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必然之举。高职院校应当坚定办学方向、重视思政育人,逐步摒弃重专业、轻思政的传统育人思维,探索有效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路径。
“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标志在于,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中,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领域,且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都肩负并履行思政教育职责。
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思政课是高职院校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要想构建“大思政”格局,就不能让思政教育只停留在思政课上,还应当将其贯穿于所有教学中,为思政理论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从不同角度证明思政理论的正确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大思政”的“大”正体现在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中[1]。
“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要求思政教育的开展不局限于课堂,还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空间。高职院校的校园就如同一个大课堂,学校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校园活动等都是思政教育的隐性课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如涓涓细流一般,悄无声息,却十分重要。“大思政”格局的“大”,应当充分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不受空间和领域的限制。
“大思政”格局下,每位教师都是思政教育的执行者、工作者。高职院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还要完善学生的品格素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书可以简单概括为传授知识,而育人则主要是指对人的灵魂塑造。思政教育和育人的含义是等同的,因此,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当担负起思政育人的职责,这也是“大思政”的“大”的体现。
上海的一些学校,形成了3 门思政示范课、2 门中国系列课、13 门综合素质课及28 门专业课的课程同心圆模式。采取“4+1+X”课程体系:“4+1”指高职院校依照教育部要求开设的必修课,不但要保证学时,还要保证特色;“X”指各个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方向、行业领域、校园文化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开设思政选修课[2]。
四川的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322”“大思政”工作格局。具体情况如下:
1.三条主线。在党建的引领下,大力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教师队伍、青年学生党员队伍,发挥抓手作用。
2.两翼阵地。与党校积极联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实践活动,细化学分分配,打造高职思政育人阵地;与企业单位共同建设思政教育基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3.两轮驱动。协同线上和线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和辅导员一起负责,最大程度地保证“大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文的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是综合了以上高职院校的“大思政”做法,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的创新探索。
1.课程思政主渠道。从课程入手,构建“大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强化育人主渠道。可以以思政理论、实践、特色课程为主,通识教育、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为辅,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另外,为了保证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应当将其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和环节中,将专业成绩、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都列为考核内容,量化指标要求[3]。
2.思政课堂主阵地。思政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也应将其视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力争打造“思政金课”。以上好思政课为宗旨,依照授课内容精心谋篇布局,推进“专题式”“案例式”“混合式”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或企业高管来校进行时事时政讲解分析,使思政课理论阐述和时政解读充分融合,守住主阵地。
3.文化思政主氛围。文化育人是重要的育人方法。营造文化思政教育主氛围,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主题展览活动常态化来达到目的。还可以依托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开展诗朗诵、演讲、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月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相融合。以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网络思政新战线。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思政教育的新战线,应给予充分重视。首先,由学校教师信息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新媒体中心等,汇总每日思政教育素材网络信息流;其次,由学校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思政部专职人员对网络信息素材进行快速整理、编辑与加工,形成有趣味性、针对性的作品;最后,由学校动画美术专业教师、艺术社学生、广播电台一起,将作品以动漫、影像的方式呈现,通过学校网站、院报、广播电台等渠道传播,形成流动的、个性化的网络育人形式。
5.社团思政主载体。社团是高职学生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可以打造“学习型、高效型、服务型、责任型、团结型”的学生社团组织,设置“社团活动日”,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三观”。
6.项目思政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思政教育主抓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研究开发精品项目,拓展队伍建设渠道,提升学校思政工作质量。而思政项目的成功立项,是对思政教育的认可,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是不断做好思政工作的动力。
“三全+1”将思政育人载体拓展至文化、网络、学生社团等领域,打造从课堂理论教学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的思政育人新机制。下面主要就文化、网络和社团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化领域+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互相融合,文化多样化已成为当下的主流趋势。这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文化领域入手,实现文化育人和思政的“四结合”。其一,和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培育德技双馨的教师文化;其二,和专业建设发展结合,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其三,和思政课堂教学结合,培育充满时尚味道的课堂文化;其四,和师生实践活动结合,培育蕴含家国情怀的实践文化。这些方面都可作为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4]。
2.网络领域+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当下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拓展至网络领域。其一,全面规划完善网络硬件设施,重视校园网关键性应用软件的配置。其二,可构建校园思政主体网站,融思政、趣味、服务于一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或应用校园新闻资源,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构建校园新闻立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合力,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升高职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其评价,可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指标着手,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3.社团领域+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到“一主两延伸”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凝结了学校思政的鲜明特色,又带动了学生社团发展。其一,思政教师以社团为单位,开展理论性教学,重点解读新时代内涵意义、主要矛盾、思想方略等。其二,结合理论研读和宣讲,建设“三新”师生讲习团。其三,将社团理论研读和论文撰写相结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项目申报、论文写作。通过深入研究理论,来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5]。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来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贯彻《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精神,使之指导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形成合力育人和“大思政”工作格局。针对学生公寓生活的特点,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尝试设立以学生楼宇为载体的“楼宇党支部”,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在学生宿舍区内的思政旗帜作用,搭建榜样带动、学风促进、思想引领、生活服务等工作平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主要措施为:其一,打造微型学习阵地。在学生公寓“楼宇党支部”或服务点,设置党史党建、思政教育、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报纸、书籍、杂志专栏,供广大学生借阅,从而将党支部和服务点打造成微型学习阵地。还可以建设专门队伍,以网络平台、微信、QQ、微博等开通“党建视窗”,主要发布最新的时政动态,使学生能实时了解新闻事件,提高政治敏锐度。其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开展学习帮扶。党支部成员、学生党员应当对所联系的宿舍成员进行引导和监督,着重做好个别网瘾和“挂科”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以聊天谈心的方式,疏导其不良情绪,端正其学习态度。还可以通过举办“党员陪我去早读、自习”等活动,培育良好学风。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当切实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六位一体育人体系、“三全+1”育人机制和基层党组织设置,从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文化、网络、学生社团及研究项目入手,丰富思政工作形式和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融入师生教学、学习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环境,做好“大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