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佳
【摘要】小学音乐作为一门生动趣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创新性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这一教学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本文将谈谈“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之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小学音乐;欣赏课;鉴赏能力;教学策论探究
教学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需要每位教师都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与积累,进而创新。本人在小学音乐课堂实施欣赏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欣赏教学模式更多教师关注的是作品的基本情况,例如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等等。教师过多地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主观映像灌输给学生,但不作有意义的引导和拓展。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缺失了欣赏课所赋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的过程,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特别是每到教学互动时除几个拔尖的孩子参与,其他孩子则旁观。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鉴赏音乐的兴趣。
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大力推进新基础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研讨的"东风"吹进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教学。“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着重体现在:明确指出教师要“舍得放”,要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将音乐课堂打造成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场”,让学生发现音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这过程中能够展开自主性的学习,探究音乐中的奥妙,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下面我将谈谈在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之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研究。
一、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为主体。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阶段,很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课堂,而是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处在被动的接收知识的位置,缺乏课堂的参与性,失去音乐学习的能力。
(二)专注教案设计。很多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上都非常的细致,设计教学环节也非常充分,但是在课堂的呈现上却并不理想,缺乏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等等,课堂并没有因为教案的设计而有趣,而是一如既往的沉闷。
(三)教学内容不明确。教育大环境下对音乐欣赏课的不重视,导致有些音乐教师对欣赏教学工作的随意性,没有对学生进行递进系统性的教学,每单元在欣赏教学内容课堂上播放全曲欣赏,走马观花,导致学生对音乐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得到音乐知识体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新基础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有机融合
“新基础教育”是指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同时正视差异性、正视个性、关注生命、关注课堂,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在“重心下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基础教育”精神感召下,我们遵循以审美为核心基点,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看学生、看课堂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习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得到“审美”的体验、“生命”的尊重,活出“生命”意义。
三、“新基础教育”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
“新基础教育”指导下的课堂师生最突出的表现是有“互动”、有“生成”、有“成长”。课堂中重心下移应成为教学的实践基点,注重结构的有向开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多维度教学形式的创新更能将课堂的氛围进行趣味烘托、锦上添花,让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更有兴趣,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一)重心下移,提升课堂趣味性
“新基础教育”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更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在以往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中课堂上重点放在教师“教”上面,忽略了学生“学”的能力,所以首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徐冬青教授在多次“新基础教育”研讨中也提出:在课堂教学每个步骤中,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障碍点和生长点,提高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资源,尤其是指向核心目标的资源的敏感度,捕捉、放大、提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关注了课堂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实现了课堂重心的下移。
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前,我尝试把几段能代表角色形象的音乐节选出来,先鼓励学生用“音乐的耳朵”聆听,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打开学生的思维:“看谁的眼睛会说话,请同学们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诉大家……”学生结合自己的听觉体验和生活实际等,亲历过程,这时“愉快”“危险”“紧张”“喜悦”“洋洋得意”这些情绪从孩子们的眼睛中流出,他们仿佛看到聪明的彼得、愉快的小鸟、凶狠的大灰狼等等,孩子们在有趣的聆听、体验、模仿中乐不思蜀,很自然地在接下来辨认乐器、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中都表现很积极,角色情绪也把握得很到位。
而在《思乡曲》这一课感受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这个知识点时,我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小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力和组员之间的合作力,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发言,让孩子从中获得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学会欣赏他人。如有一组学生就能在合作中用简单的律动体验旋律的起伏,旋律向上时,双手从腰前做波浪上举至头顶前方,旋律下行时双手由头顶做波浪至腰间,音乐声中错落有致的肢体律动美极了。更让人惊喜的是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互动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内在潜力被更深地激发,他们甚至感受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乡之情,深化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这一课孩子在体验中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情感体验都得到升华。
(二)结构开放,增强课堂灵动性
小学音乐欣赏课,主要是构建起音乐的框架,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么没有注意乐曲的整体性进行感受,过分重视某一个局部知识点的传授,缺乏整体思维;要么一味笼统式的聆听,没有立足于学生立场进行有效的具体的目标制定和教学系统推进。
针对这一情况,“新基础教育”理论中“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改变了原来欣赏课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和认识,改变了点状的、孤立的教学行为,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挑出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认识框架,以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长段的整体视野,透过其不同的知识点的表面,发现这些知识之间存在的共有的本质联系和内在的结构关联。
例如:《维也纳的音乐钟》这一课充分以钟声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主地进行音乐的鉴赏。启发学生用“画”的形式表达出你听到的钟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一起模仿钟的声音“dong”,边模仿边感受乐曲力度、速度、情绪、结构。最后,孩子们在乐曲中聆听老师娓娓道来故事:乐曲描述的是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亚纳宫做客,人民欢迎他的情景……整个体验过程分步骤、有层次地行进,问题的设立也是有难度的递进加深:“为什么你觉得音乐被分为了四段”“你能听出四段音乐中的相同点吗?”“每一段的音乐情緒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对第一乐段的分析,形成学习的“结构”,再辐射到其他乐段的学习鉴赏。这种“长程两段”教结构用结构的学习模式,在同单元第二课《灵隐钟声》学习中学生很自然会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乐段分析学习,围绕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几次?有什么不同,感受电子琴模仿的音色特点以及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的要素变化,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实现有效学习。
(三)创新形式,“翻转课堂”主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给生活带来改变,在教育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共同发展的全新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权利掌握的自己手上,教师将“重心下移”,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处理问题,并参与进问题的解决过程。这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创造。这种创造不是纯粹为了让课堂热闹起来,而是教师真正根据学情,设计更有益于学生理解的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新思路,以学生的需求为杠杆,撬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动机和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例如:《京调》这一课的教学,我就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将《京调》这一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录制戏剧班同学排练作品的短视频播放给学生观摩,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够有学习方向和目标。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是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京调》是《红灯记》中的一个唱段,通过信息技术的了解知道戏曲的四大行当、各个脸谱演的代表的人物性格特点、戏曲中的乐器伴奏都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应该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京剧唱腔的模仿,感受京剧表演魅力,模唱《京调》中的经典唱段,如果可以你还想在《京调》中加入什么乐器伴奏,为什么?和学生的互动性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更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
例如:《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处在活泼爱模仿的年龄,想象力很丰富,课中结合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展开情景教学设计。以讲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背景,在故事的描述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应的情景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整个情绪,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想象这些玩具都在做些什么,模仿并创编玩具“兵”的形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一起踏步律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及音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教学目标自然事半功倍。
俗话说“万事头难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已经启程,此时,阳光正好,意兴正浓。我将继续在“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路上常反思、勤总结存在的问题,完善音乐欣赏的教学手段、充分重心下移、创新教学形式,以此来提升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具体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注重结构的有向开放,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实施,这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应变能力、资源使用意识,还有教师终身学习与不断反思的能力,这也是所有一线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更惊喜的成长,教师将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提升,真正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朱蓉蓉.创设情境,让音乐课堂激情飞扬[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10).
[2]彭双印.核心素养视野下音乐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当代音乐,2018(1).
[3]崔秦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教法优化研究[J].成才之路,2017(24).
[4]叶澜,李政涛.“新基础教育”研究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
[6]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