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敦煌市吕家堡中学 王 新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在45 分钟的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有利于其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探究者。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会有效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还能让学生的个人学习结构越发完整。在小学阶段,大多数教师忽视了预习环节的设置,影响了部分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教师要认识到预习活动对于学生思维发展和头脑灵活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在课前,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预习任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借助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高效利用时间,由浅入深地接触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并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个性化的质疑,让学生自己明确在课堂学习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某一节内容中有哪些疑惑点等。学生自主接触数学知识、自主提出问题,在课堂中结合教师的讲解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能够促进个人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锐角与钝角”之前,教师要先明确整体教学目标,即“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角的比较”。在教学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合理的预习任务。针对二年级的小学生,其理解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接触新的知识。比如: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锐角和钝角有什么区别?怎样画一个锐角?怎样画一个钝角?需要哪些工具?锐角和钝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将这些问题罗列在学生的预习学习任务中,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自主探究活动,是新兴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要将自主探究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引导小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时间内完成相关的探究学习任务,获得必要的探究成果。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自主思考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会解决问题,还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实践,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讲解“质数和合数”这一节内容,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因数和倍数相关知识,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认识何为质数、何为合数。给学生3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找出20 以内数的因数;在这些因数中,哪些数字为质数,哪些数字为合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得以应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本人也能意识到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容易、解决哪些问题困难,是其思考与自省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平台与活动,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不只限于自己学习。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疑能力,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交流能力、接纳能力和变通能力,也是其自我学习能力的一部分。教师要借助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分享思考的思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打破自我学习的思维僵局,尝试使用新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
比如在讲解“扇形”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外圆内方、外方内圆组合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直观观察、探索发现的方式,理解与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综合能力强、内涵丰富的学习小组,让各种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点。能力弱的学生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纠正和科学建议,从而规范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行为;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分享个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找到深入探索的动力和信心。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让不同水平和不同追求的学生从中获益,获得更多有利于其自主学习的技能和思想。
综上所述,在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得以形成。重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数学教育跟上教学改革的目标,并全面实现学科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