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彤
摘 要:生物是一门具备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而初中正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启蒙阶段。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也相对较差。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学习新型的教学理念,加快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能真正喜欢上生物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学习兴趣;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44
生物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涉及医学、遗传学、动植物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个尖端领域,学好生物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生物学的理论以及定义均相对复杂,学生理解记忆起来相对困难,因而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是十分重要的[1]。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型教学理念的普及,初中生物教学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对初中生物的重视程度仍较低,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分析探讨了当前初中生物教育中尚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创新建议。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落后,对初中生物的重视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都只看重升学率,对生物这门“副科”的重视程度偏低,导致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创新教学方式。同时,由于生物不在中考的考试范畴,所以学生的学习意愿也普遍较低。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2]。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乡镇中学以及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尤其是生物学科,教师的配备相对较少,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大多数时候只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缺乏足够的精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时,很多中学都不注重对生物教师的培养,缺乏制度化、科学化的培养方案,导致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止步不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单一,生物课堂的学习氛围沉闷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相对烦琐,且知识抽象,再加之学生是首次接触生物知识,生物学思维尚未形成,知识消化、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以染色体、基因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例,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且晦涩难懂,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活跃课堂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一部分教师仍采用枯燥、单一的灌输式方式开展生物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没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需求,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不仅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例,一些教师虽然能按照流程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但常常会忽略讨论环节,学生大多未经严谨、细致的思考便直接得到答案,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设备缺乏,开展生物实验的机会较少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大部分中学尚未完善教学实验设备,实验经费不足,所以常常会出现两个甚至是几个学生共用一个实验仪器的现象,部分学生根本来不及理解实验过程,课堂时间就已经结束。甚至部分经济水平落后的中学尚未设立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导致很多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同时,虽然一些学校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资源,但生物实验课程的设置较少,且对科研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進行生物实验的机会较少,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此外,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物课程的兴趣,所以常常无法意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觉得实验过程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能记住重要的实验结果以及理论,但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探索,根本无法理解实验的重要转变过程及其内在的原理。
(四)评价方式落后,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果,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加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体会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荣誉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生物教师都更加关注成绩良好的学生,上课的提问环节也更愿意指定这些学生来回答。而且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久而久之,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被放弃的感觉,这不仅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也会伤害其自尊心。由于学习动力不足,且学习信心丧失,其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落后。
二、加强初中生物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转变传统的重知识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素质、人格教育的重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常按照整齐划一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需求、学情以及课堂氛围的关注度较少。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性认识,充分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多渠道收集资料,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另外,创新教育具有问题性的特征,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营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以激发其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课本上将绿叶比喻为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还能‘生存和‘生产呢?”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上寻找答案,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集中发言。待问题解决后,教师可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通过逐步引导,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水平,所以教师应主动提升自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起高水平的生物师资力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提升生物知识的生动性以及形象性,以帮助学生消化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细胞分解知识的学习为例,对于学生来说细胞存在于身体的各个角落,但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细胞的真实分解过程,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以及有效性。同时,在保障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生物知识的科普视频,以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世界的美妙,以调动其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让抽象的生物理论具体化,教师也应积极开展模型教学法,利用模型对一些生物学现象进行展现,以帮助学生牢记重要概念。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生物实验模型。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3]。
(三)创新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课在初中生学习生物知识、认识生物世界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提高对生物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以完善生物教学设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也应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创新设计实验课程,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常呈现出情绪化以及无意识性的特点,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常常会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虽然上实验课的意愿较高,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本次实验的学习目的以及具体要求,引导其认真探究实验内容,集中学习的注意力[4]。同时部分生物学实验可能会受到季节、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选材时要基于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实验课程,寻找适宜的实验材料。另外,为保障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应提前进行预实验,如果失败,需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探索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要领,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四)创新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仅凭借考试成绩也无法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创新评价机制,从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并给予其充分的鼓励以及科学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生物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决不能采取放弃、任其发展的态度,应给予其针对性的辅导,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能真正地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快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们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促进他们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張高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2017(5):195.
[2]张爱霞.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 2017(1):63.
[3]林惠玲.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考[J].考试周刊, 2018(8):149.
[4]王清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 2018(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