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屹
德育工作是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合理地进行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从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经验,辅以德育案例,探究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师要重视初中德育工作,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合适的德育内容,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在认识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感恩的精神。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内容
初中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判断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二是通过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社会、对生活形成积极的判断,锻炼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塑造学生积极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健康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评判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會产生消极的想法;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指引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教师要培养学生阳光健康心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结合笔者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经验,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地设置具体的德育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用耐心、爱心、恒心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坚持相知相辅、以心育人的原则,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透过表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以笔者的一个学生为例,笔者来谈一谈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途径。
小明(化名)不听话、爱顶嘴,课后有一些不良行为,和家人关系疏远,表现冷漠,回家常常关着房门不与父母进行交流,或顶撞父母、不听父母劝阻。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开始接触并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观察后,笔者发现,小明虽然在上课时会不听课、爱顶撞教师,但是他认真完成了作业,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上游水平。除此之外,小明在平常的班级劳动中表现突出,做事认真、勤快,甚至会督促其他学生完成自己分内的劳动任务。
针对小明上述的行为表现,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部分教师对小明形成了偏见,会无意识地忽略小明的良好表现。进行一定反思后,笔者与小明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发现该生自小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近几年父母才将小明接到身边,对待小明很严厉。笔者在与小明的爷爷奶奶交流后发现,小明在小学四年级时曾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校园暴力,但他不仅没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甚至被错认为是校园暴力的引起者,这导致小明对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他开始自暴自弃。
在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后,笔者与小明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小明从最初的抵触、抗拒,到慢慢敞开心扉,与笔者开始互动交流,证实了笔者对该生现有道德问题行为的成因判断。笔者向小明解释了四年级时那位教师产生误判行为的原因,对小明在学习及班级劳动中的良好表现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告诉小明不良行为对自身健康发展的危害。同时,笔者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长谈,指出小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引导家长用肯定的语言与满满的爱去感化小明,要耐心陪伴小明健康成长。事后几年,小明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本地的重点高中。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教师需要用耐心、爱心一步步调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深度发掘德育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是非观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个人的思维意识,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他们会习惯性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问题,不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建议。他们无论是在生活经验上还是在知识积累上都存在不足,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想法,使用恰当的教育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笔者为例,在与学生相处时,笔者十分尊重学生,明白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在倾听学生心声的基础上,笔者会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从心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入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找到学生问题的关键并寻找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学府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