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整合,让复习课妙趣横生
——《长方体、正方体单元复习》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1-01-07 08:04汪元贵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棱长表面积正方体

陶 洁 汪元贵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5 页“图形王国”。

【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情境,梳理长方体有关知识点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有同学由这一个长方体,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数学问题。想知道都有哪些问题吗?

1.复习解决有关长方体棱长和的实际问题。

问题:要制作这样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要多长的铁丝?

引导:这里要求的是什么?怎样想的?列式并计算。

2.复习解决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1)如果给这个长方体整体包装一下,需要准备多少包装纸?

(2)如果包装时,只要在四周贴上标签,那需要多大的标签纸?

(3)如果这是无盖铁盒,制作时需要多少铁皮呢?

引导:这里要求的分别是什么?怎样想的?列式并计算。

(4)将它截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

引导:要使表面积最大,可以怎样截?要使表面积最小呢?尝试画图并说明理由。

3.复习解决有关长方体容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1)这个长方体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2)假如这个长方体是盛水的容器,最多可以盛多少升水?

(3)如果在长方体容器里放入0.4 升水,水深多少厘米?

(4)如果长方体容器里水深1.2 厘米,将一个石块完全放入后,水面升高至2.7 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引导:这里要求的分别是什么?怎样想的?列式并计算。

二、想象延伸,沟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联系

结合课件,动态演示:

1.如果将这个长方体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那么切成的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怎样想的?

复习回顾正方体的特征:(1)棱的特征;(2)面的特征。

2.分别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探索实践,感受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1.现在将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为原来的2 倍,正方体扩大前与扩大后,棱长和、表面积、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2.如果将一开始长10 厘米、宽8 厘米、高6 厘米的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借助画图或实物来帮助思考)

3.你还能提出哪些值得继续研究的数学问题?

四、分享错题,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1.回顾作业中出现的错题,尝试归类,选取典型错题整理分析。

2.思考一下,你觉得这个单元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哪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举例说明。

先在四人小组内分享交流,再列举出典型问题在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让学习主动化

本节复习课中,为避免知识复述、就题讲题的单一模式,整节课以问题来驱动。由“一个长方体究竟能引发出多少数学问题呢?”为主线,由此引申出“这些问题又分别联系哪个知识点,怎样去思考解答?”“题与题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你还能想到哪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吗?”问题逐步深入。此时的课堂成为充满挑战和探究趣味的活动阵地,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驱动下,主动地去思考、去交流。

二、想象延伸,让知识系统化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表面积和体积,围绕表面积又有棱长和;围绕体积,又有容积。除此之外,长方体和正方体若有图形转化又会衍生一些关于表面积、体积发生变化的问题。围绕这些知识点,整理复习主线,再沿线索展开显得十分必要。本节课就用一个串联的问题情境,牵引出一系列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等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将易混淆的同类型知识点以题组形式对比呈现,让学生在练习中对比辨析。通过复习课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线”,编织成“网”,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更系统完整。

三、探索实践,让思维深入化

本节复习课中,由图形“边”的变化再到“切分”图形,难度不断增加。学生需要经历探究思考的过程,“想象、比划、描述、画图、操作”等方式都是让学生在“做”中“学”。“还能提出哪些值得继续研究的数学问题?”则鼓励学生继续思考,逐渐形成研究的好习惯。这一探究实践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深入。

四、交流反思,让学习自觉化

复习课前布置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回顾错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同伴建议的影响。因此,课堂中留出交流与分享的时间用于辨析错题,深度反思,学生之间相互得到启发,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从旁点拨,把零散的题目与书本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相关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逐步自觉化。

猜你喜欢
棱长表面积正方体
巧求表面积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出一个具体的数量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拼正方体
表面积是多少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