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符 洁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管玮玮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欧阳艳桂
近年,中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话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所在的农村地区,部分家庭的中学生也有网络成瘾的现象。因本人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也为一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做过心理咨询,在本人的组织下,征得研究对象及其家属的同意,对笔者所在农村地区的网络成瘾中学生采用存在主义团体心理疗法进行辅导。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定量研究或是思辨性分析,对于个案深度研究和参与式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研究希望通过以团体辅导个案的方式对中学生网瘾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个案中各成员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帮助其通过自身的内在力量克服网瘾。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心理咨询是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用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心理咨询的过程,以亚隆为代表。亚隆的存在心理治疗是一种深度治疗,他跟随病人走到生命的最深处,触摸人类终极关怀的基本主题,使病人从中获得真正的觉察。所以亚隆倡导,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引导病人经验存在和重新觉醒,帮助他们在当下时刻重新认识建构自我世界的方式,直面并且克服这些问题。在亚隆看来,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不属于任何流派,只要对被咨询者有益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存在主义是一种品质,一种思维方式,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是同根的,重视“人”,将被咨询者看成是一个应该被尊重、被理解的独特个体,倾听被咨询者内心的声音,适当给予积极的反馈。亚隆认为,所有一切有利于“人”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借鉴和使用,因此存在主义心理咨询是开放的、包容的。
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网络游戏成瘾)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精神与行为障碍,世卫组织已经将网游成瘾定为心理疾病,网络成瘾与个人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多种,本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界定为,对网络过度依赖并且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比如正常饮食作息、正常社交、学业成绩等。
2019 年6 月开始选取被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对衡阳市雁峰区一村落不同组中学生发放Yong 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评价依据Beard(2001)提出的标准。8 项标准的前5 项是必需的,后3 项标准应该至少具有1 项才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最后筛选出研究对象,年龄为14—17 岁的8 名男生。
拟通过存在主义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咨询者在网瘾戒除上产生一定的疗效。
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研究对象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家访,时间一小时。主要了解研究对象的原生家庭状况,包括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结构、家长受教育程度、亲子关系、暑假时间安排等。之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存在主义团体辅导,团体活动共分为10 次,每周2 次,一次2 小时。为方便团体成员参与辅导,团辅导场地就近选在村部的一间空置的办公室,里面配有10 把椅子,一台饮水机,一台风扇。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根据琼斯及哥朗尼的团体辅导五段理论,将辅导分为活动准备阶段、自我认知阶段、原因探析阶段、价值澄清阶段、活动结束阶段,共五个阶段。具体活动内容见表1。
表1 团辅主题活动设计表格
为期十次的辅导均按照如下环节进行:分享近况导入—主题分享(在游戏情境中轮流进行)—主题讨论(其中包括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团体领导者分享、小组内部分享)—成员反思—总结结束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发言是自由的,没有规定,咨询者也可以随机发言。下一次主题都会在本次咨询结束时提前告知每位成员。全体成员完全以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参与团体,团体的氛围是轻松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带领者真诚地接纳每一位成员,坚信每一位成员都是具有充分潜能的个体,并没有因为现阶段的网络成瘾而给他们贴标签,认为这只是他们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
1.准备阶段。在辅导之初,成员间还有些陌生,通过破冰活动、小组海报设计等,增进成员间的了解,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与沟通,通过本次活动学员之间凝聚力增强。
2.自我认知阶段。本阶段初,领导者通过自己的分享带领为后续学员能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成长做铺垫。此次辅导之后,绝大部分成员开始敞开心扉。在第三次团体活动时,他们开始信任彼此,团体成员之间开始敞开心扉,并且愿意诉说自己的故事。他们大都与父母、教师相处得不愉快,跟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很少。
3.原因探析阶段。辅导访谈过程中发现,网瘾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与父母、教师关系不和谐之外,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和成就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价值澄清阶段。在进行“我想成为……”这一话题的时候,团体成员最开始都是迷茫的,他们对自己并没有任何想法,没有勇气去想象自己优秀的样子。领导者通过目标设定引导学生思考建设性行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目标。原来这些学生都没有勇气。在开展主题活动“我要做……”中,领导者终于听到令人震撼的分享,大部分成员开始下决心要行动。
5.结束阶段。最后一次主题活动时,大家都有些舍不得,回顾了这一个多月的点点滴滴,分享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收获,大家都要流泪了。
在辅导结束后,使用Yong 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8 名网瘾学生进行后测,得到的评估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团体成员辅导评估结果
本次辅导后,对8 名成员又进行了一次测验,有7 名同学结果为不存在网瘾,网瘾的戒断率达87.5%,只有1 名同学仍有网瘾。但在一个月之后,该名同学也已戒除网瘾,这一结果完全出乎笔者意料。但7 名同学的网瘾戒除是与团体活动息息相关的。笔者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居住在这个村落,父辈与其父母都相熟,通过家访及活动中的袒露,笔者与他们建立起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关系,活动过程中及时分享个人故事,带领大家敞开心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他们了解自我效能、成长型思维、解释学、存在主义、非暴力沟通等新思维、新观点,更全面地看待“人”,进而正确看待自己,激活其内在的动力。同时,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像一根根细绳被扭到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麻绳,这种集体的力量对每一个个体都是一种信念。
在团体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多次泪流满面,并且在心里一直感叹:“这样一群人应该被看见、被关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不愿意改变现状,而是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他们处在一个恶劣的关系中,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他们对自我毫无信念,存在感很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成绩差而否定自己,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深信“读书是要有天分的”,把学习不好归因于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不是不够努力或者学习方法不对。
他们常常与父母闹矛盾,甚至产生肢体冲突,但是内心又渴望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他们叛逆,沉溺于游戏,大部分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挫败太多,内心脆弱,而去寻求网络世界的安慰。笔者通过研究,对解决中学生网瘾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调查也表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子女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暴力倾向,对电脑(网络)游戏的迷恋和上瘾可能性高于一般家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彼此信任、充分沟通、充满温暖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由爱而生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能帮助其构建强大的内心,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而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双方缺乏沟通,沟通方式常采用暴力语言或动作,只会令中学生对父母敬而远之,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父母需要提升自身素养,父母要学会“爱”孩子。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平等地教育或引导。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建立信任,多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孩子的动态。
目前很多研究也都提出要关注网瘾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次团体辅导也发现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应该被关注。如果仅仅只是关注其网络成瘾这一行为表现,而采取说教手段或者采取强制戒除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有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造成双重伤害。更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关注其心理层面,身心是和谐统一的,很多心理问题会外化表现为行为问题。我们应该更专注这一代中学生的心理,与其建立连接,为他们打开心门,并且真诚地去倾听。学校心理咨询可以主动邀约,定期为网瘾中学生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团体的力量及自身的努力,克服网瘾,走出困境。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业成绩对一个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其实每一位网瘾中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班上的佼佼者。然而事实却是,他们不但成绩差,还有网瘾问题。分析案例可以发现,他们因为网瘾重、成绩差,父母、老师都对他们很失望,而且也不抱希望,这部分中学生成了被边缘化的人,他们也开始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这部分人恰恰需要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他们对学业失去信心,但内心深处又希望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飞速期,其心理的发展速度赶不上身体的发展速度,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网瘾只是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支持的缺失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在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来自父母、学校教师与社会更多的关爱与包容,父母、学校和社会应该引导中学生的发展方向,并且有方法、有耐心地帮助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