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国 西安 710065)
现如今,中国与各个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如何在海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民间信仰等内容。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中秋节、冬至、元宵节。由于海外华裔长期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他们虽然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所了解,但相对来说,认识水平比较有限,不够全面深入。所以本文根据缅北华裔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只选取中国比较著名的四大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内容,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端午节。
关于海外节日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吕师瑶(2014)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节日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学方法。蔡燕(2015)指出外国留学生所在国家与汉语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节日的认识性与参与性。曹林姣(2018)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建议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对外汉语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罗晨(2018)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传播策略与方法。宋达娜(2018)调查了柬埔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相关建议。以上研究都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传播策略。此外,黄涛(2004)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清明节起源、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并对清明节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付秋婷(2013)对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历史起源等文化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张朝晖(2018)把剪纸艺术与中秋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指出中秋文化是从中秋的节日习俗演变出来的。李颖(2011)较为全面的论述了端午节的节日功能与价值,就传承端午文化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王玲、张克复(2012)主张在继承春节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要对文化进行不断地创新。综合来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单一,研究也不够深入。在缅北地区,华裔[1]学习者是汉语教学的主要群体,也是汉文化在当地传播融合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必然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地传播的程度,缅北华裔在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云华师范学院[2]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他们对中国节日文化认同的状况,希望能为传统节日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2019年9月起,笔者在云华师范学院进行时长一年左右的汉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缅甸云华师范学院的华裔中小学生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做了详细的调查,此外,还利用SPSS22.0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求了解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情况。
问卷分为被试的基本情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情况两个内容。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所在班级、是否华裔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情况主要包括喜爱度、熟悉度以及文化寓意等方面的认同程度。共计20题。我们都采用5级量表法对选项进行标记分数,如对“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赋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12名访谈对象,A、B、C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为了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我们分别进行了编号(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年龄在11岁到21岁之间的华裔学习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问卷发放数量共为135份,经整理发现126份问卷内容有效,有效回收率接近93%。信度系数(Cronbachα)为0.71,信度较高。
为了深入了解华裔被试的文化水平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影响,我们对缅北华裔中小学生的数据进行了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被试在熟悉程度、历史传说、风俗习惯、文化寓意认同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详情请见表1:
表1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云华师范学院中小学被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其中被试对中国春节的喜爱程度最高(M1=4.63、M2=4.56、M3=4.63),整体上更倾向于非常喜欢。喜欢春节的原因大多与春节美食、热闹氛围有关。“我最喜欢春节是因为过春节有很多亲戚朋友来我家做客,还可以和小伙伴们放炮竹”(B1),“过春节的时候妈妈会做很多春节美食”(A2),“我还给家里写过春联,我很喜欢这种节日的气氛”(C3),“每到春节的时候华人社区就会挂满红灯笼,晚上非常漂亮”(B2)。除了春节以外,中秋节也是被试比较喜欢的节日(M1=4.05,M2=3.89,M3=3.78),究其原因,大多也与中秋团圆、美食有关,“中秋节是个家人团圆的节日,所以我很喜欢”(C4),“过中秋节的时候,我可以吃到月饼,我喜欢吃月饼”(A3),“爸爸在中国那边工作,很少回家,但是每到中秋节爸爸就会回来看我们”(B1),还有少数高中生喜欢中秋节是因为学过《水调歌头》,“我非常喜欢苏轼写的《水调歌头》……因此,我对中国的中秋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C2)。被试对清明节的喜爱程度最低(M1=2.20、M2=2.29、M3=2.29),整体上更倾向于不太喜欢。大多数被试不喜欢清明节与他们觉得清明节是悲伤的节日或对清明节了解不够有关。“我不喜欢清明节是因为这一天扫墓,家人很悲伤”(C1),“我对清明节不是很了解,没有体验过”(B3),“清明节不好玩”(A1)。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上是否与他们的文化水平有关,我们笔者还对中小学被试进行了ANOVA方差分析,结果得出:不同年级的华裔被试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喜爱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缅北华裔中小学生之间对中国传统节日喜欢程度的差别不大。
通过表中数据可知,云华师范学院中小学被试对中国春节的熟悉程度更倾向于比较赞同(M1=4.05,M2=4.16,M3=4.27),这或许与春节的活动多、参与性强、家人重视等有关。“在华人社区,每年都会举办精彩的春节活动,我都会跟着爸爸妈妈去参加”(A2),“春节是我们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我知道很多春节的风俗习惯和美食”(B2),“虽然我妈妈是缅甸人,但受爸爸的影响,我家每年都会庆祝春节”(C3)。被试对清明节、端午节的了解程度比较低,这可能与清明节的特殊性和端午节在当地华人心中的重视程度有关。“我不太清楚清明节和端午节的具体时间”(A3),“我对端午节的了解很少,家人通常不过端午节”(B3),“清明节的时候爸爸会去扫墓,但我从来没去过”(C1)。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被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是否与他们的教育程度相关,通过ANOVA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的华裔被试在端午节熟悉程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sig=0.008,P<0.01),在清明节熟悉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21,P<0.05),Tukey HSD多重比较得知,小学组与高中组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缅北华裔高中生对端午节、清明节的熟悉程度要高于小学生。
