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文化有很多应用方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更多学习体验。教师要充分挖掘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供良好的依托,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挖掘知识内容背后的文化素材。首先,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背后包含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很大程度地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提供新的视角。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多分析教学知识内容的特点,善于利用各种知识点背后包含的文化素材。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的渗透,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通过这些文化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识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会形成良好的整体教学开端,会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充分,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学习探究兴趣,从整体上提升课程教学的综合实效。
比如在“时、分、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个知识点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通过文化内容的分析建立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计时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给学生讲解从古至今计时工具的演变历程,从日晷、沙漏、水运浑天仪到如今的摆钟、石英钟、腕表等,然后教师及时引出现代计时工具中的时、分、秒等单位,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节课的核心知识要点上。这种灵活的教学构建方式很好地让学生认识这些延伸的知识要点,让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理解、记忆理论知识。
利用数学史中的相关文化要素。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数学史中包含的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为了让学生建立对一些特定知识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合理引入数学史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了解。这能够给知识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效果,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入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而且学生会受到数学史中的文化要素的引导和启发,教学效率会更高,学生的学习收获也会更为丰富。
比如在讲授“圆”的相关知识时,对于π 这个概念的解读,教师不能仅仅从课本中给学生分析这个概念的界定,应当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步认识π 是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的一个常量,随后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史内容,让学生了解π 这个数学量的确定历程。最后,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π 最早是由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知识学习印象。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文化要素。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生活素材和资源,尤其是包含文化要素的内容,极大地增添理论知识的学习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并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很好地吸收知识。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来自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资源。这样的方式既能够让活动更具探究价值,也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更深入的启发,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要素来辅助知识教学,让学生对这个知识要点建立更牢固的学习印象。教师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东方”。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东方的对面就是西方,也就是太阳落山的方向”这个知识要点。待学生对于不同的方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拿出指南针,为学生讲述指南针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是用来确定方向的重要工具。辨识方向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后续指南针的应用是对这个生活化主题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生活中文化要素的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