意思,就达不到史学研究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坚持真实性原则,把史料作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的史料,更要考虑和确认其真实性。
三、利用典型史料,达到辩证理解
历史指的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虽然这些事件是不可改变的,但用于这些事件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到辩证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影响,还可以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可以更真实地呈现历史事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总而言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历史的大门,让他们感受历史的魅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史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独立分析和总结,进而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把史料串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引导学生讲述史料,达到多方搜集资料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动画历史教材,使学生辩证地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海波.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意义及策略[J]. 读与写:上旬,2019(7):2.
[2]姜爱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运用原则探究——以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8,33(0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