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调查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探析

2020-12-18 09:04唐燕儿梁咏琪兰茜予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汉语

唐燕儿 梁咏琪 兰茜予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中国 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国 广州 51061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力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想要深入了解有着丰富历史的中国,想与中国进行贸易等往来,因此他们选择来华留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亲身体验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据教育部2018年对我国来华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18年共有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忠建丰,2019)。数据显示,来华留学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学生的选择,在当今教育界中呈现出流行趋势。

同时,中国十分关注和重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期间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政策,为留学生提供一定的服务,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关怀与热情,致力于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及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好地发展与传播。但是,由于来华留学生在留学期间需要接触大量中国文化,必然会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对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其对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倾向(魏崇新,2015)。因此,调查并了解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从而提出对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第二语言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适应”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定义,Powell是第一个在英语中运用Acculturation这个词的人,Powell认为“跨文化适应指的是由文化模仿引起的心理变化”(唐艋,2014)。20世纪30年代,美国三名学者Robert Redfield,Ralph Linton和Melville J.Herskovits(1936,149-152)第一次阐释了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这个概念,提出由个体组成的具有文化差异的两个群体,在发生长期的互相接触和联系的过程中,改变和调整了原来的文化模式所产生的现象即文化适应。20世纪60年代,Oberg 提出跨文化适应过程呈 U 型曲线,共有4个时期,即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 和 适 应 期(陈青青,2018;张修华,2018)。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跨文化适应,近年来随着留学生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张曦,2019;周睿婧,2019)。

从研究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沃德的文化适应模型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马兴祥,2019;殷欣琪,2019)。亓华、李美阳以在京俄罗斯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展开调查,并表明在社会文化适应维度方面,来华一年以下的留学生适应程度最低(李楷,2017)。我国研究者朱国辉(2011)对跨文化适应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他从学术适应、心理适应及社会文化适应三个维度出发,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王祖嫘(2016)则从语言、生活、心理、文化等四个维度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展开实证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时,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这两个维度是研究的基础维度,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杨军红(2005)提出留学生是背着“文化包袱”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开始适应的,并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标准不一致,因此跨文化适应具有差异性。各国的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跨文化适应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多数来自于心理暗示或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包袱”的形成还可以从多方面寻求原因,例如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等。李丹洁(2007)探讨了留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学生自身情况、个性心理特点等对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她提出高等院校应该针对留学生在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看出,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根据已有研究及留学生教育实践中的观察,认为留学生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例如住宿环境、交通环境等)的适应方面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为进一步验证该假设,本文将从心理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三个维度展开调查,找出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重点分析不同留学生群体在文化适应性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从而提出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问卷设计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探析和了解。文献法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并利用统计软件 SPSS 23.0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检验。

问卷内容根据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内外因素进行设计。在参考杨军红(2005)文化适应调查问卷内容后,根据现有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出包含四部分内容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由性别、是否华裔、来华时长、学习汉语总时长、汉语水平、来华原因(学习动机)、对所在学校的了解、留华意愿等八个方面构成,其中来华原因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由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别从心理、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进行问卷内容设计,并借助李克特五度量表(包括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完全不同意标为数字1,逐层递增,非常同意标为数字5),由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将该结果与第一部分的个人基本情况结合,从而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

其中,心理适应是指留学生通过自身的生理反应与心理调整,达到与内外环境的匹配与平衡(陈秀琼,2017;林赞歌,2017)。调查问卷中该部分的内容涉及留学生在华期间对他人看法的敏感度、与中国人相处的困难程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等。

环境适应是指留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和所在大学的教育环境的适应。其中社会环境包括所在城市的气候、饮食以及中国人的社会公德等;大学的教育环境包括住宿环境、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公共行政能力等。

社会文化适应是指留学生能否有效地与当地文化进行合理接触和沟通(陈青青,2018;张修华,2018),以及能否与东道国人民建立并保持友谊能力、有效交往能力等(徐筱秋,2017;胡妮,2017)。调查问卷中该部分的内容涉及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个人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是否发生了变化。

本文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来证明该问卷可用于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不需要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第二至第四部分属于量表问卷内容,因此调查问卷内容的信度及效度检验针对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及社会文化适应这三方面内容。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表2。

表1 问卷内容信度检验结果

表2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结果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0可靠性分析对问卷的内容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Alpha系数为0.771(大于0.7),表明该问卷的内容可靠性较强,信度较高。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0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791(大于0.7),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较高。

