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平
【摘 要】 研究表明,学生起初喜欢劳动与技术课程,更多的是新鲜好奇,持续的好奇促进了兴趣的养成,然后去体验、收获、成长。作者结合《缝沙包》这一具体的课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劳动与技术课堂怎样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好奇心;激趣;高效课堂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而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调查显示,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有:
(1)劳动与技术课强调手脑并用,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看到创造的成果,收获成功的快乐。而学生学习有些科目时,长时间面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枯燥无味。
(2)勞动与技术课,场地开放,形式多样,能让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时,场地和形式相对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3)劳动与技术课课堂氛围宽松,学生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而学习语数等科目知识时,总感觉有较大的压力感,总会为学习成绩而担忧。
因此,劳动与技术课不仅能缓解学生上其他学科课程所产生的压力,还能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进行有目的的创造,能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学生起初喜欢劳动与技术课程,更多的是新鲜好奇,持续的好奇促进了兴趣的养成,然后去体验、收获、成长。
那么,劳动与技术课堂怎样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呢?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缝沙包》一课为例,谈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真正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一、钻研教材——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课前,在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揣摩参考用书的基础上,教师就假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做?”教师尝试各种针法,反复练习,边做边思考边总结:线的长短粗细以多少为宜?是不是什么布料都能做?可以用什么代替沙子?每种针法难易程度如何?教师这样提前动手实践,记录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实践经验成了教师不断设疑,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资本,做到心中有数进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早地看到自己相对完整的作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前交流——轻松随意,目的明确
丢沙包是一种传统游戏,可能有些孩子没有玩过,教师进行课前谈话了解情况:“同学们见过沙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似简单的问题,既是了解学生对沙包的认识程度,又为后面的创意沙包的制作埋下引子。“你们玩过沙包吗?有什么游戏规则?”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此时,教师把部分学生对工具材料的把玩转移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你们知道老师小时候丢沙包的游戏规则吗?”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这时,老师说出传统丢沙包游戏的规则,总结得出:这个游戏既训练个体的敏捷性,还考验小组配合的默契度。然后教师相机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或眼神,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意思,学生猜对后,老师告诉学生:“看来我们之间很有默契,相信这节课通过我们的配合,一定能攻克技术难点,创作出完美的作品。”随后,教师跟学生约定指令(老师的一个手势或一个数字让学生或听或看或做)接着,教师拿出一个沙包与学生简单地玩一玩,让学生迫不及待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沙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三、探究过程——自主学习,收放结合
在认识缝沙包的工具和材料时,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工具和材料,你有什么想说或者有什么注意点想提醒其他同学的?”引导学生总结上一节课的经验,让学生说自己的事要比听老师教条式的讲授更有效。教材中看似差不多的项目,其要求掌握的技术点是不一样的,前一课《钉纽扣》要求学生掌握穿针、引线、打结,而《缝沙包》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针法。在示范针法环节,教师提前录制了操作视频,目的是可以观察学生的观看情况,可以随时暂停、提问、指名演示,及时纠错,缝制时给学生选择权,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针法进行缝制。
《缝沙包》一课介绍了五种针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五种针法是不现实的,可以分几课时练习,也可以将较复杂的针法留到课后继续探究,但要讲明针法的优点,确保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好奇心犹在。
四、拓展延伸——举一反三,集聚灵感
有一位老师曾经说:“学生做的这些手工就是垃圾,上课做一下,下课就扔了。”事实上,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是手艺不精。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学生第一次做沙包,不完美是正常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引导他们通过比一比、丢一丢,看看谁的针法好,谁的沙包不漏沙,夸夸别人的优点,找找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次的制作总结经验。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沙包及其他布艺作品,再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课后必然会继续完成。当然,老师要定时了解学生的进度,给予适当的指导,甚至和学生一起游戏,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思维训练——催发情感,激活想象
陶行知先生说:“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如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劳动与技术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是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要选择质地较密的布料?”“为什么线的长短以一个手臂的长度为宜?”……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它能让人的思维更缜密,行动更合理。
在教学《缝沙包》这一课的各个环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紧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层层设疑;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迫不及待地想尝试新的创作,无比期待下一节劳动与技术课。
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感受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