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王海燕
案例:
班里的小志同学,长得壮壮的,一看就是个小男子汉,脑袋瓜也好使,对老师还挺尊重的。可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他老是不带作业本,有时铅笔也不带,当然,课堂上就没法做作业了。我耐心细致地和他谈话,并送给他本子和铅笔。尽管如此,小志同学做作业一点也不主动。我给他笔,他就坐在位置上写,否则,他就坐在那儿不吱声。别的课也是这样。他与同学的关系也不融洽,经常出手打同学。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我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和他交流,真是苦口婆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志同学渐渐变化了,作业自己主动交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任课老师也反映他的表现变好了。我心中也不免暗自开心。
谁知,没能让我开心多久,任课老师又向我反映,课上他又不做作业,并且下课铃声一响,他就立刻跑出去玩了,还折了树枝做工具欺负了小女生。
我听了老师的反映真是生气极了,真让我心寒。于是,我把他叫回教室,十分恼火地说:“小志,你真让老师感到失望,告诉你,今天老师要向你下个最后通牒!我不再喜欢你,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为了起到威慑他的作用,在往后的几天中,我故意冷淡他,不理他。
可是从那天开始,小志同学似乎同我的关系渐渐疏远了,原来一看到我就会露出笑脸叫我,现在却老远看到我就低着头走过去了,课堂上走神的时间也多了。有一天,我打电话到他家,他奶奶告诉我,小志这几天回家后都无精打采的,还哭着说老师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再也不喜欢他了。电话中,他奶奶还告诉我,小志的父母关系不好,母亲是外地人,平时不管儿子,还嫌丈夫赚不到钱,经常吵着说要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他的父亲常常把对妻子的怒气迁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的事。
听完电话后,我的心情很沉重。其实,像他这样的孩子是多么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爱呀!我给他下的最后通牒以及对他的冷淡多伤孩子的心呀,我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懊悔,我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其实,我这样说也并非会真的不管他,主要是为了促使他猛醒而使用的激将法。可是,我却忽略了我们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因为较浅的社会阅历和较脆弱的感情,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和耐挫能力。他们根本不能理解你对他们的一片苦心,他们认为这不是老师的殷切期望,而是老师对他们的疏离、绝望和不管不顾。幸亏,他的奶奶在电话中和我交流了,我还可以立即进行补救。
第二天,我赶紧找他谈话,首先向他道歉,告诉他,老师不应该那样说他,其实老师还是很喜欢他的,不会放弃他,今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老师来讲,会帮他出主意。他听了后哭了,告诉我,他想做个好孩子,让我喜欢他,我说以后不再喜欢他,再也不管他了,他以为是真的,吓坏了,再加上我前几天不理他,他更是信以为真,他难过极了。
从那以后,在生活上我多照顾他,平时经常特意摸摸他的头,帮他整理一下衣服,把自己孩子一些小了的衣服送给他穿,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在学习上,我帮他树立自信心。他不在教室时,我和学生共同商量要一起帮助他。我发现他的声音很好听,于是语文课上就经常请他朗读,做领读班长。大课间活动分好小组以后,请他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活动。另外,我又请几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一下课就去围着他,邀请他参加游戏,让他感受到同学之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关注着他,默默地帮助着他。一段时间下来,他的进步令我刮目相看。当然,在这期间,我还和他的父母亲进行了联系,向他们指出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关心和爱,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也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每天孩子回家后,要抽出点时间和孩子聊聊,谈谈话。他的父母亲也开始配合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经常出现反复,但是我再也没说过放弃他的话,再也没有给他下最后通牒。结果,到学期结束时,他还被评上了“优秀少先队员”。他高兴极了,在我面前又蹦又跳。
教育反思:
实践证明:只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只要有爱的教育,没有学生是不可转变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驱散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他们体会到上进以及在学习的海洋中取得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和荣誉感。当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小志的转变,我也充分认识到我们在转化孩子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能放弃,要用爱去转变他们。
在转化过程中,他们会出现停滞不前、重复之前犯下的错误,甚至倒退等现象,我们不能过于着急。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捧着一颗赤诚的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满腔的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点。因势利导,“反复抓,抓反复”,我们千万不能产生放弃他们的念头。因为孩子们毕竟还小,他们内心虽然渴望进步,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常常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当取得了一时的进步,就会因为沾沾自喜而丧失长期坚持的毅力;当犯了错误后,内心也会懊悔难过,可时间一长,往往又会放松自我约束,再犯错误。此时,我们就需要多亲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洽同学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愿意长期帮助他们,同学乐于接纳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下最后通牒,从而唤起他们潜意识里的自尊、自爱和自强,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转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也是一种脆弱无助、极易损伤的珍宝,有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只要一句冷酷无情的话语、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后进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用自己的爱坚持,不能放弃,这样才能让我们又看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位位健康向上的学生!
切记:不要给孩子下“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