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 张书朋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 芜湖 241002;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 芜湖 241002)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是语言三要素中最能体现语言生活变迁的语言单位。对“哒”的分析,我们首先追根溯源。《汉语大字典》(第2版)[1]认定“哒”是“噠”的简化字。《康熙字典》引《集韵》解释“噠”为:“当割切,音妲,嚈哒,西夷国名。”由此可见,“哒”最初的意思是指“噠人”,指古代生活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是少数民族的名称。魏晋、隋唐直到宋朝,此义项都还在广泛使用,但这个义项在今天已经不用了。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哒”的解释为:同“嗒”,形容马蹄、机枪等的声音,例如“哒哒的马蹄声”“机枪哒哒地响着”,这个“哒”是一个拟声词。到了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哒”突然火爆,出现了大量的“~哒”的语料,“哒”的身份似乎不再局限于拟声词,语义也呈现多样化。
关于“~哒”,学者们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如石艳(2015)从认知机制的角度,指出语言的隐喻映射导致了“XX哒”的语义泛化。王伟丽(2015)分析了词语模“XX 哒”的形成、结构以及广泛流行的原因,揭示了词语模“XX 哒”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王东营(2015)认为像“萌萌哒”这类词语中的“哒”既不是拟声词,也不是方言词,而是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字。张肖艺(2015)则认为: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结构中的“哒”受方言“哒”影响,都是语气词,是由“的啊”合音而成。李海红(2016)运用模因论,分析了“XX 哒”语言模因具有强势性和简易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创造语言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模因本身的强大复制能力使得“XX 哒”类强势模因得以广泛复制和传播。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网络语言“XX 哒”的语义、语用和流行原因等。
本文拟采用语料库展开对“~哒”的实证研究。我们以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3]为依据,比较“~哒”在不同语料中的分布,从而透视“哒”的语体分布、构式组合和语义类型,并对流行最广的“叠词+哒”类结构进行语用成因的阐释。
几年前“~哒”构式突然爆红,最早出现并广泛流行的是“么么哒”一词。“么么哒”最早出现于李毅贴吧,“么么”是模拟亲吻时发出的声音,加上“哒”,表达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其后受日本萌系文化影响,豆瓣词语“萌萌哒”出现。再后来,“么么哒”“萌萌哒”“美美哒”等“~哒”类构式衍生出的词语被广泛使用并迅速走红,“萌萌哒”一词甚至入选“汉语盘点”2014年度字词榜单,《中国语言生活质量报告》(2014)也将该词收录为2014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我们基于BCC语料库,在文学、报刊、微博、科技、古汉语和多领域等不同类型的语料库中,以“~哒”为检索项,对“~哒”的语料分布进行了检索,见表1。
表1 “~哒”的语料分布
通过表1,我们看到,“~哒”在“文学”“报刊”语料库中出现不多,在“古汉语”语料库中检索不到,“~哒”主要分布在“微博”和“多领域”中。其中“微博”中的“~哒”语料庞大,占比高达80%,“多领域”占比也比较高,达16.43%。“多领域”是一个平衡语料库,包括报刊、文学、微博、科技四个领域,语料内容独立,与其他语料不交叉。排名第三的“科技”有点出乎意料,经过深入检索,我们发现“科技”语料库的中“~哒”绝大部分是科技术语,还有一些是外来语记音,跟本文分析的“~哒”不是一个类型,后文再行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哒”主要分布在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中。
我们再以最先流行的“么么哒”为例检索,结果见表2。
表2 “么么哒”的语料分布