云华师范学院中小学被试对节日历史传说认同较高的是春节和中秋节。很多中小学生还可以熟练的讲述一些节日起源的历史传说,“我知道过年的起源,年是一只怪兽…所以后来人们过年是为了吓跑这只怪兽”(C1),“我听过中秋节的起源是与嫦娥和后羿有关。”(B2),“据说吃月饼与朱元璋起义有关,我在课外书上看过这个故事”(C3),“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万年创建历法的故事”(A2)。中小学被试对清明节历史传说的认同度最低(M1=2.58,M2=2.80,M3=3.22)。多数同学表示并没有听过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我完全没听过清明节的传说”(A4),清明节的历史故事我不太了解”(B1),“我好像听过清明节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但我不太记得故事情节了”(C4)。通过ANOVA方差分析得出,中小学被试在清明节的历史传说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端午节、中秋节的历史传说认同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Tukey HSD显示,小学组与高中组在端午节和清明节的历史传说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组、初中组分别与高中组在中秋节的历史传说认同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不同年级的华裔被试对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的历史传说认同程度差异较为明显,高中生的认同程度高于小学和初中生。
由上表数据可知,中小学被试对春节、中秋节风俗习惯的认同程度较高,整体上更倾向于比较赞同。“我知道过春节要放炮竹,贴对联”(A2),“我最喜欢到亲戚家拜年,还会收到压岁钱”(B1),“我们过年男生要接财神”(B4),“我之前听爸爸讲过他们以前过中秋节还要祭月,在院子中摆上月饼和水果”(C2)。而被试对端午节和清明节风俗习惯认同程度较低,大多数小学被试对清明节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多。“我只知道清明节家人会上坟”(B1),“端午节好像是要吃粽子的,再没有其他活动了吧”(A4),“我还知道清明节要踏青,但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C4)。通过ANOVA方差分析得出,中小学被试在清明节、端午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ukey HSD显示,小学组与高中组在清明节风俗习惯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年级的华裔被试在清明节与端午节风俗习惯认同上存在差异,其中高中生的认同程度比小学生高。
相关数据表明,云华师范学院中小学被试对节日文化寓意认同整体上来说倾向于一般程度。其中中小学被试对春节和中秋节文化寓意了解相对较多,部分被试知道团圆、喜庆等文化寓意,高年级学生知道的居多,“我知道中秋节的月饼有团圆的寓意”(C1),“春节有除旧迎新的文化寓意”(B1),“春节尚红是取喜庆之意”(C2)。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被试对节日辟邪、祈求平安等文化寓意还是了解较少。此外,中小学被试在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寓意认同程度较低。多数被试对端午节的文化寓意知之甚少,部分高中被试还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可能与他们的教育程度有关。“扫墓是为了传达对亲人的思念”(C4),“我不知道端午节有什么文化寓意”(B2),“对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文化寓意都不了解”(A4)。通过ANOVA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华裔被试在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寓意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ukey HSD显示,小学组与高中组在春节、清明节文化寓意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组、初中组分别与高中组在端午节文化寓意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缅北华裔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寓意的认同程度普遍较低,其中高中生与小学生在节日文化寓意认同上差别较大。
第一,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的喜爱程度和熟悉程度普遍较高,而对清明节和端午节的喜爱程度与熟悉程度相对较低,高中生在清明节与端午节的熟悉程度上明显高于小学生。其中,清明节是华裔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节日,他们大多都认为清明节就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这是他们不喜欢清明节的主要原因。
第二,关于节日的历史传说认同,春节和中秋节仍然是华裔中小学生认同度较高的两个节日,其中高中生对中秋节历史传说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在清明节与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认同上,高中生的认同程度仍高于小学生。
第三,华裔中小学生对春节和中秋节风俗习惯认同程度较高,其中,春节的风俗习惯认同程度最高。而在清明节和端午节风俗习惯认同上,高中生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小学生。
第四,从整体上来看,华裔中小学生对节日文化寓意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高中生对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小学生。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将结合缅甸汉语教学的实际状况,给出关于节日文化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第一,节日文化教学要有针对性。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有所了解,但是了解不够深入,比如他们对端午节和清明节的认识相对片面,大多数华裔中小学生认为清明节只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而端午节在他们眼中也变成了一个只是吃粽子的节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中国节日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寓意不甚了解。因此,在华文教学中,汉语教师应抓住文化寓意这个重点,结合缅北华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加深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第二,节日文化教学要有趣味性。文化寓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把这一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节日活动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是进行节日文化教学的难点。缅北华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华裔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因此,汉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在进行节日文化教学时,应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合理设计课堂或课外活动,辅之以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挖掘节日文化的深层寓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第三,节日文化教学应注重中缅节日的对比。中国与缅甸虽为近邻,但两国文化仍有明显差异,中缅两国节日文化各有特色,因此汉语教师可以适当地比较中缅两国节日的异同之处,通过文化对比进一步加深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
注释:
[1]本文所说的华裔指父母一方或双方为华人。
[2]云华师范学院位于缅甸曼德勒市,成立于2014年,现有幼稚园、小学部、中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师范部四大部门,其中师范部主要以培养缅甸华文教学的本土教师为主。该校学生共有2000多名,中小学生的数量约占全校总人数的85%左右。此外,云华师范学院还是缅北华文教育的示范学校,同时也是缅北华文教育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