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沛沾
【摘要】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有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阐述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三个原则:立足立德树人、立足学科素养、立足学生认知规律;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融合的策略:基于课程标准制定乡土教学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制定乡土教学目标、基于学习进阶制定教学过程、基于家国情怀开展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资源;乡土教育价值;课程融合
乡土是人们最熟悉、情感最浓厚的地方,将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有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乡土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立足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因此,乡土资源开发的首要目的是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白云区是著名的侨乡,从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设,侨胞一直为祖国、为家乡作贡献,这是很好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白云机场建设到空港经济发展,从城郊农业发展到美丽乡村建设,白云区的产业经济、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很好的讴歌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资源。
(二)立足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是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乡土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学科素养,并通过乡土课程教学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如人地协调观素养,笔者将它与流溪河环境污染的调查与治理相融合,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和主题探究,从而达成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养成。
(三)立足学生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尊重学生的成长,因此将乡土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展现学习的进阶过程,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通过文字、地图、图像、视频等有趣多样的方式呈现乡土内容,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师对白云区的乡土资源进行实地考查、整理和遴选,将乡土特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整合(见表1),并开发为适用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
表1 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整合
高中地理课程章节(人教版) 课程
标准 教学内容 学科素养 课程教育价值
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队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校天气观测及气候成因分析 地理实践力:观测气温和降水变化,绘制气候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点。
区域认知:结合气候资料,分析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大气运动原理规律,分析季风的特点、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尊重客观发展规律。
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流溪河地貌的形成及实地考察 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家乡流溪河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及地貌。
区域认知:结合流溪河地貌景观图片,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流溪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之力量,进行美育教育。
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 侨乡文化;侨乡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地理实践力:参观考察侨乡文化,走访侨乡,了解华侨为家乡所作的贡献。
区域认知:了解华侨到海外谋生的地理背景,华侨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白云区华侨迁移的主要因素。 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农业的发展;广州丰华园实地考察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广州丰华园的考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白云区农业发展,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丰华园观光休闲农业,分析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建设美丽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 空港经济;临空产业调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白云区临空产业园的考察,了解临空产业的布局特点。
区域认知:结合白云区工业的发展变化,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白云区临空产业的发展,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讴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三、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的融合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制定乡土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准则,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乡土特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蜿蜒曲折的流溪河从人和镇穿过,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典型的河流地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广州市的蔬菜供应基地。随着城市与交通的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笔者根据这一乡土特色,找到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选择性必修1中的“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必修2中的“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笔者在实地考察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乡土特色资源制定了以“行走流溪河”为主题的教学内容:①流溪河地貌的形成过程;②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农业的发展;③广州丰华园区位选址的优势。
(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乡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围绕地理学科的四大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设计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乡土教学目标。基于此,笔者根据地理四大核心素养设计“行走流溪河——河流地貌的形成”为主题的教学目标:①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家乡流溪河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及地貌。②区域认知:结合流溪河地貌景观图片,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③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④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流溪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基于学习进阶制定教学过程
学习进阶是对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学习某一概念或研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步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还能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在“行走流溪河”这一主题的教学,笔者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构建学习进阶模型。“行走流溪河”这一主题的学习目标如下:①学生能结合流溪河地貌景观图片,说明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地貌名称;②学生能根据流溪河地貌景观图片,分析该地貌的形成过程;③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地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④通过考察流溪河地貌,学生能解释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⑤通过考察广州丰华园,学生能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以上的学习目标,构建学习进阶模型(见图1)。
(四)基于家国情怀开展德育渗透
开展乡土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让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同向同行。在开展“行走流溪河”这一主题教学时,笔者从“认识母亲河”“探究母亲河地貌”“感受母亲河魅力”“我为家乡作贡献”这四个环节,从“唤醒乡情”“感悟乡情”“体验乡情”“我与乡情”这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另外,从问题设计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如“由于工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流溪河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母亲河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作为家乡一份子,应该怎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呢?”。在课程评价上,我们开展以“保护家鄉流溪河环境”和“我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等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并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让情感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图1 “行走流溪河”主题学习进阶模型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挖掘乡土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开发基于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从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出发,从课堂学习到研学实践延伸,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落实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本文系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基于白云区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YJ2005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慧芳.融入“家国情怀”的研学旅行开发与实践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2):74-76.
[4]李亚,段玉珊.美国学习进阶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4):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