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田 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一学段(1~2年级)关于朗读的目标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统编版语文第一学段教材共109篇课文(含识字),其中104篇课文朗读提示均是“朗读课文及相关提示”,这为学生朗读课文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和策略,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关于第一学段朗读目标中的“学习”两字。
教材中朗读提示有意识地渗透了从字、词到句、段,再到篇章的朗读训练梯度。本文从字词、句到段、篇谈一谈如何借助教材中的朗读提示指导学生朗读。
“正确地朗读”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朗读时要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断读、不重复。要做到这些对于初学朗读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教材中的朗读提示给了学生读准字音的指导。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及《语文园地》后的朗读提示,帮助学生在朗读起步时过好读准字音这一关。除了读准声母、韵母外,读准声调也经常被我们忽视:如第三声的调值应该是214,读成211,只降不升。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中四个动词“奔、涌、长、耸”中,尤其是“涌”和“耸”的第三声一定要把214的调值读满,否则滚滚江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和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的壮观就无法体现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区分“字音正确(拼音正确)”和“朗读正确(字正腔圆)”。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朗读提示,不仅告诉学生哪些字的音节是什么单韵母,还提示如何读准字音,口型大小开合度不一样,读出的音就不一样。读准字音要咬字清晰,吐词响亮,字正腔圆,这是低年段学生朗读训练非常重要的一步。
词素是构成词的要素。词,从语音形式来说,有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单音词本身就是一个字,对于双音词和多音词,就必须把它看成一个整体。朗读时要力避学生拖腔拖调地信口唱读或一字一顿地顿读。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我画了一个绿绿的太阳”这句话,如果读成“我—画—了—一—个—绿—绿—的—太—阳”就不能准确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感情。只有以词为单位,把词素连起来读(有时还要把一个词组的几个词连起来),才能清楚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朗读提示和《语文园地》里的“词语加油站”及“字词语运用”栏目中都有词语、短语的朗读训练和积累的要求。
教师在指导词语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词的概念,朗读时把词素连紧一点,相应地,词和词之间的空隙就稀疏一点,这实际上是流利地朗读的基础。
词语朗读提示中既有实词也有虚词。朗读实词要让学生结合语境联想、通过声音表现事物的形象及自己的感受。
朗读虚词要放在语境中体会,第一学段课文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特别多,教师要精心指导。例如,“的”字在课文中是高频词,“金黄的沙滩、雪白的浪花、快活的脚印”,朗读要注意“的”字轻而快,声音往前靠,读出什么样的沙滩、浪花和脚印。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我们说话、写文章,总是一句一句地进行的。朗读也是如此。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从而建立相对应的句子概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朗读提示“注意句子的停顿,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问句、长句子,读出不同语气的句子等”为指导朗读提供了方法。
所谓停顿,是指夹在一串音节中的空隙,这个空隙有长有短。“停”(用“ |”表示),指语音间的断;顿(用“∧”表示),指语音间稍长一点的停留(语音不断)。
1.标点符号的停顿
读好停顿,首先要学习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相对长度。其规律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 逗号>顿号。如:
朗读时读出逗号和句号停顿时间的长短不一,逗号停短一些,句号停时间长一些。读出句子大体的意思:“多长时间,有花有草的地方怎么样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又怎么样了。”
2.语法要求的停顿
句子是按照语法的规律构成的,要清楚地读出它的意思,必须根据语法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停顿。
①句子中的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如:“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这种训练,从开始学习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就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句的概念,按照语法结构停顿进行流利的朗读。
②长句子中的停顿。必须分清长句的主干和枝叶。低年段教材中的长句子常常带有介词结构,读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要停顿。如:
阅读中紧扣句末标点,指导读好句末语气词,可以很好地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1.不同的语气词,不同的语气
朗读这三句话,可以从三个语气词“吗、哪、吧”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关注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的作用,读出青蛙和小鸟说的意思。第一句,句尾的轻声字“吗”在疑问句中的发音要上扬,要拖长,强调天很小;第二句,句尾的轻声字“哪”在感叹句中的发音要轻快,重音在前,读出天非常大;第三句,句尾的轻声字“吧”在陈述句中的发音轻而短,带有肯定的口气。还可以辅助以动作、表情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青蛙、小鸟说话的神情和心理。
2.相同的语气词,不同的语气
句末的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朗读,要把“呢”字拉得比较长,读出疑惑的语气;而用在陈述句中,是告知原因。教师还可以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同“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语气和情感的强弱程度,让学生发现,在陈述句中是小鱼告诉小壁虎自己尾巴的用处,语速不急不慢,语气平和,而在感叹句中小鱼突出自己的尾巴很重要,把重音落在了“拨水”上,读出了不能借尾巴的肯定语气。
读好句子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1.读懂课文
准确地读懂一段话,是流利地朗读的基础,如果对“写什么”一知半解,那么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读流利的。同时,读的过程也是有效理解内容的过程。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朗读提示:“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想象、借助插图”等,对如何读懂一段话,提供了很多方法。
2.读清层次
一个段落的篇幅有长有短,特别是稍长一点的段落,作者写作时都有他的思路和层次。理清了段的思路,朗读时通过适当的停顿、重音等处理就能读出段的层次。从课本来看,段的形式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总分。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几种模式。②并列。主要特点是句与句之间紧密联系,并列相连。③递进。主要特点是句与句之间也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例如上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中第一自然段。
1.清晰文体,读出特点
统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材,儿童诗占了35%,记叙文占了33%,童话、寓言占了26%,古诗占了5%。
根据文体特点,借助朗读提示,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①诗歌。朗读时要注意其独特性,一边想象一边朗读,讲究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提示: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有问有答的特点。读句子,想画面。②记叙文。朗读时,要接近于口语,就像在叙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要读得亲切、流畅、有声有色,使听者喜闻乐见。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提示: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③童话。朗读时重在分清角色,注意转换,平稳叙述,合理停顿。注意读好独特的修辞手段,如象征、比喻等。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提示: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握基调,读出情感
作家写文章,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朗读就要通过声音、气息,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基调”,即作品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一般来说,不同的文章基调各不相同。如《秋天》的心旷神怡,平缓轻舒;《找春天》的生机勃勃,轻松欢快。教材中的朗读提示和课文中的小气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基调。如:
朗读时为了体会气泡中的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小白兔对雪孩子离开时的不舍,可以把“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和“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两句对比朗读,让学生发现,“,”更能表达小白兔难过不舍的情感,而“!”则是表达高兴激动,显然这里用逗号更加恰当,从而把握文本的基调,体会雪孩子舍己为人的品质。
触摸母语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我们要用好教材的提示,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把阅读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