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证凉州贤孝源于西夏

2020-12-02 18:59赵大泰王守荣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宝卷三弦凉州

◎ 赵大泰/王守荣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一、凉州贤孝简介与贤孝概念界定

凉州贤孝,是流布于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凉州贤孝的一般为盲人,主要用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所以当地人称作“瞎弦(ha xian)”。盲艺人为了谋生,往往会兼做占卜算命的行当,所以也被称作“瞎仙”。在文盲遍地的时代,能说会唱的盲艺人也是难得的“文化人”,所以也被称作“瞎先生”。

凉州贤孝曲目丰富,有“二十四孝”,“三十六记”,“七十二案”之说,类别上可以分为国书和家书。国书一般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演绎帝王将相、忠臣良将、英雄贤士的故事。家书一般讲述日常生活故事,演绎淑女烈妇、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的故事。无论是国书还是家书,都有很强的劝化属性,宗旨在于劝化听众“出世为贤,居家尽孝”,故名“贤孝”,也被称作“凉州劝善书”。

贤孝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在甘肃、青海都有流布。甘肃省内除了凉州贤孝,还有河州贤孝,流布于临夏回族自治州,还有永昌贤孝,流布于金昌市永昌县。在青海东部西宁一带流布的则称作西宁贤孝,或称青海贤孝。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对“贤孝”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只有界定明确,才便于探讨其它问题。贤孝是流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以劝化听众“出世为贤,居家尽孝”为宗旨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贤孝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有三大特点,一是流布于甘肃、青海两地,其它地方的民间说唱艺术没有使用“贤孝”的名称,如京韵大鼓、苏州评弹、陕北说书等;二是以劝化听众“出世为贤,居家尽孝”为宗旨,具有很强的教育属性;三是叙事性,贤孝是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劝化的教育目的。

二、凉州贤孝起源的三种观点及评价

关于凉州贤孝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秦代。传说,秦始皇时代,征召民夫修筑万里长城,盲人也不能幸免。为了加快修筑进度,秦始皇下令将劳动力薄弱的盲人垫筑在长城下面。伏羲大帝听说此事后,就变化成一个盲人,用弹唱的形式劝说秦始皇撤回命令,并且医治好了生病的皇后。秦始皇撤销了命令,伏羲也教会了盲人弹唱的技艺,让他们卖唱谋生。盲人为做苦役的人们演唱,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

这种说法来源于传说,其佐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文献记载,如西晋傅玄的《琵琶赋·序》中就说:“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是三弦起源于秦代。三是解放以前,贤孝艺人建立有“三皇会”的行帮组织,供奉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

但这种说法主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盲人说唱艺术和贤孝的概念。

毫无疑问,盲人说唱艺术历史非常悠久。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就有“教瞽”一词,指盲人乐师传授音乐。东汉郑玄对《周礼·春官》的注解说:“凡乐之歌,必使瞽蒙者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春秋时期,盲人师旷,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被后世盲艺人奉为祖师爷。而在西方,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传也是盲人荷马所作。

贤孝属于盲人说唱艺术的一种,但盲人说唱艺术起源于秦代,不等于贤孝起源于秦代。贤孝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修筑长城的民工,工作辛苦,闲暇之余需要的是娱乐性强的弹唱舒缓情绪,而不是听别人絮絮叨叨的教导。另外,这个传说很可能受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影响。盲艺人们把自己的行业与伏羲联系起来,很可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神化”的操作,增加神秘感,避免弱势群体遭受欺凌。

第二种说法认为凉州贤孝是唐代敦煌变文的“子孙”,河西宝卷的“分支”。这种观点,将凉州贤孝的研究纳入敦煌学的范畴,放置到丝路文化的大背景下,无疑提升了凉州贤孝的学术价值。将凉州宝卷和凉州贤孝放在一起研究,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笔者发现失传的凉州贤孝曲目,会在凉州宝卷中发现踪迹,如果要创作凉州贤孝,整理出来的凉州宝卷文本稍加改造就可使用。同样,失传的凉州宝卷文本,在凉州贤孝中也可觅得踪迹,如凉州贤孝艺人演唱的《五色灯笼卷》,目前在凉州宝卷中尚未发现底本。

