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 姚 婷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图表、图像、图画、数据、说明书、音视频、清单等。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比较简明、直观,其概括性、实用性比较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应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思考、探究的学习方法、策略,为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提供帮助。
一般而言,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图文结合的,其中的非数学信息与数学信息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其蕴含的信息量是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考量的是学生解读数学信息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解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学会筛选关键词,提炼数学信息。
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笔者就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数学内容嵌入非连续性文本之中,增强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纯粹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数学知识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总是嵌入在非数学化的信息之中。以“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这样的简单化操作:先让学生写出a的因数,再让学生写出b 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从a 的因数和b 的因数中找出共同的因数(公因数),最后再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笔者认为,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公因数的应用。而将“最大公因数”的相关知识嵌入非连续性文本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让学生用不同规格的小正方形纸片去摆,哪些纸片能正好摆满?最少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筛选关键词,就是“正好摆满”“最少”等;提炼数学信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方形长的因数,也要是长方形宽的因数,因而就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并且是最大公因数。只有引导学生将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转化成连续性文本信息,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性、丰富性等特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绘制图表,展示数学信息。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应用非连续性文本表达信息,一方面是因为非连续性文本更直观明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更能描述、把握、刻画动态的数学信息。
比如,教学《正比例的认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对这样的一个“连续性文本”数学问题: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比例吗?为什么?许多学生都只是产生了一种朦胧、懵懂的感觉,但是说不清楚理由。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将这样的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假设数据,列表整理、观察,让学生直观看到圆的半径变化,圆的面积也随着圆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尽管圆的面积随着圆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却不是保持不变,而是一直发生着变化。通过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图表,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不成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往往是跳跃性的,给人不连续、断片的阅读感受。正是因为信息的杂乱、非连续,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带来了挑战。作为教师,笔者引入记录表,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择取,从而能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引入记录表,就是要求学生在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能及时将相关有用的数学信息摘录下来。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习题:红枫叶牌维生素C 咀嚼片,一瓶净含量为40g(0.4g/片×100片),使用说明是11~17 岁的人群,每日两次,每次半片;成人每日三次,每次2 片。就读于小学的华华和爸爸一起吃维生素片,能够吃多少天?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量是比较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据,从而能让“非连续性文本”中杂乱的信息变得有序起来。在整理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将维生素C 的用法、用量等按照成人与儿童进行分类、归类,从而能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编制“非连续性文本”,可以使学生学会提炼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于“非连续性文本”,可以使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感知、整合、筛选、分析,从而发现“非连续性文本”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