通过对问卷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该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在暨南大学进行,调查对象是暨南大学的留学生。由于针对相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的调查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该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本次调查共有549名留学生填写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3.44%。

513名被调查者中男生有162人,占比31.58%;女生有351人,占比68.42%。其中学习汉语总时长少于半年的仅占6.04%;学习汉语总时长在两年以上的人数超过半数,说明大多数被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总时长较长,对中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来华时长在一年内的留学生有80人,占比15.59%;来华时长多于一年的留学生则有433人,占比84.41%,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学生来华时长较长。

汉语水平在HSK四级以下的留学生人数较少,HSK四级水平的留学生人数最多,HSK五级及以上水平的留学生人数也将近半数。也就是说,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在HSK四级及以上的人数不在少数,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

研究者将学习动机的结果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同时具有内、外动机。内部动机常常是个体源于自身的兴趣和对事物意义的认识所产生的的动力(刘珣,2000),例如“对汉语学习感兴趣”。外部动机通常是外部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结果(刘珣,2000),例如“亲戚朋友推荐”“中国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日后工作有帮助”“中国大学学费低”等。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内部动机的被调查者占比15.40%;具有外部动机的被调查者占比21.44%;同时具有内、外动机的占比63.16%。可见大多数留学生来华的学习动机同时兼具内、外动机,完全出于内部动机的留学生人数较少。调查的被试样本信息详见表3。

表3 被试基本信息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调查问卷第二至第四部分共28个题目,对调查对象跨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心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进行调查,其中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各10道题,社会文化适应8道题。被调查者的心理适应最终得分为其回答心理适应10道题目所得分数的平均值,环境适应及社会文化适应最终分数计算方法同上。最终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513名被调查者的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及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进行平均值及方差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值最高的是社会文化适应,详情见表4。

表4 留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均值高低排序,依次是社会文化适应(M=3.36)、环境适应(M=3.30)、心理适应(M=3.06)。跨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中,社会文化适应的均值最高,其次是环境适应,说明在当今跨文化适应中,来华留学生有较高的社会文化适应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调查结果中可知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且比较能理解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在理解基础上有利于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方差数据中可看出,跨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中,社会文化适应的方差最小(0.87)。也就是说,来华留学生不仅有较强的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同时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可以保持较强的稳定性。环境适应涉及城市的社会环境适应和学校的教育环境适应,其中大多数留学生可以在中国单独出行,即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但是,他们希望学校可以给予更多关于中国生活方面的引导。心理适应的均值最低(3.06),方差最大(1.02),这说明留学生在华期间,心理层面上对文化差异和生活差异的接受度较低且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

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利用统计软件 SPSS 23.0中的方差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检验,并以多重比较进行各组之间的数据对比,从而探究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一)不同性别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如表5所示,心理适应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2<0.05),说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其性别呈显著相关。男生的均值(2.84)小于女生的均值(2.98),同时,男生的标准差为0.65,女生的标准差为0.54。也就是说,在面对异国文化时,女生在心理适应方面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男生心理适应的能力及稳定性均较弱。

表5 不同性别留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环境适应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3<0.05),说明留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其性别呈显著相关。男生的均值为3.39,女生的均值为3.26,但是,男生与女生的标准差分别为0.51、0.41。也就是说,虽然男生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但是其稳定性较差,女生环境适应能力虽弱但其有较强的稳定性。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与性别不存在相关性(P=0.286>0.05)。但是就均值而言,女生的均值(3.34)则比男生的均值(3.39)稍低,说明男生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能力较强。

(二)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采用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HSK)作为评定标准,它能够准确地对留学生的中文水平进行评定。HSK共分为6个等级,等级越高即汉语水平越高。如表6所示,心理适应方面,HSK三级、四级水平的留学生心理适应情况良好,其中HSK三级水平的留学生心理适应均值最高(3.13)。环境适应方面,HSK六级及以上水平的留学生均值最高(3.47)。社会文化适应方面,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均良好,且均值均高于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其中HSK六级及以上水平的留学生均值最高(3.55)。

表6 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如表6所示,在跨文化适应三个维度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方面至少有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心理适应方面HSK三级的留学生与HSK五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HSK四级的留学生与HSK五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7。

表7 心理适应方面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多重比较

HSK三级、四级水平属于汉语中级水平,HSK五级及以上水平属于汉语高级水平。因此心理适应方面,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即留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其汉语水平呈显著相关。

