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高校“金课”教学体系设计

2020-12-20 10:20郭翠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课课堂教师

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37。五年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推动”到“实现”的转变,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迈入目标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的新时代,也预示着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在学生质量,关键在师资队伍,抓手在课程建设,路径在“金课”打造。“金课”打造的关键又在哪里?必须找出问题,找准硬核问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专门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些学校‘水课’过多。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宽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3]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这一《通知》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同时也标志着打造“金课”已成为高校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改革着力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这一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要素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口。如何在政策驱动下设计和打造“金课”教学体系,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理论教学问题分析

从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属于理论还是实践范畴而言,“金课”教学体系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理论教学金课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践金课教学体系。

“金课”就是“含金量高的课程”[5]。教育部吴岩司长将“金课”明确归纳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我们要下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6]。这五类“金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几乎覆盖了高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类型。从高等学校的实际教学设计来看,打造“金课”主要表现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只有抓住了课内、课外这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金课”教学体系的打造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全面梳理影响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影响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主要问题”[4]。纵观高校教学体系,高校课堂理论教学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70%~80%,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增加能力、训练思维、提升素质的主阵地,师生主要的教学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教学上。但是高校课堂教学却一直被人们所诟病,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在台上滔滔讲、学生在台下静静听,言者谆谆,听着邈邈,学生收获不大。教师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现象十分严重,时间一久,学生昏昏欲睡,消极应付,“熬课”现象产生。教师也兴趣索然、得过且过,只满足于完成教学时数,疲于应付,产生职业怠倦。这一现象与新时代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符。问题的症结在于课堂教学没有做到三个有效转化:一是没有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知识的呈现,是按照知识的逻辑进行的结构化编排,可供学生看和读。但教学体系不仅要考虑知识的逻辑体系,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它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充分备课,着力解决讲什么、怎样讲,善于把课本静态的、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生动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样的转化,学生的课堂学习就会效率低下,获得的知识只是外在的知识、记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或许能满足学生的考试要求,却不能内化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力量,甚至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羁绊,使学生沦为被人们指责的“书呆子”。二是没有把课本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系。学生学习不是简单看书背书,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贵在活化利用。知识就像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光记住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把这些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起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着力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实现了这种转化,学生的学习就不会简单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而是会化为思考的习惯、主动的探究、能力的养成、行动的力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布鲁姆将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这六类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7]103。其中,知识是最低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评价为最高层次,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阶。三是没有把教师教的主体性转化为学生学的主体性。只有教师认真教、没有学生认真学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好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热情和活力,师生同频共振,相互激发,教学相长,呈现出“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8]的状态,这样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状态,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学。

显然,高校课堂理论教学“金课”体系的打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澄清问题,梳理问题,紧扣症结,围绕“三个转化”,聚焦“三个转化”,在转化中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金课”。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实习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实习实践教学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特别是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二者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就业创业的水平。但是,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有人提出要将之取消,这表明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十分严重。

本科教学的实习实践问题日益突出。从实习学生来说,有些学生大四忙于考研或就业,认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实习的价值和意义,不把实习当回事,实习走过场,敷衍应付,糊弄作假,只签实习意见不真实习,实习效果很不明显;从高校指导教师来说,有些指导教师也没有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真当回事,指导缺位,疲于应付,或根本没有指导;从实习基地或单位来说,实习基地或单位囿于自身利益,对接受大学生实习没有积极性,配合支持的力度不够;从实习基地与高校的关系来说,高校高高在上,未能与实习基地建立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有的实习基地如农村的中小幼校(园)或民办校(园)多是因为教师缺乏而接纳使用实习生,并不是真正想培养、指导实习生。

