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裴华尉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指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暑假期间走向社会,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目标精准化、传播立体化、实施项目化、工作系统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为发力点,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就业创业类、学习创新类、社会观察类、劳动服务类。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它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学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把它作为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措施,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作用,不断加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以参观考察、学习体验、国情调研等形式,深入城镇、乡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理论普及宣讲、依法治国宣讲、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美丽中国实践等活动。在观察和调研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目睹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引领他们更加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激发他们以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学生和生活中,努力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深入城镇社区、山乡村寨、田间地头等,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扶贫、企业帮扶、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社区援助、医疗服务、支教扫盲、农村普法等各类实践教育活动,能促进高校与地方、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通过分区域、分类别、分专题进行调研分析、交流和研讨,形成成熟的调研报告和积极的规划建议。社会实践获取的“一手”学习资料,提升了大学生对乡村社会的整体认识,拓宽了视野,有利于完善并丰富已有的知识架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回到课堂,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宣传部、团委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才能确保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顺利地开展,实践育人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成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没有将相关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仅靠各级团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和宣传,甚至出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虎头蛇尾的情况。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必要的活动经费、相关的制度措施等。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培训制度、安全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实践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实践基地建设制度等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
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及具体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注重表面化的现象较多,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认为只要开展了活动,就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但现实是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实践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切合基层实际和需要。甚至存在“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变相旅游”的现象,以“摆拍”“作秀”的形式拍些照片,通过加盖相关单位的印章来应付任务。有些学校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实践内容单一,实践过程相对简单,相关性不强,仅仅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知识水平、地方特色文化等安排实践内容。实践特色不鲜明、组织管理不科学导致实践教育活动不够规范,实践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制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文件精神和指示,树立知识讲授、社会实践并重的意识,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体系中。通过学分改革,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学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学分与学生综合测评的成绩挂钩,社会实践成果与学生评价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快理论知识的转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社会实践教育总体规划、实践项目确定、实践项目指导,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共青团干部、学生工作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作为指导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启发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及时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才干得到增长。其次,学校应把实践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记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他们在实践指导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和主要载体,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制,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沟通联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建立起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要建立校地双方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增长才干、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他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从教学改革、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社会合作等方面,积极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坚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