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方法

2020-12-06 10:39姚荣娟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题材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开展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方法:知人论世,从作者角度进行比较;增删词句,从语言角度进行比较;厘清顺序,从结构角度进行比较;总结规律,从题材角度进行比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比较阅读 作者 语言 结构 题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71-02

比较阅读是一种古已有之的阅读方法,朱熹在谈到读书方法时就指出:“将精义诸家说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处。”这里的“比并”也就是比较。比较是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简单地说,“比较阅读”就是把相似或者相近的文本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比较其间的异同。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想,使阅读走向深处。

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从哪个角度展开比较,即比较点的选择问题,这也是比较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在选择与确定比较点时,可以从作者、语言、结构、题材等角度进行考量,探寻所选文本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点。

一、知人论世,从作者角度进行比较

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释中一般会对作者的生平进行简要介绍,教师通常也都会设计“了解作者生平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环节,但这一环节往往用寥寥数语带过,很难使学生形成对作者的全面认识。如果教师下次又教学同一作者的文章,往往又再一次进行简单的作者介绍,既费时又低效。其实,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作者的作品选用较多,以古诗词为例,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作品选用较多。教师可以把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集中到一起,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专题探究,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深的认识,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师既可以选择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也可以选择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两者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比较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对作者某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春望》、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同为杜甫的作品,都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前一首写于逃亡前期,后两首写于逃亡后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稍有安定又遭横祸之后。作者在艰难逃亡的过程中,没有过多地怨恨,而是深深担忧国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三首作品,感受这三首诗歌共同体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作者的创作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体会。

对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心境和风格的变化,更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情感。仍以杜甫的作品为例,在学习上述几首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诗人早期的《望岳》,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这首诗的风格近似于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与杜甫后期的现实主义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年龄、经历对作者创作的巨大影响,体会到诗人从浪漫主义豪情中走出来,从仰望星空到关注现实苦难,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增删词句,从语言角度进行比较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精练,作者在写作时对字词进行了精心的锤炼,赏析课文中的精妙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语言的赏析,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十分有效。从语言角度确定比较点时,可以优先从文本内部选择,采用替换法、增删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与辨析,引领学生比较改动前后的词句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效果,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真正感受到作者炼字的“分寸感”。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在这里,毛泽东用了两个“没有一个不”,一个“无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揣摩:“‘没有一个不表示‘个个都,能不能把两处的‘没有一个不和‘无不换成‘个个都呢?请说说用哪个词语更好。”学生比较词语替换前后的句子,认为“没有一个不”属于双重否定,肯定意味和說服力更强,更能表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感人精神。再如,《一棵小桃树》中有这样的描写:“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儿的“拱”能不能换成“长”?学生经过对比,认为“拱”把小桃树从土里长出来的艰难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更具有动感,而“长”却没有这样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语句分析入手,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增删对比,揣摩改动前后的词句对文本表达的影响,能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主旨,进而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三、厘清顺序,从结构方面进行比较

从结构形式入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结构方面开展比较阅读教学,采取调换文本段落顺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与结构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第2自然段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说明。由于文中的3~6自然段是并列结构,在学生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几个自然段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吗?为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意识地对这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与交流。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地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之间的顺序是不可以变换的,主要是因为它们与第2自然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排比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再者这几个自然段与苏州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之间刚好体现出由近而远的逻辑顺序,如果任意改变自然段的顺序,就会导致文章条理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直接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让学生大致读懂课文就结束教学,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很难得到发展。教师以调整段落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段落逻辑关系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总结规律,从题材角度进行比较

“题材”是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题材是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是产生和表现作品主题的基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古诗词可以分为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羁旅行役诗等题材。教师从古诗词的题材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有助于总结各题材的规律,识别不同题材的特殊写作风格,并为厘清诗歌发展脉络打下良好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收录了两首送别诗,一首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另一首是李白的《送友人》,教师可以将这两首诗和学生学過的《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起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这4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这4首诗歌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发现这些都是送别友人时所写的送别诗,从诗题中的“送”“别”等字眼可以看出。其次,教师让学生指出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送别友人的、友人的目的地在哪儿、各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次,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下,诗人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从而明白情由境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诗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最后,让学生合作完成表格的绘制与填写,直观地显示这些送别诗中的情感、送别的环境以及友人的目的地之间的关联,总结作者的情感与友人的目的地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例外。如果友人去的是偏远之地,有的作者会显露出忧伤、不舍之情,而有的作者却偏偏写出豪情壮志。所以在分析送别诗的情感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片面、局限,而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将这4首诗歌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环境、目的地和情感3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阅读,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能够帮助学生总结送别诗的特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诗歌的方法。

比较阅读教学围绕“话题”而展开,从比较点的确定到比较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表达,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中值得学生品味、鉴赏的地方,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现为目标,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作者简介:姚荣娟(1983—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题材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