敦煌变文是佛教传播的产物,佛教要想发展,就需要通俗化的艺术化的手段传播至普通大众,而变文,学者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一书认为,就是“民间流行说唱体”,也就是“民间曲艺”。在用民间流行说唱体宣扬佛法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宝卷。流布于河西走廊的河西宝卷,特别是凉州宝卷,与凉州贤孝同出一地,扎根凉州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受敦煌变文的影响,在曲目内容等方面有诸多交叉和融通,教化功能一脉相承。

然而,凉州贤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威地区的集中体现,其融合了佛释道三教的思想和内容,不仅仅限于佛教。其取材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宝卷,还有“二十四孝”,地方戏曲,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说,评书等。凉州宝卷对于凉州贤孝的发展影响巨大,但不足以成为母体,同样,敦煌变文也不足以作为凉州贤孝的唯一渊源。凉州贤孝有宗教的因素,但其民俗性、娱乐性更强,佛教、道教、儒教都可以将之用作宣传的工具。如凉州贤孝中的《韩湘子探家》、《吕祖买药》都是典型的道教题材的作品。

第三种说法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明代之前,因为在明代有对凉州贤孝明确的文献记载,证据只能证明产生于明代之前,具体哪个年代无法确证,只能使用这种保留的说辞。

民国谢树森、谢广恩二人所著《镇番遗事历鉴》中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7)丙寅条,对凉州贤孝做了确凿描述。七月,凉州的盲艺人钱氏,来到镇番卖艺谋生,所唱曲目有《侯女反唐》、《因果自报》、《莺歌宝卷》等,“其声腔浩酣,拨弹谙熟”,每天围观的有数百人之多。并说,这种技艺久盛凉州,主要是男女盲人表演,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唐宋时期的事情,是从东京汴梁城遗留下来的风俗。

书中还引用了江苏聂谦所著《凉州风俗杂录》中的记述,此书已经失佚,但在此留下了只言片语。根据谢广恩的注解,《五凉志》中有记载,聂谦,江西贵溪县人,永乐时,征交趾有功,调凉州卫指挥使。

据聂谦记述,凉州城俗重娱乐,虽然没有戏曲但是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者,无如“瞎弦”。可见,“瞎弦”的称谓在明代就有了。

“瞎弦”的表演形式,是盲人自弹自唱,间有白语,也就是有说有唱,韵白结合。“瞎弦”的曲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可者而表之。可见,“瞎弦”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非常强,能演绎出喜怒哀乐的极致之处。

“瞎弦”所使用的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弦子即三弦,长三尺许,鼓不大,以羊皮挽面,音沉闷浑浊,犹老翁语。胡琴俗谓“胡胡”,盖由西域而出故名。四弦,以马尾制弓,摩擦令响。

“瞎弦”所使用的乐器有三弦、二胡、四胡等,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所以,后世把“瞎弦”称作“塞上古音”,来源就在于此。

最后,聂谦做出了论断,“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聂谦赞同“瞎弦”是“胡乐”的说法。

三、再证凉州贤孝源于西夏

关于凉州贤孝的起源,众说纷纭。西夏学专家孙寿龄先生曾发表论文《凉州贤孝源于西夏》,阐述了两大论点,一是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二是三弦始创于西夏,是凉州人民的一大发明。

对于孙老的两个论点,笔者赞同第一个,但认为其论据不足,需要或者可以补充更多的证据。第二个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文献资料显示,三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秦代。

(一)三弦的发明可以追溯到秦代

三弦,又称“弦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三弦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秦代。

一种观点,认为三弦是汉族人民的创造,“非胡乐也”,三弦的前身“弦鼗”,最早在秦代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统一。之后,秦始皇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万里长城。在繁重劳役的闲暇时刻,民夫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进行了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这就是三弦的前身“弦鼗”。

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一书中对三弦的历史做了记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弦来源于波斯,“真胡乐也”。