“么么哒”在“微博”语料库中出现了20394例,在“多领域”语料库中出现733例,而在其他语料库中则出现得很少,甚至没有出现。我们在“微博”语料库深入检索,发现除了“么么哒”高频出现外,“挺好哒”“亲爱哒”“萌萌哒”“好吃哒”“不错哒”“便宜哒”“哈密哒”等出现频次也相当高,都超过100次,由此可见,借助网络平台,“~哒”构式具有了超强的传播能力。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72亿,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到7.53亿,占比高达97.5%。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降低了网络使用门槛,加速了网络使用率,新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QQ、贴吧等网络交际平台成为人们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传递个人情感、思想和观点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新媒体语境中形成了一种兼具传统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新的混合性语体,即网络语体,这是汉民族共同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功能变体,在运用上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哒”在网络语体中活跃具有必然性。
“~哒”在语料库中有的是以词的面貌出现,有的是以词组的方式存在,在不同语体的语料库中,这些“哒”的组合能力是否一样?我们据此,在“文学”类的234例语料、“报刊”类的343例语料、“微博”类的32991例语料、“科技”类的890例语料和“多领域”类的6776例语料中,进行再检索,统计出不同类型的语料库中“~哒”的组合数量和组合占比,见表3。
表3 “~哒”的构式组合
“微博”语料库32991例语料中出现了“~哒”类组合626个,占比51.78%,组合数量最多,组合占比最高,显示组合能力最强。其次还是“多领域”类,6776例语料中“~哒”类组合有469个,占比38.79%。我们分析,因为“多领域”含有微博语料(语料不交叉),所以直接提高了“哒”的组合水平。
有些“哒”具有强大的衍生能力。以“么么哒”为例,在“微博”语料库中,由“么么哒”(20394例)衍生出“么哒哒”(102例)、“么么哒哒”(48例);由“萌萌哒”(300例)衍生出“萌哒”(159例)、“萌哒哒”(85例)、“呆萌呆萌哒”(3例)、“丑萌丑萌哒”(2例)、“萌哒萌哒”(1例)、“乖萌乖萌哒”(1例)、“老萌老萌哒”(1例)、“软萌软萌哒”(1例)等。“~哒”强大的组合能力是语言内部机制和社会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BCC语料库,我们对“哒”的语义类型做了分析,以下语料全部来自BCC语料库。
古汉语中,“哒”曾经用作少数民族的名称;在现代汉语中,“哒”作拟声词则非常普遍,模拟马蹄、机枪等的声响。
(1)德国人左翼的一挺机枪在不停地哒哒响着,就象是一只强有力的手扔出去的石头,噼啪响着,在刚冻结的脆冰上蹦跳。(米哈依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2)这时孩子哭了,美智子边说“对不起,对不起”边摇晃他,同时她叭哒叭哒地直掉眼泪。(川端康成《竞开的花》)
(3)只有一个年约六十上下的老头,他左手提着一个小布袋,右手拿了一把雨伞,雨伞滴滴哒哒地往下滴着水。(《人民日报》1962年1月26日)
我们搜索了“文学”语料库中的23个“~哒”,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拟声词。“报刊”中的“~哒”也有一部分是拟声词,但占比不大。
检索结果显示,“报刊”中的“~哒”语气词居多,而“微博”语料库中的“~哒”几乎都是语气词。我们认为,这些“哒”是“的啊”的合音,是合音语气词。
(4)借助文交会这个平台,中国的纪录片人能更顺畅地与国际市场对接。体验一下雕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买一盒“朕知道了”网红纸胶带,把萌萌哒Q版兵马俑带回家……(《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8日)
(5)希望大家的生活如同广州的天气,每天阳光灿烂!加油!老白生快么么哒!!!(微博)
(6)爸妈的机票酒店都搞定,可是晚上接到电话才知道国庆参加不到好朋友的婚礼,真的非常遗憾,恩,想好了,明天就去给好朋友选礼物,亲爱的,我不在你也要美美哒[爱你](微博)
现代汉语常用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可以分成三级,第一级“的”,第二级“了”,第三级“呢、吧、吗、啊”。语气词可以连用,第一、二、三级依次排列,可以缺少某一级,但顺序不能颠倒。“语气词连用时,后一个语气词如果是元音开头的,通常是两个语气词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写成一个字”[4],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合音现象普遍存在,如:了啊→啦、了哟→喽、吧欸→呗、呢啊→哪、么啊→吗、嚜啊→嘛等。我们认为“哒”就是“的啊”的连用,“的”主要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和对未来的判断,表示一种明白无误、显而易见的语气[5],“啊”表示舒缓语气,增加感情色彩。于亮(2008)认为“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丁恒顺(1985)认为“的啊”连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或警告,有时也表示“不得不如此”的意思。
