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礼县第一中学 王欢丽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界定,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与接受,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性,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是现在数学教学的重点。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效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营造学习氛围,还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数学知识很多都是由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最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部分教师为了在实现情境转化的同时,又兼顾情境教学的质量,会想象出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情境,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理解能力有限,也就未必能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自主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能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等等,这样学生会对问题产生一种真实感、情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指数”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如果教师提问:“这个数据有多大?”学生可能会漠不关心,因为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传给两人,这个人又在一小时分别传给另外两个人听……如此下去,一个晚上能传给多少人?”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自身的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总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学困生,趣味十足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会乐于学习。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盎然。
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以创设情境:古时候的印度有位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非常高兴,当着群臣的面问国际象棋发明者有什么要求,国际象棋发明者的要求非常特别,即棋盘的第一格子放上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上两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上四颗麦粒,第四个格子放上八颗麦粒,每个格子放的麦粒个数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直到放到第六十四个格子的位置,国王听后觉得很简单,就答应了。然后问学生:国王能满足这位发明者的要求吗?这位发明者要的麦粒究竟是多少呢?国王最后发现就算把全国的麦子拿出来也不够实现对这位发明者的承诺。教师就可以借这个故事引出求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利用这种趣味性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有用性。
目前的高中课堂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学生主体参与不够,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高中数学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想象空间留有余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发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数学问题情境不应只限于课本内容,让学生被动进行知识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互相交流与合作,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学生很容易被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所迷惑,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走进思维的死角,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如何分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取最大值以及最小值时x为多少?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要比较有层次性,发散性强,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知。再比如讲解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函数的切线时,可以提问:除了将点代入抛物线中验证点是否在曲线上,还有其他方法知道点在曲线上吗?如何给出一般的表示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学习知识可以不断深入,层层推进。
高中数学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如果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情境与数学建立有效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投其所好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中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