牛龙非在《古乐发引》一书中认为,三弦来自于波斯的长颈琵琶“pandoura”,而波斯正是与秦朝同时代的帝国。“pandoura”音译为“枇杷”,后来演变为“琵琶”。三弦原是“pandoura”的意译,所谓“弦鼗”,正是对这种西域东渐之便携式单弦乐器的一种中国化的称谓。

“弦鼗”在唐代又被称作“秦琵琶”、“秦汉子”。《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所谓秦琵琶者,俗谓之秦汉子,圆休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清代陈澧《声律通考》中也记述:“三弦即古之秦琵琶。”

最早出现“三弦”名称的文献是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762年),但其形制却记载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

元代时,三弦盛传于中原,当时曾称“弦索”,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著名的《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由元代王实甫作词,清代沈远谱曲。

在宋元时期,三弦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四川、河南、辽宁等地的墓葬中均发现了三弦的相关伎乐石雕、乐俑、壁画。

明代万历年间,徐会赢编辑的《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星罗》第十七卷中记载有三弦谱。明朝王圻《三才图》中之三弦图画,已如今制。

大量的证据证明,三弦这种乐器起源于秦代,唐朝以来就已经非常成熟,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并不是始创于西夏,也不是凉州人民的发明。孙先生提出的,在西夏辞书中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将“三弦”用西夏音注为“桑冷讹”,只能证明三弦在西夏国内被广泛使用。

(二)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

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有以下七大证据。

一是乐器方面,如前所述,到了宋元时期,三弦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西夏辞书中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将“三弦”用西夏音注为“桑冷讹”,证明三弦在西夏国内被广泛使用。

二是曲牌方面,凉州贤孝使用的曲牌联套音乐结构在宋西夏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凉州贤孝有数十种曲牌,每一个凉州贤孝艺人都掌握了若干种曲牌,在演唱时,根据故事的结构、内容、情感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曲来演唱。1907年至1908年间,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发掘西夏黑水故城,出土了一本《刘知远诸宫调》残卷。根据对残卷的研究成果,诸宫调在北方宋、辽、金、西夏广为流传,十分盛行,而曲牌联缀成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正是始于诸宫调。凉州贤孝中的曲目《李三娘碾磨》讲述的正是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和其妻子李三娘的故事。

三是在宋代,盲艺人说唱的艺术形式非常流行,当时的名称是“陶真”。南宋诗人陆游曾写《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其中第四首一般认为写的即是当时农村唱陶真的情况。其诗为:“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西夏与北宋、南宋征战不断,但文化上深受影响,所以“陶真”这样的民间说唱艺术传入西夏也是理所当然。

四是贤孝的地域分布与西夏的疆域吻合。前面提到贤孝分成凉州贤孝、永昌贤孝、临夏贤孝、青海贤孝,跨越甘肃、青海两省,这些贤孝种类各有特色,但有诸多类似之处,可以说同源异流。李元昊建立西夏时,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等十余州之地,即现今的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疆域与贤孝的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但为什么西夏的都城兴庆府(今天的银川)所在的宁夏没有贤孝呢?这可能是因为蒙古人消灭西夏时,对兴庆府屠城,毁灭了西夏王族和西夏文化。但是,作为西夏陪都的凉州府,1226年被蒙古人和平占领,免于战火洗礼,所以贤孝文化就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五是西宁贤孝的史实证明,教习盲人唱曲有着官方传统。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明代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西宁兵备道按察副使柯忠在西宁城内北街创建慈善机构“养济院”,专门供养盲人教习唱曲。

西宁历史上存在的养济院,启发我们猜想,在西夏历史上应该也存在专门的官方机构,用来供养盲艺人,并为他们传授贤孝技艺。当然,这仅仅是猜想,还需要求证。

六是河州平弦的存在,说明以三弦为主要乐器的说唱艺术曾经也是宫廷音乐。在河州,说唱艺术除了河州贤孝,还有河州平弦。在平弦艺人眼中,平弦为“细货”、“绸缎”,而贤孝为“粗货”。据艺人们传说,河州平弦最早是在皇宫中演唱的,曾受到皇帝的钟爱。解放前存在的行帮组织“三皇会”中,平弦艺人具有较高的地位,不受演出区域的限制,负责创新教授曲目。

