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红
【关键词】教育质量;制度完善;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4-0074-02
“生源质量差”绝不是导致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唯一原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吻合度不高、校企合作两张皮、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状况,已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
现实中,企业对职校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职业学校“无门槛”招生、教师抱怨生源质量、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是无奈选择等,反映出职业教育教学供给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五个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教制度落地难
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加强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融合融通,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部门之间耦合力不强、激励企业举措不足和区域发展差异,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专业教学标准实施等制度很难落到实处,“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制约着职业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和育人质量提升。
(二)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职业学校师资普遍是“高校—学校”模式,出了高校门,再入职校门;“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手持“毕业证+技能证书”。教师缺乏持续性的企业实践经历和企业技术攻关能力,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學情分析能力,同时其教学内容又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并通过“学高为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源素质不高
现行中高考的选拔分流方式已人为地将中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兜底教育,使职业教育贴上了“低人一等”的标签,降低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强、自制力不足、团结合作意识欠缺、沉迷于网络等问题。“学生不想学、基础差学不懂”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教师育人成就感不断降低。
(四)资源保障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依托行业企业标准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校内实验实训也必不可少,且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理应高于普通教育。然而职业学校生均拨款份额较低、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不完善、职校教学资源不适合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特点等问题说明职业教育的资源保障还很不够,影响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
二、如何有效提升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如何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满足政行企校家五方美好期盼的优质职业教育产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充分调动行业积极性,在形成涵盖“市场需求分析—人培方案制订—课程资源包建设—教学标准建立”几个方面的国家层面人才培养基本规范后,由各省、市、县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规范修订,使学校人才培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又具备区域特色,提高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吻合度。在完善制度过程中应重点加快中高考评价和选拔方式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拨款机制,完善普职融通体系,使职业学校办学有更多的资源保障。
(二)在社会上营造乐业、敬业氛围
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往往处于社会分层中的“中下层”,这必然会降低职业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为此应在国家层面建立入职资格标准,减少不同工作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技术技能在劳动分配中的占比,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逐渐让工作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使国家大力倡导的“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真正落到实处。
(三)推进“三教”改革
“三教”改革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职业学校唯有在育人过程中树立起科学的服务观才能破解当下困境。一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职业学校的办学必须依托行业企业,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了解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最新设备,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聘共享机制取长补短,使学生真正在岗位中学、在生产过程中学,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水平。目前在一些地区尝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是一条很好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二是推进育人过程改革。首先加强职业认知教育。职校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往往没有明确的专业认知,导致入学后存在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现有专业招生模式,可采用“一年级大专业招生、二年级小方向选择”的办法,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推进个性化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素质差距较大的现状,充分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实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借助信息化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够落地。再次推进1+X证书的有机融合。职业学校学生对X证书较为认同,在考证阶段能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学校应着力将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活页式教材,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导向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学习兴趣。
“生源质量差”的定论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的科学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认为“学生难教”更是教育功利化思想导致的结果。职业教育已进入改革深水区,作为育人主体的职业学校理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树立起职业教育产品观,拓宽自身教育视野,夯实育人过程管理,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主动服务社会,真正实现“(进口、出口)两头旺、(培养过程)中间壮”的办学新生态,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