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教改革”视域下,从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传播的核心概念入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教学传播的关联和互动模式,并从教师、教材和教法层面提出课程教学传播途径。
关键词:“三教改革”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传播;
基金项目:2019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三教改革”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教学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9YB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这里,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传播的思考,注重从教师、教材和教法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1 核心概念剖析
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体现着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基本原则、社会发展基本方向、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国家共同体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表达是深刻解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其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其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从社会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其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从公民个体层面提出了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同时二者各有侧重,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传播是重要环节。一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向人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党性质所决定的,我党负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兴和发展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等重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些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需要把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向广大学生宣传这一理论,通过用这个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合力,从而完成历史使命。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创造自己的理论时就明确指出,以往的思想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实现改变世界的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由一种理论的形态变为广大学生的实践理性,成为广大学生规约自身行动、指导自己从事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南。广大学生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三是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和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才能树立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才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工作上的偏差,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建设发展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 关联和互动模式剖析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教学传播的关联
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理论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任务的推进,关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关乎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实践上,课程教学传播的全部价值与意义就在于立德树人,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线上线下和课堂内外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实施实践教学、融合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二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程教学传播的理论指导,也是课程教学传播的重要内容,必须在课程教学传播中展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解答的“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并作为授课内容的核心表现,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体现出为一种理论性。反之,则会影响到课程教学传播在立德树人中的实实在在效果。可以说,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当然,也自然而然反应在其青年学生也就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历史和现实每每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在形式上,就是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形式。在这里,课程教学传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体现对知识感悟和教学方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实现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传播,是把教材中的知识、情感、思想道德融入课程教学传播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传播的师生知识结构、思想情感当中,使得原有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禁锢和边界,在推进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与人为善、和谐进步中变得更为广泛支持和广泛认同。
2.2 主要实践模式
一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模式。结合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等,在教学项目设计上设计出各种相关情景,采用情景式教学,突出“动”来模拟教学传播的实践活动,实施知识和能力、经验的传递。突出教师以导演、主持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注重角色扮演,通过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来获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二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网络课堂。课程教学传播不能只局限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规定课堂学时内,要注重将教材、课件、学习任务书、作业、自我测验、图片和录像等课程教学资源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面向学生开放。同时,也可以将课程教学录像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面向学生分享,以及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脑+网络自主自在学习特点,探索将网络课程在线教学与在线即时互动通过网络面向学生组织起来,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广泛、更新颖的传播。三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信+微博客+论坛+贴吧”载体。网络应用的新趋势是学生习惯使用微信、微博客、论坛、贴吧,他们喜欢通过这些渠道来获取信息,交流、分享,要善于通过以上载体,丰富课程教学传播形式,更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课程教学传播途径
3.1 从教师方面来讲,就是要以教师为根本
教师要善于从多层面和多层次进行课程传播的课程教学探索,善于把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的讲解,而是要充分考虑學生的知情信意行的品德形成环节和成长成材心理特点,从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出发,积极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某些距离感,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在课程教学传播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完美人格和文化修养魅力,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范围,促进课程教学传播内容的深刻化、教学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做好这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教师工作。
3.2 从教材方面来讲,就是要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图表、电子资料,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语言、表情、技术活动。要实现从抽象文字符号到生动语言形象的转换,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表达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传播。
3.3 从教法方面来讲,要以教法为途径
结合学生成才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思想方法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改革教法、优化学法进实现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教学传播,不同于其他学科或技术的教学传播。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只有通过“教化”的接受和认同,内化为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才能体现为个性化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教法”的改革创新、学生“学法”的综合优化,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传播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加强“互联网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EB/OL].(2014-2-12)[2014-2-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12/c40531-24330538.html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李纯斌(1975-),男,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