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三弦渡乡音

2020-12-09 01:46山西李胜利
金秋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三弦山乡老父亲

◎文/山西·李胜利

假日里,我带小女儿豆豆驱车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一进院子,只见老父亲坐在石磨子旁弹着三弦。石磨上一杯香茶,身旁几只小鸡侧头在听,老父亲悠然自得,弹着民歌曲子。小女儿跳下车来,直奔过去,喊道:"爷爷!你拉的什么琴?真好听。"

老父亲放下三弦,抱起豆豆,告诉她这叫三弦,叫弹不是拉。小女儿点点头,嚷着要学弹三弦。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坐在院子里弹三弦,弹着家乡戏曲调子,引来许多邻居们前来倾听。山乡里没有娱乐活动,一到农闭的傍晚,人们拿着小凳子,有的人还端着饭碗,挤在院子里,听父亲弹三弦。父亲乐意这样,边弹边唱,有滋有味,人们听的如痴如醉。听父亲弹三弦成为山乡人农闲时一大乐事。

父亲原是县剧团里专弹三弦的,还在省里拿过奖,因为剧团改编,父亲回到山乡种地。酷爱三弦的父亲放不下三弦,劳作之余,总要拿起三弦弹几支曲子。只要父亲一弹起三弦,就会围满大人和小孩来听。后来地区剧团知道父亲是个人才,把父亲又请回剧团,一直干到退休,才又回到山乡。

我原以为三弦是下里巴人的艺术,后来一查资料才发现,原来三弦也是高雅的乐器。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三弦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有人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戍边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清代沈远为王实甫《西厢记》唱词配曲的《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三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的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但一般说来,三弦的音色尖锐明亮突出,音准因杆长及无品格的关系较难掌握,故小三弦虽仍普遍用于江南丝竹等传统丝竹音乐中。但现代民乐团中多以中阮取代,只偶尔采用大三弦作低音乐器使用。民间大量曲艺音乐仍继续以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适于在山乡土院、夜阑人静或清幽的环境中弹奏和倾听。听三弦是人生一大乐事。在我的记忆里,三弦是最动听的乐器。

猜你喜欢
三弦山乡老父亲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老父亲的优势
左手握右手
老父亲
味道
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