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清 郑彦
【摘要】结合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山海互补性,对高职院校发挥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作用推进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及其在高职院校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山海合作 课程思政 三教改革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15年中青年社科专项课题“民主党派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研究——以厦门老字号的保护为例”(编号:JAS151664);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思政课教改项目(编号:KYSZ20180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1-0085-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福建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海丝文化、华侨爱国精神、船政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深入发掘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具有的优秀思想和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以此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新福建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过程中发挥福建优秀传承文化立德树人作用的必要举措。
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国的伟大复兴,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校德育教学的目标和我省已经立项建立和拟申报的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情况,当前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作用发挥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应准确把握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作用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独具地方特色。福建沿海思想开放、包容、多元,因此福建人民勇于冒险、爱拼、爱乡、爱国。近代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兴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为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福建华侨爱国、勤恳、睿智、拼搏、包容的精神。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保护中华文化的传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为地区文化,八闽地区的独特精神、经验和智慧加快了福建省的现代化发展,深化了福建传统和历史,体现了福建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福建现代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结合高校和地域特色建立我省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推进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山海差异的地域特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福建省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既有以海为代表的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又有以山为代表的红色传统和诚毅坚韧精神。当前我省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主要包括: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富国强兵、建设近代海军为己任的近代船政文化,以航海保护神著称的妈祖信俗,以实业救国、倾囊办学闻名的爱国华侨精神等等;以闽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等。完整的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要机制发挥的教育体系,应当既包括海的开放包容,又有山的坚韧奋斗的追求。大学应当自觉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中,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
三、深入发掘,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福建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福建厦门是中国最早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这就使福建传统文化具有了富于冒险性和开创性的特征。福建省多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星火燎原的重要区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福建的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当前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再一次依靠农村,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入发掘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键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够山海融合、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四、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共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
在许多高校教师的心中,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教育往往是高校思政课程的责任,专业课程教师只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这样就导致在高校的现有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思政课程“各弹各的调,各拉个的弦”,结果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难以形成合力甚至背道而驰。只有推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之道,才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挖掘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教育内涵融入课程和专业知识已成为我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并有待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福建省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要做好整体谋划,深入研究挖掘,加强山海合作,充分发挥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做好福建省省情的调查研究,融入推进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福建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对福建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研究,并且在科技要素、文化力量、表现力、传播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结合,使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特征。要依托高校已经建立的传统文化研究平台和科研优势,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深入企业现场实习,除了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岗位锻炼,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将书本上的职业精神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东西,深入体会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激励創新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等企业思想文化的精髓,逐步增强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教材、教法、教师的“三教改革”,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
二、推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并转化为特色教育资源
组织对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进行研究成果整理和展示,结合红色景点、讲好革命故事、整理革命先烈名言等,继续加强对陈嘉庚精神、盖军衔精神、滴水穿石的精神等的理论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并积极将这些文化财富转化为特色教育资源。近年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龙岩的《古田会议精神读本》、《红色闽西》、《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等红色乡土教材,都纷纷走进高校的课堂,丰富了高校课堂的内涵。同时,要深刻地理解福建省的少数民族亚文化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福建省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我省高校应当示范引领逐步探索增加相关课程和教材中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使学生接近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将社交礼仪、商务沟通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突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结合当前国内高校的教育特点,可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以及相关课程标准制定修改的节点,有意识地强调要求修订和融入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以丰富现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此外,积极培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师资,鼓励高校老师修订相关课程的标准,丰富课程的德育体系,改进其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明理守信、德才兼备的毕业生。
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在我省各类院校教师队伍中开展专题培训,尤其是要增加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部分,提高我省高校教师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水平。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中增加传统文化指标比重。在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中,培养和选拔一批传承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人才,造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相关学科的领军人才。推动民间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参与地方文化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我省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五、成立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海联盟
抓住福建省推进建设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的重要机遇,统筹整合我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文化资源和教育科研力量,推动我省高校主动宣传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融汇贯通,实现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深刻把握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方向上的积极意义,将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山海元素加以融合互补,不断向前发展。第一,山海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框架下,加强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五市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海协作的框架。通过对口院校签订交换生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鼓励山海城市间的高校文化交流和举办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沿海城市的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红色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山地院校则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第二,山海合作共筑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基地。以福州和厦门两个城市为核心,在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的基本框架下,在福建省高校之间建立若干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山海合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山海联盟的组织引领,形成一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共同策划特色文化活动。开发和遴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传统、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篇章,以教材、案例、课件、讲座、微课等方式予以展现并逐渐组建成为教学资源库,为我省高校的课内外教学和实践提供服务和支撑。
高校是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根本场所,是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有力支柱。高校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有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周振丽.创建高效课堂,实现立德树人[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30+153.
[2]黄长春.立德树人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261-262.
[3]鄭彦.试论中西医协同发展与中华医药传承的关系——基于近代厦门老药铺数量和分布的考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01):67-72.