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助力学生量感的生长

2021-01-07 16:49李海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5期
关键词:量感课堂实践小学数学

李海膺

【摘要】实践的课堂犹如“行走的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渴望,而且还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拓视野、培养意志的重要平台之一。助力学生量感的生长,正是需要丰富课堂实践活动来培养、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操作、想象和比较,从而奠定丰盈的理论依据,扎实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践;量感;助力生长

“量感”是指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属性的感悟。“感”是对事物属性的感知,一般通过看、摸、嗅、闻、尝等方式来获得;“悟”指领悟,一般通过思考来获得。学生量感的培养形成需要依托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伴随思考逐步形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教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以至于部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所以,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聚焦课改,明确量感的定位

聚焦课改,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到课程变化以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都在重视着学生自身学习的发展,重视学生实践的体验以及估测的想法和辨析的过程,意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量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测量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现在的教学中,往往忽视量感的培养,学生对度量的意义,只局限于课堂上所讲知识,缺乏现实场景和体验的支持,所以对“量”的感悟并不高。

课改中还有突出的一点,除长度以外,其他人为规定的量,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放在“综合与实践”,分为三个学段。在这三个学段中,侧重点是要丰富课堂实践来助力学生量感的生长,可见量感在此次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二、关注教材,反思课堂教学

首先,在现有的教材中,不乏有体现量感教学的课程。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小明的一天》;二年级《购物》以及《测量》;三年级下册《面积》等,都在体现“量感”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虽然知道这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可摸的着的事物,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却很难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

其次,因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实践活动,只通过教师的“讲”来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运用知识上是欠缺灵活的,而且也没有培养孩子量感体验的生成。例如在讲授元、角、分的知识点时,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支付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纸币或者硬币,故他们在学习前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很难到达教学目的。

再次,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量感上确实有不足之处。有时为了赶进度,仓促的教授完一节课的内容;有时涉及到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课程,没有很好组织学生充分的去体验。反思自己的不足,力求改变,爭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个有着丰富实践活动的课堂。

三、立足课堂,助力量感生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克”和“千克”这两个“常见量”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其应用意义和价值及其深远。感知和掌握这两个量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元角分”和“时分秒”的认知,因为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知和体验可以借助钟表、手表感受,人民币单位可以通过购物过程中感知体验。唯独“千克”“克”,虽然它们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由于不够具体、直观,且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

初次学习物体轻重、感知建立重量单位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不仅要感受和识别“克”“千克”,理解和运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外,还要感知物品的轻重,选择合适的单位,并完成对常见物品轻重的简单推理和预估。这些内容任务确实较多,难度较大。为此,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在教授本节课内容时,做了调整,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感知物品轻重和做了简单推理、预估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一:分组。把全班按4人或6人分一小组。活动二:让组内学生商量本次活动所需物品,提前准备,让他们在实践之初就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称量、感知物品的轻重。在活动中,学生除了称量物品的轻重外,还将物品进行组合的方式追求“等量”。“老师,我们小组发现一个装满水的水杯正好等于两个苹果的重量”!学生在称量活动中发现的一对“好朋友”。当然也有学生找的“等量”偏差较大,但这就是建立“量感”的必经过程,我给予了积极回应。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并对他们的实践给予反馈,我表扬一些灵活解决问题同学,而且还让他们进行了“分类”,把单个质量小于1的放一起;质量小于或等于10的放一起,学生听后都纷纷和组内同学一起分类。经过这次的实践活动,学生相互协作,慢慢地将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

培养学生量感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依赖于学生的反思内省。经过思维磨练、反思内省,学生在心中形成了“一杆秤”,量感就得到了生长与形成。

在数学的知识里,有许多宏大的量,这些量学生无法体验,只能借助推想来实现,比如“公顷”“平方千米”等。教学《认识千米》,由于千米是一个大的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为此我引入了常见的量“米”来帮助学生建立对“千米”的认识。首先,让学生体验跑2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想象1千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00米的长度。借助这种拆分、想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一的千米的量。其次,在学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估测一下A地到B地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学生的想法各式各样,有学生认为可以用米尺测量,有学生认为可以用手机上的百度地图进行验证,还有学生认为可以用行驶记录表进行验证……借助反思内省,不断提升学生的量感品质。

助力学生量感的生长,除了理论知识外,更需要的是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深化学生对量的理解、认知。只有对量形成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拓展学生量的思维,提升学生估测量的能力,让学生的量感逐渐生长。

【参考文献】

[1]史宁中.面向未来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订解读》.2021.

[2]陶兰.以实践活动促学生量感的建立.吉林教学(教学版),2018(06).

[3]武传刚.“量感”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3).

[4]平燕.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生长.小学数学教育,2020(10).

猜你喜欢
量感课堂实践小学数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低段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兼收并蓄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