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
摘 要: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难以直观地进行感受,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學的优化整合途径,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爱。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物理;优化整合
现阶段,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因此,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都有了相应的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创新物理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宽物理知识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内容的理科学科,但在实际的物理实验室,由于场地等的限制,学生用实物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得出的结论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利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会更加清晰。
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用来研究物质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运动的形式和规律的自然学科。和一些文科类的课程相比,所需要识记的琐碎知识点是比较少的。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利用一定条件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呈现物理模型,变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因此,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对课堂中的物理知识展开动态的生活化模拟,将原理知识还原,将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活学活用。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价值
(一)课堂效率高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课堂上,可以给教学的方式提供新的内容,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讲授方式,让整体教学不再枯燥,可以把握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视野广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信息技术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平台,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真正深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也能增长其见识,看到更广阔的物理世界。
(三)教师资源多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素养也会提高。在网络平台中,教师能够使用的学习资源会更多,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现状
(一)教师使用网络的情况
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信息教学成了一个亮点。利用网络的方式可以将不同教学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信息等的传输,让不同的教学部门在第一时间收到传达的信息,可以高效率地促进学校的内部管理。但是在物理教学的时候,一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备课和课件的制作等,对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较为不足。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在编写题目的时候,也会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但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师是比较少的。另外,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不够熟练,信息技术素养较差,对一些操作难以掌握,这也使得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得到应用。
(二)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
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主要是为了通过网络资源寻求帮助,单纯地利用网络资源查看资料的学生是比较少的。有的学生由于自制力比较差,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玩游戏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为了有效杜绝这种现象,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学生使用网络,因此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环境整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的教学方式一样,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助手、一种工具,最终的目的和落脚点还是以物理教学为主要的方式的。因此,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就要不断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有效结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学创建良好的环境。例如: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物理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一般是通过文字、动画、图形等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物理知识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将不同的信息元素结合在一起,应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角度,给学生传达物理观念和相应的理论知识,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结合具体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而通过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活动整合,提升课堂趣味性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创建合适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思考。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不同的情境,创建出比较丰富、生动、形象的画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物理场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构建出物理知识,获取相应的知识,达到物理教学的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超重和失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观看,通过有趣的现象,教师就可以进行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会飘浮在太空中?太空和地球难道不一样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教师就可以引出“失重”的概念,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自主地查阅资料,收集知识,甚至在教学的平台中,教师可以创建仿真的物理实验室,给学生提供虚拟实验。例如:教师在教授“力的合成”的时候,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力在合成过程中的大小,将力分解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这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具效率,也更具质量。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让学生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学习经验。
最后,教师在课程的结束阶段,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总结,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第一时间察觉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件的讲解,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提出来,供其他学生参考和学习。例如:教师在习题课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高考中的规范书写格式。在总结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讲述,学生的接受度可能会更高,学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评价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总结性的评价。在上物理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给学生布置一些习题,通过摸底的形式调查学生的整体水平。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清晰的教学策略。在形成的评价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调整教学的难度。一般而言,总结性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测验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可以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系统化、完整化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给每个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档案。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轨迹,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四)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学校的校园网中有些学习资源不够充实,因此资源的缺失就会让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失去一定的效率。学校的存在就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此,校园网的资源应当以学生获取知识为主。学校可以丰富校园网中的资源,可以通过多种下载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想要的资料。因此,学校就要意识到计算机提供的各种便利服务,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虚拟课堂、网上实验室等的建立,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联系到教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的内容不能统一要求,教师还应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为学生实施一定的差异化教学。学生就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资源,自己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学习。例如:天体宇宙的运行变化很难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因而,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不同的物理变化量,将微观的运动过程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全面认识到物理的现象和一些性质,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教师也可以将一些难点知识给学生有效地呈现出来,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让学生的理解过程更加深刻。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的有效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學习水平。因此,在今后的物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整合物理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根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方法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郭曾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研究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J].湖南中学物理,2016(12):42-43.
[3]马云秀.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J].湖南中学物理,2015(1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