河州平弦因为旋律音调平稳舒缓而得名,其唱词秀丽、曲调婉转、演唱形式文雅,明显属于三弦说唱艺术中的高档品种。而河州贤孝调少,唱词通俗,倍受大众喜爱,属于大众产品。

河州平弦的特点启发我们猜想,在西夏推广贤孝的过程中,或许也有分层次的安排。宫廷乐师们负责为贵族表演,负责曲牌、唱词的创作与传授,大量的普通盲艺人则在学会后为普通老百姓演唱。当然,这仅仅是猜想,还需要求证。

七是西夏朝廷的大力推行是凉州贤孝产生的直接原因。如前所述,盲人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但直至西夏,才产生了其分支:贤孝,这是西夏朝廷动用国家力量大力推行的结果。

西夏王朝创立于1038年,灭亡于1227年,历经十帝,189年,期间发生了多起弑君、乱伦、内乱事件,完全没有儒家的纲常伦理观念。以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为例,其家族所作所为,以儒家观念,可以说是“禽兽不如”。

1.公公娶儿媳妇。李元昊见儿子宁令哥的妻子没移氏美貌,便纳为妃子。

2.太子练气功走火入魔,活活饿死。李元昊的长子李宁明笃信道教,因练气功走火入魔,不能进食而亡。

3.外甥女婿杀舅舅。李元昊杀了野利皇后的舅舅,重臣野利遇乞、野利旺荣。

4.外甥女婿与舅母姘居并生子。李元昊杀了妻舅野利遇乞后与其妻子没藏氏姘居,并生下一个儿子李谅祚。

5.废除原配,另立皇后。没藏氏生下李谅祚后,李元昊废野利皇后,立没藏氏为皇后。

6.国丈挑唆儿子杀老子。没藏氏的兄长、国相没藏讹庞挑唆太子宁令哥作乱,宁令哥一刀削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血尽而死。没藏讹庞杀掉了宁令哥和他的母亲废皇后野利,立不到一岁的李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自此母党没藏氏掌权。

李元昊称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去汉化”的政策。主要政策一是废除汉制、汉礼、汉文字及儒家学说,恢复番制番学、番礼番官制度,二是创制了党项人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三是改名换姓,取消了唐所赐“李姓”、宋所赐“赵姓”,恢复其原来的民族姓“嵬名”氏,自名禳霄。

这些政治文化政策的恶劣后果显而易见,那就是贵族阶层毫无礼义廉耻,内乱不断。李谅祚14岁时杀掉没藏讹庞开始亲政,因为深受其害,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尊崇儒学,恢复汉制。

1067年李谅祚去世后,年仅7岁的太子秉常继位,梁太后主持国政。秉常去世后,年仅3岁的太子乾顺继位,又由第二位梁太后执掌国政。因为母党专权,乾顺到了16岁时仍不能亲政,辽道宗派人毒死梁太后之后,乾顺才正式亲政。乾顺去世后,由16岁的长子仁孝继位,直接亲政。乾顺与仁孝励精图治,使得西夏国力达到鼎盛,成就了两朝盛世。正是在这一盛世,文化事业昌盛,贤孝这一曲艺形式应运而生。

在仁孝一朝,通过尊崇儒学,大量出版《孝经》等儒家书籍,开办学校,传唱“贤”“孝”故事,使得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为贤行孝”的观念在西夏官僚阶层和普通民众中影响更加深入,“说唱贤孝”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文化娱乐时尚。正是在国家力量的强力推动之下,“贤孝”这种说唱艺术形式正式诞生了。

综上所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这一结论,对于丰富西夏学的体系,更好地研究西夏的教育和艺术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凉州贤孝的后续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宝卷三弦凉州
新编常熟宝卷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凉州七里十万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左手握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