本科毕业论文问题更加突出。从学生写作态度来说,目的不明、动机不纯者占比不少,网上抄袭、枪手代笔、学术不端者确有人在。从毕业论文选题来说,陈旧老套、大而空、脱离实际、价值不大的论文题目比比皆是。从论文框架来说,从题目到分解不知如何下手者有之,题目与一级大标题之一完全雷同者有之,一级大标题之间不在一个逻辑层面者有之。从论文摘要而言,写法可谓五花八门。不知摘要是什么者有之,将摘要写成中心概括者有之,将论文开头写成摘要者亦有之。从论文行文而言,语句不通、段意不明、格式混乱、表格不当、错别字多、标点符号错用等甚为突出。从参考文献运用来说,查阅方法和查阅路径缺乏,查阅文献不能取高标;文中不会标注参考文献的也有人在;查阅后不阅读、不筛选梳理者较多;对文献不会选用、不会著录者更多,如有的学生标注的参考文献中明明著录的是某书某版本中的某页,结果指导教师在核查本作者本版本书的这一页这一段时根本就没有这段“著录”,这样的现象甚至还不只是个案。从论文查重角度看,学生为了查重过关,可谓是八仙过海。只要查重过关,随便修改,句不成句,段不成段,词不成词,甚至家乡话、方言也掺和其中,不知所云。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将一篇八千多字的本科论文修改得查重结果为零。

综上分析,实习实践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切实的问题,这就导致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意义和学习价值,背离了初衷。这样,势必造成大学四年实际上沦为“3+1”的大号专科,学生的质量水平严重下降。调查发现,造成实习实践教学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个脱节: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结合实际,导致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理论知识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实践具有总体化、同时化和现实化的特点,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瘦身”,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大浪淘沙般地去粗取精,彰显理论知识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9]81美国学者戴尔在“经验之塔”理论中说:“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10]5戴尔在《视听教学法之理论》中说:“我们要如何助成有效的学习呢?这里有三种情况可以改善学习:(一)适宜的动机——为什么,(二)显著的目标——什么,(三)完善的应用——怎样。”[11]14他倡导“永不忘记的教学”,必须实行教学革命。因此,在戴尔的“经验之塔”或“经验锥体”中“做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在三个大类十一个层次中占居两个大类和九个层次。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是真正理解和识记理论知识的关键路径,只有与一线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活化知识,才是真正地与自我相融一体的知识。二是学校和社会的脱节。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生态与社会上复杂、丰富、多变的生活场景对接不上,造成学生听讲和学习了课堂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一是表现在教师讲和学生学的知识陈旧,与社会实际脱节,与现代科技发展脱节,与一线教育教学现况脱节。二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仅仅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间接学习,不能将理论知识推向应用实际或指导现实问题的地步,即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境界层次还不高,还很不到位。实习实践不仅是助推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学习、深刻领会和切己体验的关键环节,更是检验课堂知识、运用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现实、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路径。学生不能满足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要去实践、去探索,结合现实需要和问题,把毕业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正如皮埃尔·布迪厄在《实践感》中所认为的,实践既是理论的现实化,又是对理论的否定。实践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实践具有总体化、同时化、现实化[12]115。教师不能只钻研学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能不阅读、不学习、不思考,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或照着PPT读念,而是要时刻学习,积极向上,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发现问题,并将体验和感受及时渗透到育才育人的过程之中。大学教师更要学习和领悟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宣讲、指导和教育,要有课程思政意识和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各科教学始终,确保各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学生来说,学校不能是象牙塔,不能满足于沉浸在自己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要开放,要从现实社会中汲取活力和力量,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之所以是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正是因为在实践里才能展示出理论的多方面性。因此,实习实践“金课”教学体系的打造必须遵循问题导向,针对“两个脱节”、聚焦“两个脱节”,在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良好的实习实践“金课”体系。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金课”教学体系的打造策略

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金课”打造,还是实习实践“金课”打造,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努力和学校管理的支持。正如教育部所指出的,高校的教师、学生、领导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针对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化改革,切实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