我们在BCC语料库中以“的啊”搜索出如下语料:
(7)“……明生,你到底怎么了嘛,今天怎么怪怪的啊?”小穗迷惑地叫住了明生。(岛津出水《手心里的太阳》)
(8)接着,一双欢笑的眼睛率真地、骄傲地从镜内端详着自己;那轻松自然的红红的嘴唇似乎在高兴地承认说:“是的,我是很美的啊。”(斯蒂芬·茨威格《变形的陶醉》)
(9)每当看到我男神更新关于我的说说[得意地笑]我那个心啊我现在激动的啊!!!心情现在好到爆怎么办!!![笑哈哈](微博)
(10)在校园里匆匆走过的时候,留心一下这些可爱的精灵,生活会因此变得明亮起来。胡适说过:你不看花的时候,花开得很高兴;你看花的时候,花开得会更高兴。其实,鸟也是一样的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5月10日)
以上四例中的“的啊”完全可以用网络语言中“哒”来替代,可见“哒”是“的啊”的一种合音形式,其意义也是“的啊”两者的融合。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值、减值或改值现象。
其实语气词“哒”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湖南长沙、湖南娄底、江西萍乡、福建福州,还有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地方言中都存在句末语气词的“哒”。我们在“文学”语料库中也搜索到方言中的语气词“哒”,如例(11)、例(12)。
(11)子洲双湖峪区三乡乡长李生荣报名参军,获准后,他的妻子兴奋地说:“你去,现在军队工作重要,革命要你那哒去你就那哒去!”(《人民日报》1947年)
(12)我大约只走出五六步时,又一次听到了粗重的乡音在喊、在问:“嘿,老哥,大叔!那看矿的甚院在哪哒啊?”我缓了缓步伐,稍大声而一字一顿地回说道:“叫地质勘察技术院,在安定门外立水桥!”(《人民日报》1999年6月18日)
我们通过对“哒”的语义类型的分析,归纳出其具有两个义项:一是拟声词义,与“嗒”同,形容马蹄或机枪的声音;二是语气词义,是“的啊”的合音,是合音语气词,语料库显示,这种合音语气词的“哒”语料非常多。在检索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哒”做助词用,相当于“的”或“了”,表示领属关系或者动作状态的实现,因语料较少,不具有典型性,本文不做分析。
通过对BCC 语料库中微博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叠词+哒”这种构式最为流行,使用最为广泛。“叠词+哒”构式有三种类型:
一是“拟声词重叠+哒”,例如最先出现的“么么哒”,“么么”是模拟亲吻声音的拟声词,“哒”是句末语气词,二者组合,表达亲密撒娇的感情,修辞效果胜于“么么”单独使用。而“呵呵哒”则体现出说话者的不屑语气。
二是“动词重叠+哒”,如“谢谢哒”“蹦蹦哒”“闪闪哒”等。这种类型中的“哒”也是语气词,和“了”“啦”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相似,但多了一种亲切可爱的语用效果。
三是“形容词重叠+哒”,例如“萌萌哒”“棒棒哒”“美美哒”“好好哒”等。这里的“哒”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的啊”,在多数语境下能起到强化语义的作用,表达出活泼卖萌的感情色彩。“形容词重叠+哒”是“叠词+哒”构式中流行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类型,近来更有固化为“AA 哒”构式的趋势。
我们认为,以“叠词+哒”为代表的“~哒”之所以能在网络语体中蹿红,跟语言的内部机制和社会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前文分析,“~哒”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类推原则。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追求高效且轻松的生活质量,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在不影响交际功能完成的前提下,尽量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这种“~哒”的构式组合正好顺应了网络时代人们“去繁就简”话语表达的追求,满足了人们表达丰富情感的交际需要,体现了语言发展的经济性原则。
