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一中学 陈津津
信息技术融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融合课,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与传统课堂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多重交互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认知和情感激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自2016 年始,有关部门公布了普通高中15 门学科的63 条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核心素养”一词就成为热门词汇;2016 年9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核心、三大支柱、六个维度、十八条指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和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学生的培养目标框架。
政治学科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当今时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社会科学也是当下亟待发展的学科。当下社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法治公民共同参与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在学科内容中可以体现,而且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思想政治学科赋予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时代人文底蕴,推导实践创新精神,以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
但是,要把这些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如何破解这些困难为信息技术融合课实现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对铺天盖地的政治核心素养置若罔闻,依然按部就班、我行我素。
2.为了让课堂变得热闹,在课堂中设计活动环节,并贴上“探究”甚至“核心素养”的标签,热闹异常,却显“空虚”,课后学生的“获得感”变弱。而在这些问题和困惑背后的是不断孵化的潜藏危机。
第一,教师的教学主体不断夺权。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教学能力降低,没有办法挖掘政治学科的学科魅力和内在素养。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基础。
第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渐消失。学生麻木地学,教师盲目地教。学生的核心素养始终得不到积累,亦得不到有效的、有指导性的培养。
第三,将信息技术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割裂开来。将信息技术单纯作为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展示,剥离开信息技术,该课堂的内容完全可以用传统的课堂来呈现。久而久之,思想政治学科将在时代的浪潮中与其他学科造成分化,甚至后退。
首先是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的职业素养中,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技巧都是必备的素质。不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信息技术的课堂融合,都是当今时代在教育领域的前沿要求和前进方向。所以,新时代的教师有必要从自身做起,以学为先,一方面,对政治核心素养领悟透彻,搞清楚四个素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不断涌现的信息技术,娴熟掌握其在课堂上的使用方法。
其次,教师的发展依托学校的培养。学校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和信息融合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中开展实践。除此之外,就教研组而言,可以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主题课例研究、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深入贯彻信息融合课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学科间也可以定期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创建交叉学科课堂的实现。
1.备课阶段:从教程设计到学程设计
有学者指出,用“学案”代替过去的“教案”,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先进性,甚至是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表现,即教与学的对立、内容与形式的对立。
实际上从“教案”到“学案”的过程,并非只是一字之差,更不是玩文字游戏,是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过程设计到以学生为第一视角来进行学习过程设计的转变。在信息融合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特别需要对学生学习素养和培养素养的过程进行设想和规划。如何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应用信息技术,并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是教师备课阶段的关键。如高中政治选修二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上网搜索近期中美两国贸易战的时政材料,总结概括我国的立场、态度。
2.课前准备阶段:从习题到话题
过去学生的课前准备往往是固定的内容,以习题代替预习。在信息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某一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如微课、时政新闻短视频等形式。学生合作搜集某一话题的内容,遇到问题,首先小组成员间解决;其次,在网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方向性的指引。
3.教学阶段:从设置有效问题到巧妙追问
学生课前准备即在为核心素养夯实基础。准备工作就绪,就需要在课堂上以合理的方式呈现。
第一,教师要善于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提升的空间。如,学生的课前演讲中,师生的关注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应适时提出与本课堂有关的内容,引导到本课题中来,以逐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效问题。如高中政治选修二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设置三个问题,分别是:中美为什么竞争,又为什么合作?你赞成特朗普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言行吗?你支持中国打贸易战吗?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依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时事和演讲,又通过投票器现场反馈。
第二,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追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往往带来学生的思考,也能够充分引起讨论。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通过追问引导其继续发散思维。如高中政治选修一“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用投票器了解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态度。数据反馈学生对未来是充满未知的。继续追问:你们紧张吗?开导学生不用感到紧张,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感。另一方面,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是可贵的。通过追问,鼓励其自圆其说,并回到科学理性的思维态度。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当问到是否支持中国打贸易战,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要打。教师引导学生冷静下来,从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角度思考,再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理由也各不相同。这就达到了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4.课后阶段:从多元评价方式走向课外实践
思想政治的学科素养培养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上拓展到课下。因此,评价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和立体。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之中,评价方式也可以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及时性。在课堂之中,通过反馈器、抢答器等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也能通过线上线下的连接,让家校、师生更快地得到反馈。在反馈中及时改进,促进教学生态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良性循环,让核心素养向更高阶的素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