(一)学生忙起来: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教育部强调,“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必须扭转。大学生要忙起来,关键是抓住这个“忙”字。“忙”,首先表现在时间上,每个大学生都是24小时,不同的是这个时间如何安排设计得紧张、活波、严肃、有序?课上课下、一周五天、周六周日、节假时间等如何有效安排?真正忙起来,必须在时间上设计安排周密,有一种争分夺秒和时不我待的时间感,有天道酬勤、闻鸡起舞的天道法则感。“忙”,还表现在心中有学业正事并对之念念不忘、心甘情愿地持续努力上。必须用心思考和践行读什么专书名著、怎么学好必修课、怎么学好选修课、查阅什么资料、采取什么方法、如何早晚锻炼身体、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或学年论文、如何做好实验实践等问题,必须把心思、时间和精力全部聚焦在学业上,要像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给广大青年所提出的四点希望那样:“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13]时隔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第二要热爱伟大祖国,第三要担当时代责任,第四要勇于砥砺奋斗,第五要练就过硬本领,第六要锤炼品德修为[14]。不管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实践教学都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深度思考:毕业了我将是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做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统一?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做人的德性、有做事的本领,要学会批判性思维。有资料表明,中国大学生与西方国外高水平大学生相比,书的阅读量明显不足、探究的精神明显不足、与现实社会和行业企业联系明显不足。因此,在高校“金课”教学体系的打造中要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和带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提升学生“5个E”上下功夫,即培养学生的“知识探寻的能力(Enquiry)、实践能力(Experience)、创新创业能力(Enterprise)、沟通合作能力(Efficacy)、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Engaged)”[15]。“金课”打造一定要让学生在“5个E”的能力培养上有明显的获得感。至少要做到三点:第一,在课堂理论教学前让学生加大阅读,带着问题学习。第二,在课堂上要做到师生互动探究问题,进行一场“课堂革命”。“课堂革命可以看作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大学教学改革从教学工作外围进入核心的表现,是大学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要求的反映。概括来讲,课堂革命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课堂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培养不高的局面,升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重心,奠定高等教育强国的牢固基础。”[16]第三,课后在实习实践中验证问题。在实习实践教学中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改革,让学生在真实、复杂、丰富的生产生活和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寻找问题,开展行动研究,真题真做,把论文写在现实生活的一线,写在实习单位的难题解决上,写在为祖国发展建功立业上。这样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求真务实的,不会再是虚假应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嗅出知识的味道,体验到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师强起来:教研结合、育人为先

当前高校教师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评职称和论文课题上,忽视了大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7]。高校教师的第一职责是立德树人,一流的大学主要看的是能否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要“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把主要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前沿动态及时反馈到课堂上,要认真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加大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衔接。研究证明,教学学术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授课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难以体现“两性一度”的“金课”要求。因此,问题导向是“金课”打造必须依据的重要理念,通过问题导向中的“问题”激发,促进师生循着问题进行思考、共同探究和深度学习。问题导向,首先是问题意识和要引发问题。“所谓问题,是个体对现有条件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是研究讨论并需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科学和知识的增长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既是已有的知识之果,又是对未来知识的刺激与探究;在对问题的追问、探索、解决过程中,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18]二要主动设计问题。问题导向的关键是什么问题及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对待问题?“问题导向,突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化解一个个矛盾达到成功的目的,从而推进事业前进,实现创新发展。”[19]教师要在备课中结合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在思考中积累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质。同时,教师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20]273运用知识就必须与实际相联,在实践场域中生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要及时评价问题。高校教师培养学生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思维、视野、价值观等方面,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要不断反思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能力是最为核心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最正确的等问题,在持续的经验积累和问题反思中,不断增强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不断培养和造就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能担负“中国梦”实现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管理严起来:评价驱动、制度保障

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打造“金课”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教学革命。课堂教学革命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教学深度改革,教学管理层面必须强化教学管理革命,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监控,形成质量文化,以此激发师生有效教学、打造“金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主动设计“金课”。要明确“金课”的质量标准,规范和提升教师上好课的意识和能力,对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适当增加学分,鼓励更多学生选修。二是主动塑造“金课”。对于“金课”教师,学校要给予该教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榜样示范,典型引领,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精品课程。三是主动支持“金课”。加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总结经验得失,加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培训,支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鼓励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硬核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队伍,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合理,取决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基于问题导向的“金课”教学体系,必须聚焦于大学课堂理论教学的“三个转化”和实习实践教学的“两个脱节”的转变,必须始终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课堂理论教学的“金课”和实习实践教学的“金课”,进而实现真正的高校内涵式发展,取得高质量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金课课堂教师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美在课堂花开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