类推性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属性。类推造词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这种造词法具有简单、方便、快速、能产性高的特点,能及时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当代汉语中的大量流行语就是通过语言的类推原则产生的。基于“么么哒”的原型作用,“萌萌哒”(300例)衍生出“棒棒哒”(515例)、“美美哒”(194例)、“好好哒”(29例)、“乖乖哒”(22例)、“甜甜哒”(13例)、“胖胖哒”(5例)等“AA 哒”(形容词重叠+哒)的构式。由此可见,“~哒”的流行离不开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
当然,“叠词+哒”的火爆跟“叠词”的语用功能分不开,“叠词”语义上有对理性义的强调,语气上是对感情色彩的强化,语调上有和谐的韵律美,整体具有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的修辞效果,有着拉近使用者双方距离的语用功能。我们发现,“形容词重叠+哒”中的“叠词”有些是贬义的,如“胖胖”“贱贱”“笨笨”“呆呆”等,但是加上“哒”后,可以转化为中性甚至褒义,这种构式可能是受到了“形容词重叠+哒”的语义压制,从而呈现出类似于“萌萌哒”典型用例的语用效果。这跟“叠词”的语用功能不无关系。例如:
(13)流出的照片看上去好冷艳……我还是喜欢他胖胖哒。一笑满脸褶~跟科林叔又搅到一起了,还有那双鞋我觉得真挺难看的。(微博)
(14)刚睡醒感觉自己呆呆哒。(微博)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沈家煊,2001)[6]“叠词+哒”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其语义的主观性得到凸显,鲜明地体现出说话人的情感。
前文的数据统计显示,“~哒”主要流行于网络语体,网络拥有较为宽松的语境,这为语句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可能。目前,国内网民绝大部分都是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时尚意识,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富有新鲜感、带有刺激性的能表现个性的表达方式。同时,在社会认同心理的影响下,网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语言上趋同。“叠词+哒”不仅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而且使他们获得了社会认同感。
受日本“萌文化”的影响,卖萌、装嫩、阴柔成为年轻群体不可忽视的流行倾向。网民们习惯于运用话语上的卖萌和亲切,以保障沟通的顺畅和交际的愉快,求得自我减压,传递正能量。这种“卖萌”意识,既传达出他们年轻、可爱、活力、轻松的一面,也投射出人们对童年美好心境的回忆和对童年单纯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希望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释放人际压力、解放心灵束缚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诉求。“萌萌哒”词族背后包含着一种“示弱”的智慧,这种“示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剂润滑剂。“~哒”因此得以在各种网络平台和纸质媒体上传播。
本文依据北京语言大学的BCC语料库,从语体分布、组合能力和语义类型三方面对“哒”做了实证分析,并对最为流行的“叠词+哒”做了语用成因的阐释,试图通过具体的数据和鲜活的语料,对“哒”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在语料库的检索过程中,发现“a哒”(形容词+哒)、“v哒”(动词+哒)的组合数和语料数远远大于“r哒”(代词+哒)、“f哒”(方位词+哒)、“u哒”(助词+哒)等,这内在的理据是什么?是否跟a、v的性质等有关联?我们还发现“哒”有语义虚化和类词缀化倾向。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1]《汉语大字典》(第2版),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4月。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
[3]北京语言大学的BCC汉语语料库,总字数约 150 亿字,包括:报刊(20亿)、文学(30亿)、微博(30亿)、科技(30亿)、多领域(10亿)和古汉语(20亿)等各种语料,是目前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大规模语料库之一。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5]齐沪扬:《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36页。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