环境适应方面,HSK四级的留学生与HSK五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HSK五级的留学生与HSK六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42<0.05),详见表8。

表8 环境适应方面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多重比较

环境适应方面,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即留学生的环境适应与其汉语水平呈显著相关。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HSK三级的留学生与HSK六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49<0.05),HSK四级的留学生与HSK五级及以上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9。

表9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多重比较

社会文化适应方面,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即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其汉语水平呈显著相关。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跨文化适应三个维度上,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均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汉语中级水平均值(3.21)低于高级水平均值(3.23)。因为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对中国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不能完全接受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他们更认同自己所熟悉的本国文化,从而无法很好地接受并适应中国文化。汉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日常语言交流时可以使用较高级且复杂的语句,对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方面较了解,能理性地认知两种文化的不同。因此汉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可以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应中国文化,从而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同时,虽然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与其它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均值最低(3.19)。也就是说,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随着其汉语水平的增强而提高,且在汉语中级阶段与汉语高级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不同来华时长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如表10所示,心理适应方面,留学生的来华时长中至少有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留学生的来华时长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即留学生的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与其来华时长不存在相关性。

表10 不同来华时长留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心理适应方面,来华时长为6~12个月的和来华时长为13~24个月的留学生有显著差异(P=0.006<0.05),即留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其来华时长呈显著相关,详见表11。另外,来华时长少于6个月的均值为2.85,来华时长为6~12个月的均值最低(2.76)。说明来华时长较短的留学生处于跨文化蜜月期,保持着对异国文化的新鲜感,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心理适应方面处于良好状态。但随着“蜜月期”的结束,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及两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留学生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对来华时长为6~12个月的留学生而言,这段时期属于文化休克期,因此,心理适应方面处于消极阶段。来华时长为13~24个月的均值最高(3.02),来华时长为25个月以上的均值为2.92。虽然来华时长为25个月以上的均值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且比来华时长少于13个月的均值高。可以说明,经过13个月及以上的中国生活体验,留学生逐渐走出文化休克期,从心理上适应了文化差异并趋于稳定状态。由于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文化休克期,因此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没有因其来华时长的增加而提高。当留学生处于文化休克期时,更需要对其在心理方面加以引导。

表11 心理适应方面留学生来华时长的多重比较

(四)不同学习动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差异性

如表12所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三个维度均与其学习动机不存在相关性(P>0.05)。但就均值而言,既有内部动机又有外部动机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三个维度的均值最高。也就是说,兼具内、外学习动机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更强。因此,明确学习动机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差异。

表12 不同学习动机留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五、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以暨南大学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由于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也存在较多的不同,因此只有找出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才能克服跨文化适应的困难,从而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能力。本研究调查发现,跨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中,心理适应与留学生的性别、汉语水平及来华时长呈显著相关,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相关;环境适应与留学生的性别及汉语水平呈显著相关,与留学生的来华时长及学习动机不相关;社会文化适应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呈显著相关,与留学生的性别、来华时长及学习动机不相关。也就是说,男女生在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过程中会出现适应快慢的差距;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三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其中汉语中级水平留学生与高级水平留学生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留学生的来华时长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最大;留学生的来华学习动机对其跨文化适应不会产生影响。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一)学校方面

1.完善留学生教育各方面的建设。学校需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和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加强留学生的社会支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面对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来华时长、不同性别的学生时,要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对留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使其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

3.注重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引导留学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及跨文化适应能力。

4.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与课下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尽量使留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及各种专业知识。同时,使留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的优势。

(二)留学生自身方面

1.理解各国文化存在差异。面对不同文化时,应持有正确的态度;来华留学之前,就应该意识到不同的文化是相互平等的,世界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清自己来华学习的动机类别。应充分了解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以避免产生过大失落感;请教在华学习的朋友有关学习专业、学习内容以及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更快地适应来华的留学生活和学习环境。

3.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在来华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努力地学习汉语,多用汉语交流。积极参加汉语交流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汉语水平及交流能力。通过与自己的老师、外国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自己用汉语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4.多途径、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不仅仅只在课堂上了解中国文化及风土人情,课下应亲身融入到中国社会中观察中国文化习俗,从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多角度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需要中方学校和留学生自身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调查结果,为留学生教育相关部门及留学生自身提供某些有益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